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令家千金被敵軍擄走,自知清白難保寫首詞,800多年打動不少人

當年上大學時,語文老師告訴我們,一般來說詩詞可分為兩種:

一種是炫技之作,也就是作者為了體現自己的才華寫下的作品。這種作品往往很講究格律和遣詞,寫得頗為工整;

另一種是肺腑之作,也就是作者根據自己的經歷、體會等寫下的作品。相比較之下,這類作品往往更能打動人心,名作名篇也較多。

縣令家千金被敵軍擄走,自知清白難保寫首詞,800多年打動不少人

本期筆者要跟大家說的,就是第二種作品裡的經典代表詞。這首詞名叫《減字木蘭花·題雄州驛》,被記錄在《全宋詞》裡。說起來,它共有“兩奇”:

其一,作者“奇”。

作者是一位咱們不知道名字的才女,只知道她的父親叫蔣興祖,因此文壇都叫她:蔣興祖女。此女生平不祥,生卒年也不祥,在文壇也僅留下了這麼一首作品,但只要一提到“蔣興祖女”,後世文人無不欽佩。

縣令家千金被敵軍擄走,自知清白難保寫首詞,800多年打動不少人

其二,寫作背景奇。

蔣興祖是靖康年間的陽武縣令,金人入侵時,他率部頑強抵抗,最後與妻子、長子相繼而亡。作者作為縣令千金,本也難逃一死,只因金人看她貌美,便打算將其押送至中都,獻給長官。可憐這15歲才女,自知清白難保,甚至可能難逃一死,便在押解途中的一處牆壁上寫下了這首詞。

史書並沒有記載最後作者是死是活,但我們從她的作品裡,完全能感受到她當時的絕望與無助。而在這份絕望裡,我們同時也能感受到她的不屈和對家鄉、親人的懷思。這也正是800多年來,它能打動不少人的原因,讓我們來品一品:

《減字木蘭花》(題雄州驛)

朝雲橫度,轆轆車聲如水去。白草黃沙,月照孤村三兩家。

飛鴻過也,萬結愁腸無晝夜。漸近燕山,回首鄉關歸路難。

縣令家千金被敵軍擄走,自知清白難保寫首詞,800多年打動不少人

“減字木蘭花”這個詞牌,在兩宋時期是很出名的。早前,文人墨客們寫它,往往都是訴說人相思之苦,而蔣興祖女這首詞則被賦予了濃濃的鄉愁。

詞的上片,先從視覺和聽覺下筆。陰雲瀰漫,詞人聽著馬車行走的聲音,更覺得傷懷。遠遠望去,月光依稀照在孤村上,只有三兩戶人家。很顯然,經歷靖康之恥後,一切都是淒涼的。為了加強悽景的描寫,詞人引入了白草黃沙兩個意象,一筆勾勒出眼前這幅悽景的大背景,非常立體。

馬車在不斷前行,詞人描寫的也並非一時一地之景,因此在下片中,她開始用大雁飛過作為過度,描寫自己的生活狀態:萬結愁腸無晝夜。萬千愁苦,全在這7個字中。

縣令家千金被敵軍擄走,自知清白難保寫首詞,800多年打動不少人

最後的落筆,是詞人最高明之處,因為她完美地描寫出一個悽美、絕望,卻又飽含深情的轉身與回望。馬車離燕山越來越近了,她默默地回首遙望遠鄉,自知此生再難回來。

寫到這裡,我們就會明白為何過度時一定要用大雁這一意象。因為,對此時的詞人來說,大雁是自由自在的,而她卻是萬般無奈的。將自己和大雁相對比,更添一份傷懷。

縱觀這首詞,它共有3點高明之處:

其一,每一個意象的選擇都是有深層涵義的,毫無意象堆砌之嫌;

其二,結構的安排很合理,由馬車聲起句,再由在馬車上的回望結束,一氣呵成;

其三,加入聽覺、視覺等充滿立體感的描寫後,整首詞就如同一幅悽美的畫卷,如一個有時間、地點、人物的電影長境頭一般,充滿藝術魅力。

縣令家千金被敵軍擄走,自知清白難保寫首詞,800多年打動不少人

此詞當年被寫在雄州驛的牆壁上,它之所以能流傳下來,除了詞人這段特別的經歷之外,更是因為它本身的藝術水平極高。筆者每每讀到它,都會發出這樣的感慨:估計才女自己都想不到,她的詞能流傳至今,能讓眾多文人墨客動容。這首詞大家喜歡嗎?歡迎討論一、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