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書論畫 髯之所寫 曾熙

ARTSPACE

以書論畫 髯之所寫 曾熙

己亥年

六月初十

慧語文化

以書論畫 髯之所寫

——簡論曾熙文人畫藝術成就

文/張衛武

曾熙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書法家、教育家以及文人學者,在生前得享大名。與吳昌碩、沈曾植、李瑞清並稱“民國四大家”。可是很多人並不知道曾熙不僅僅是一位書法家,而且還是文人畫畫家,他還培養出高徒—張善孖、張大千兩兄弟,當時上海很多書畫家都與其交遊、學習。

以書論畫 髯之所寫 曾熙

曾熙國畫作品

曾熙在1916年的《曾子緝書例》裡就有:“餘亦有時作畫,山水花卉,或一為之,有相索者其直倍。畫花草橫石,其直比於篆書,山水畫、佛其倍篆。”1923年春,自訂鬻畫潤例刊登在《時報》上,自稱“以書論畫。”這是曾熙最早的鬻畫潤例。這說明曾熙六十二歲時才真正地以畫家地身份公開賣畫了。

以書論畫 髯之所寫 曾熙

曾熙國畫作品

曾熙喜歡收藏書畫碑帖作品,藏品十分豐富。他和李瑞清是最早推崇八大、石濤的書畫家之一,隨之“四僧”畫風在滬上馳名。曾熙曾收藏有黃公望《天池石壁圖》、八大《墨荷》、石溪《山水》、石濤《細筆山水冊》,甚至還收藏有范寬、米元暉的山水畫卷。曾熙從前人的畫作中學習精髓,領悟到“以書入畫”的真諦,所以他的畫在高手如雲的民國海上畫壇脫穎而出,曾經和吳昌碩的畫作一起到日本參加過展覽。

以書論畫 髯之所寫 曾熙

曾熙國畫作品

曾熙對石濤、石溪用力很深,經常以他們的筆意作畫,繪畫風格多樣,以老辣、蒼健見勝,深得元人大家之旨。無論是蒼而枯簡的畫風,還是蒼而秀潤的畫風、蒼而細密的風格,都能顯示出他“蒼”的特色。曾熙畫畫以乾枯而松毛的用筆,以篆籀筆法塗寫、勾勒,輕重緩急,異常灑脫,墨色濃重而沉著,蒼而澀,下筆沉重,逆勢行筆,追求枯淡拙澀,顯得異常老辣和蒼渾。他還經常以焦墨澀筆寫來,氣韻生動,筆不到意到,一幅得意之作應運而生。

以書論畫 髯之所寫 曾熙

曾熙國畫作品

曾熙追求書法入畫法,他認為繪畫的最高境界是用草篆行狎筆法去寫出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他說:“老髯年來頗苦作書,嘗寫奇石、古木、名花、異草,與生平經涉山川之幽險,目中所見世間之怪物,不過取草篆行狎之書勢,灑蕩其天機耳,悅生娛志,不貴人知,然見者攫取齎金叩門。冬心六十後寫竹,髯豈其時耶!古人論畫,始於有法,終於無法,吾師萬物,是吾法也。吾腕有物,吾目無物,是無法也。夫以畫論畫,當世之所謂畫,髯不知其為畫也。以書論畫,髯之所畫,古人嘗先我為之矣。昔者與可觀東坡墨竹,驚為太傅隼尾波書。米襄陽嘗曰:予點山苔如漢人作隸;趙松雪寫枯木竹石,題曰: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近世蝯叟蘭竹、松禪山水,其畫耶?抑書耶?道人既歿,將與天下能讀髯畫者質之。農髯。”這是曾熙正式賣畫時寫的心聲,他認為以畫論畫,是不懂畫的人的淺薄見識,他認為那不是畫,真正懂得鑑賞畫的人,是以書論畫,所以他追求的是以書法入畫,從畫中看出書法的筆勢和筆力來才是好畫。他與弟子張善孖論畫說:“古人稱作畫如作書,得筆法;作書如作畫,得墨法。前義允矣。後義墨法,雲猶宋元以後書家之言耳。以篆法言之,書家筆筆皆畫法也;以筆之轉使頓宕,究何異寫古松枯樹。古稱吳道子畫人物為蓴菜條,即篆法也。篆法有所謂如枯藤,畫法也。神而明之,書畫一原,求諸筆而已矣。離筆而求畫,謂之畫匠;離筆而求書,謂之書吏。然則所謂筆,筆法雲耳。筆圓能使之方,筆突能使之勁,筆潤能使之枯,正用之,側用之,逆使之,縱橫變幻,至不可思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離開筆法而只求畫畫,他認為那只是畫匠畫的畫,只單純地追求形似而已,不是真正的畫(文人畫);而離開筆法單純地去書寫,那就是抄書匠。真正的筆法運用得好,乃就要方圓並用,枯潤並使,不管正鋒、側鋒、逆鋒,都可以縱橫馳騁,變幻無窮盡。曾熙的繪畫正是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自由揮灑而出的。

