《中國詩詞大會》辦到第五季,它吸引人的地方在哪?

《中國詩詞大會》辦到第五季,它吸引人的地方在哪?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孕育了底蘊深厚的中華文化。《中國詩詞大會》作為一檔以弘揚傳統文化為主旨的文化類電視節目,從節目創意上就堅持了自主原創。在“版權引進潮流中獨樹一幟,深深植根傳統文化,探尋傳統文化的精神核心。《中國詩詞大會》是一檔全民參與的電視文藝綜藝節目,節目自始至終都在貫徹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這一特徵,中華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語言藝術的精品,是傳統文化的珍寶。讓人們在比賽中感悟詩詞之美,透過創新性的節目形式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其中,突破了以往單一性講訴傳統文化的節目形式,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將詩詞文化和社會生活聯絡在一起,引起觀眾共鳴,這種節目形式易於讓觀眾喜愛和接受,又做到了傳統的傳承和發揚,增強了文化感染力,為中國傳統文化在原創電視文藝節目中的發展提供了借鑑價值。電視文化類節目的發展與創新,展現了電視媒體對於重建文化價值、堅守人文理想的深刻思索。節目帶動了全民參與詩詞傳承,極大的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

文學史,幾乎都伴隨著詩歌的身影。詩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節目帶動了全民參與詩詞傳承,極大的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國詩詞大會》成功的因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節目製作精良講究,內容精心設計,打造獨特的意境美

電視是視聽的藝術,而詩詞是語言的藝術。如何將抽象化的文字與意境進行具象化表達,如何將古典詩詞之美透過現代視聽技術進行有效呈現,是節目製作的兩大難題。《中國詩詞大會》長達一年的製作週期,20多天的錄製現場,近3年的前期準備、策劃、計議,節目組精心設計各種環節,於細微處體現中國的藝術之美。《中國詩詞大會》在整體節目包裝上實現了全鍅位的意境營造,運用燈光、音樂、舞美、特效等方式精準地實現內容與細節的表達。形式服務於內容,深入挖掘詩詞魅力。例如:將沙畫藝術與詩句連線,使觀眾不僅能參與互動,更可以享受沙畫的獨特魅力;現場舞臺後方的卷軸設計、答題環節以“弓箭’表達擊敗人數的動畫設計、擂主爭霸賽環節的沙畫設計等,輔之中國風的配樂與營造情緒變化的鼓點音效,整體包裝都契合了節目整體定位和風格,獨具中國意蘊。

《中國詩詞大會》的重中之重就是內容設定。《中國詩詞大會》 是一檔面向大眾的電視節目,簡單的詩詞沒有意義,太難的詩詞卻也吸引不了觀眾,要做到雅俗共賞。在形式上鋪陳傳統文化“中國風”的意境。在節目中巧妙運用“中國元素”和“傳統符號”,形成和諧的整體,渲染中華文化的美學意境,提高傳播效果。對於觀眾來說,最早接受的古典薰陶就來自中小學語文課本,古詩詞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也是必考點。為為讓學生高效掌握考點,教學中往往偏重“讀讀、說說、背背”而古詩詞教學僅靠逐字解釋、理解句意,無法使學生理解其中蘊含的意境和情境。《中國詩詞大會》中詩詞知識的比拼、嘉賓的妙語連珠,開拓了視野,增強了賞析能力,激發了全民學詩的熱情。借鑑《中國詩詞大會》寓教於樂的方法,是改善古詩詞教學困境的有效途徑。這些課本里的詩句引發了絕大多數觀眾的共鳴。那些膾炙人口的名章佳句,是中國人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更是存在於中國人骨子裡的詩意。

迴圈式競賽機制,懸念和互動迭起,引發全民參與。

《中國詩詞大會》採用迴圈式的賽制。以第四季為例:

個人追逐賽:每一場有四位選手參賽,每位選手最多答六題。挑戰者與百人團同步答題,百人團答1、錯的數量即為選手得分。

2、絕地反擊:首次答錯者在絕地反擊自救環節中隨機選擇“橫掃千軍”“你說我猜”“出口成詩”其中一種方式進行自救。自救成功者將繼續答題,失敗則終止答題。總分最高者進入攻擂資格爭奪賽。第一場個人追逐賽中勝出的選手直接進入擂主爭霸賽。

(1)。橫掃千軍:選手須和12位百人團選手對抗飛花令,說不出詩句者為失敗。

(2)。你說我猜:選手須在180秒的時間內和點評嘉賓一起搭檔答對八道題。

(3)。出口成詩:選手須在150秒的時間內說出與大螢幕上12個關鍵詞相關聯的12聯詩句。

3、攻擂資格爭奪賽:參賽選手總分最高者與百人團得分最高者對決,選手們進行飛花令、超級飛花令、詩詞接龍三輪比拼,獲勝者進入擂主爭霸賽。第一場百人團和預備團中得分最高的兩位選手直接進入攻擂資格爭奪賽。