以書論畫 髯之所寫 曾熙

曾熙國畫作品

曾熙在新文化運動康有為、陳獨秀提出“美術革命”,要以西畫寫實精神來全面改造中國畫的特殊時期,堅持中國畫優良的歷史傳統,不為潮流所動,肯定和學習“元四家”、“明四家”董其昌、“四王”以及“四僧”等的繪畫理念和技法,讚美文人畫的優點,特別是推崇八大山人、石濤、石溪等人的畫風,使當時海上畫壇的風氣為之一變,再加上弟子張大千、張善孖等人的身體力行和大力褒揚,“四僧”的畫風成為人人學習的榜樣,對促進中國畫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以書論畫 髯之所寫 曾熙

☆附曾熙論畫:

1923年8月18日七夕,張善孖來謁,請教書法畫法,張問曾答,討論書畫,不覺將曉。譜主囊括所論,作書畫答問以示之。

以書論畫 髯之所寫 曾熙

以書論畫 髯之所寫 曾熙

曾熙國畫作品

《曾農髯與張善孖論書畫之問答》:“古人稱作畫如作書,得筆法;作書如作畫,得墨法。前義允矣。後義墨法,雲猶宋元以後書家之言耳。以篆法言之,書家筆筆皆畫法也;以筆之轉使頓宕,究何異寫古松枯樹。古稱吳道子畫人物為蓴菜條,即篆法也。篆法有所謂如枯藤,畫法也。神而明之,書畫一原,求諸筆而已矣。離筆而求畫,謂之畫匠;離筆而求書也,謂之書吏。然則所謂筆,筆法雲耳。筆圓能使之方,筆突能使之勁,筆溼能使之枯,正用之,側用之,逆使之,縱橫變幻,至不可思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包安吳(按:即包世臣)論執筆膠柱鼓瑟,不可訓也。米老(按:即米芾)嘗雲:作書在得勢。無論書家畫家,不外得勢。能得勢則生,不得勢則死。書家枯潤相生,始於思翁(按:即董其昌),備於石庵(按:即劉墉)相國,乾嘉書畫家類多如是。戴文節(按:即戴熙)取以入山水,施之生紙,亦別有風韻。所謂枯潤相生,筆法墨情以適其韻而已。古法不如此。古人稱東坡書,其墨如童子瞳光,不貴枯澹也。吳仲圭(按:即吳鎮)點山苔,數百年來,其黑如漆,又何當從枯處取韻?思翁臨叔明(按:即王蒙)山水,其皴山點苔,尤多篆隸之法,異常古拙。一家用筆,且不同如此。吳仲圭畫松皆篆法,王叔明勾水亦籀文。吳固不能篆,王篆又反不如勾水,此畫不能入書也。何道州(按:即何紹基)行押書如寫枯木古藤,奇石異草,其畫蘭竹不能得行押書萬分之一二,此書不能輸之於畫也。功有偏重,才有長短,此又不可概論也。筆與墨,無情之物也,惟氣足以生之。天地之氣,賦於人分清濁;人之氣,賦於筆墨分雅俗,此言質也。濁者使之清,俗者使之雅,則惟澤之以詩書,蓄之以道德,據德依仁遊藝,此其本也。試問以盜蹠之心,而欲安弦奏南風之曲,能乎否耶?孫過庭不云乎:審之貴精,擬之貴似。畫家亦猶是耳。宋元以來,贗跡既多,審定確有把握,不可臨橅,審之既精,臨之貴似,所謂有古人無我也。及其臨橅既久,下以己意,所謂有古人有我也。功力既久,神解妙悟,然後以我之神志意趣,磅礴紙墨之間,所謂有我無古人。但卓然成家,此境良不易到。然禪家有頓悟宗,此生有慧根,非尋常說法也。善孖弟善畫虎畫佛,既通西法,又求宋元以來諸大家參證之,自當卓然成家。然謙沖且以書法畫法質之老髯。髯不解畫,但解畫家筆法。粗舉大略,善孖弟其謂何?癸亥七夕,農髯燈下,時已五鼓,天將明矣。張善孖按:癸亥秋,澤由蜀至滬,晉謁農髯夫子。春風化雨中,發探奇好異之想,欲窺書法堂奧,而求畫法快捷方式。明知非所問,且不當問,乃小扣小鳴,大扣大鳴,竟無一不饗我之問,真不負此問,於以見書畫同源。農師之示澤者,正自不少也。張澤謹識。”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