(1)、飛花令:一個字

(2)、超級飛花令:兩個字或者更復雜的組合

(3)、詩詞接龍:說一句詩接下去

4、 擂主爭霸賽:攻擂資格爭奪賽獲勝者與上一場擂主進行比拼。擂主爭霸賽共有九道搶答題,搶到並答對者得一分,答錯則對方得分,率先獲得五分者即為該場擂主。第一場個人追逐賽中勝出的選手直接與攻擂資格爭奪賽勝出的選手對決。這令節目的最終結果具有一定的不可預測性。

節目的設計和製作始終堅持以受眾為本,從詩詞題目的設定上就走大眾化的道路,避免

過於生僻的詩詞,層層遞進。題目主要選自於中小課本當中,內容涵蓋多種詩詞類別和主題。入門門檻低,觀眾熟悉度高,才能激發觀眾的興趣和參與性。在選手答題時,設計了百人團同步答題板塊,基本涵蓋了7~60歲各個年齡階段的人,召集來自各行各業的詩詞達人,實現了與觀眾群的深度互動。而在節目當中,除了參賽選手和百人團可以互動答題之外,場外的觀眾也可以同時利用手機參與答題,打通了網路平臺和電視平臺的雙重渠道,實現了和受眾的深度互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競技性、互動性。在百人團答題時,採用聲畫合一的線性藝術,屏幕布局出現萬箭齊發的動畫舞臺效果,答錯題者前方的盾牌將被擊碎,現場冷兵器的顯現,營造出緊張驚險的視覺效果,節目扣人心絃。“人在情境中”,使觀眾產生極強的代入感。

優秀得體的主持人,詩情畫意的語言。

董卿,有著深厚的知識修養與嫻熟的業務修養,特別是在其兩檔文化類節目《中國詩詞大會》與《朗讀者》中,她出眾的主持語言風格和優秀的遣詞造句能力,都讓觀眾對董卿刮目相看。《朗讀者 》節目的氛圍-向是詩情畫意,充滿質感的。在節目畫面裡,董卿靜靜地坐著,語言平和且有力量地與嘉交流,眼神清澈且目光柔和,讓觀眾在感受讀書魅力之餘還能進行藝術的陶冶。在節目中,董卿總是善於引用各種名言名句,藉助溫情的話語表達,在現場與受眾進行情感交流,使節達到和諧溫暖的交際效果。

語言是一門藝術,它可以把一些毫無關聯的句子經過不同的排序,使得句子裡展現出文化的內涵。歷經數年的演變,文化和語言已變得聯絡密切。節目主持人在節目裡依靠口語表達來傳播資訊、抒發感情,如果主持人無法做到“出口成章”或者“言之有理,言記有物”, 這必然會影響他的整體形象,同時也不利於節目質量的提高。出色的主持人除了要有必備的業務素養,還要具有博學多識的文化修養,而董卿同時具備了這些特質。在《中國詩詞大會4》

中,董卿展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各種詩詞歌賦信手拈來,她那一段段賦有才氣的言語表達都表現出其獨特的氣質,並帶給觀眾美的視聽享受。例如在《中國詩詞大會4》第五場裡,董卿的一段開場白:“劉禹錫在夔州寫下《竹枝詞》,從此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的詩句,便像那連綿不絕的清江水,在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心裡流淌著。杜甫也曾經在那裡,登上了白帝城的最高臺,於是有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千年一嘆……”

像這樣的開場白,在節目中還有很多。董卿善於運用排比、擬人、引用等修辭手段進行遣詞造句,鋪排句式。而這樣話語表達樣式,不僅增加了董卿主持語言的深刻性,使其語言更具有節奏美,還能夠給節目營造出一種和諧的氣氛,加深主持人與受眾的情感交流。

總之,作為中國民族文化瑰寶的詩詞文化,要使它永遠發出光彩,必須在挖掘其現代價值的同時,做到傳播方式的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向多元方向發展。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的優勢,在文藝類節目中用生動形象的傳播形式展現深刻的文化內涵,抓住受眾的心理,從而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我國傳統文化涵蓋經濟政治、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各個層面,世代傳承延續,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強大的內部凝聚力,形成了一種文化關係整體。節目創作者應該進一步拓展思路,深入挖掘傳統文化中具有現實意義與價值的內容,讓更多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觀眾的現實生活,讓更多有態度、有溫度的電視節目深入觀眾的內心。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