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學發展史》中國秦漢文學之六:漢代樂府民歌

中國秦漢文學之六:漢代樂府民歌

1。漢樂府民歌的採集

樂府是古代音樂機構的名稱,樂即音樂,府即官府。樂府早在秦時已出現了,秦出土的編鐘上刻有篆書“樂府”二字。樂府見諸文字的最早記載是在漢初。《漢書。禮樂志》說:“孝惠二年使樂府令夏侯寬備其簫管。”樂府令是掌太樂(郊廟朝會的貴族樂歌)的樂宮。到漢武帝時,擴大了樂府機構,於太樂官署之外,另立掌管俗樂、採集民歌入樂的樂府官署。“至武帝定郊祀之禮,……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

《世界文學發展史》中國秦漢文學之六:漢代樂府民歌

漢代樂府的職能,一是組織文人寫詞配曲,演習排練歌舞,供皇帝以及有關部門的需要。當時主要是把文人所作的歌功頌德的詩賦配上樂譜。二是組織人到各地採集民歌。這些民歌主要反映了各地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這是它不同於後代的一個最大特點。正如《漢書。藝文志》所說:“自孝武立樂府而採歌謠,於是有趙、代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雲。”這裡說采詩的目的是為了考察民情,當然,也是為了宮廷娛樂。這在客觀上起了儲存民歌的作用,使民歌得以記錄儲存、流傳後世。

漢代採集的民歌,《藝文志》所著錄的共138篇,這是西漢的民歌,東漢的尚不在內。採集的範圍遍及黃河、長江流域,比周代采詩要廣泛得多。

宋人郭茂倩編輯的《樂府詩集》,是儲存樂府詩最完備的一部總集,共100卷,輯錄漢魏至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及先秦至唐末歌謠,分樂府詩為12類。漢樂府民歌主要收錄在“鼓吹曲辭”、“相和歌辭”和“雜曲歌辭”中。

2。漢樂府民歌的思想內容

現存的漢代樂府民歌40餘篇。這些民歌“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多方面地反映了漢代人民的生活、思想、情緒和願望,極為深刻地揭示了漢代社會生活的種種矛盾,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和高度的思想性。

漢樂府民歌揭露了統治階級的殘暴,反映了勞動人民遭受壓迫、剝削的苦難和反抗。如《婦病行》,透過一個家庭的悲慘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剝削的罪惡:“婦病連年累歲,傳呼丈人前一言。當言未及得言,不知淚下一何翩翩。屬累君兩三孤子,莫我兒飢且寒!有過慎莫撻笞,行當折搖,思復念之!亂曰:抱時無衣,襦復無裡。閉門塞牖,舍孤兒到市。道逢親交,泣坐不能起。……”這是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的縮影。

《平陵東》透過義公被劫的事件深刻地揭露了漢代貪官汙吏像土匪一樣掠奪人民的事實:“平陵東,松、柏、桐,不知何人劫義公。劫義公,在高堂下,交錢百萬兩走馬。兩走馬,亦誠難,顧見追吏心中惻。心中惻,血出漉,歸告我家賣黃犢。”官吏劫人勒索,逼得被害之家賣掉小牛湊錢贖人。《東門行》則表現了貧苦人民的飢寒交迫、走上反抗道路的過程:“盎中無鬥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拔劍東門去。”反映了漢代社會矛盾的尖銳激化。

漢樂府民歌還反映了戰爭和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痛苦,如《戰城南》:“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涼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這裡真實地再現了一場激戰後戰場上留下的悲慘情景,字裡行間,凝結著陣亡士卒的血和淚,充滿了人民對戰爭的詛咒,籠罩著一種悲烈慘痛的氣氛。

《十五從軍行》描寫了一個老兵15歲從軍出征直到80歲才得回家的悲慘遭遇:“十五從軍行,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樂向望,淚落沾我衣。”詩歌反映了戰爭給人民造成的家破人亡。戰爭和徭役是分不開的,戰爭的負擔全都落在勞動人民身上,特別是兵役制度,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讀之催人淚下。

漢樂府民歌,還有以婦女的愛情和婚姻為題材的詩歌,這些詩歌唱美好的愛情,也反映了對封建禮教和婚姻制度的反抗,如《有所思》和《上邪》:“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雞鳴狗吠,兄嫂當知。‘妃呼豨’,秋風肅肅晨風颸東方須臾高知之。”“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漢樂府民歌情詩很少,這兩首為古代情詩中的傑作。《有所思》是女子相思之詞,全詩皆自述口吻。當她聽到男方有點變心,一怒之下把準備贈送給他的“雙珠玳瑁簪”燒燬了,並“當風揚其灰”,以示決絕之心。而回憶起過去初戀時的情景,又相思難捨。《上邪》是一個痴情女子對愛人的熱烈表白,她發誓永遠相親相愛,這是多麼堅貞、多麼火熱的愛情!有人認為這兩首詩原是一詩,被分割應用了,這是有道理的。如果我們把兩詩的首尾蟬聯,會發現兩語相接,如出一口,非常自然。全詩激情洋溢,風格奔放,對後世民歌影響很大。

民歌中更多的還是棄婦和怨女的悲訴與抗議,如《上山採蘼蕪》:“上山採蘼蕪,下山逢故夫。長跑問故夫:‘新人復何如?’‘新人雖言好,未若敵人姝。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閣去。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餘。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這是棄婦對喜新厭舊的“故夫”提出的責難。詩中的棄婦勤勞、善良、柔順,但還是被拋棄了。透過“故夫”自己的表白揭示了他的卑鄙自私,喜新厭舊。至於那個相形見絀的“新人”,其命運比“故人”好嗎?

反映婦女的痛苦,最傑出的詩篇是《孔雀東南飛》,它是漢樂府敘事詩發展的高峰。它深刻而巨大的社會意義,在於透過焦仲卿、劉蘭芝的婚姻悲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制的罪惡,熱烈地歌頌了劉蘭芝夫婦為了忠於愛情寧死不屈地反抗封建邪惡勢力的鬥爭精神,表達了廣人民爭取婚姻自由的必勝信念。作品以動人心絃的力量,兩千年來一直激勵著青年男女為爭取幸福婚姻所展開鬥爭。

《世界文學發展史》中國秦漢文學之六:漢代樂府民歌

3。漢樂府民歌的藝術成就及影響

漢樂府民歌“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思想內容極其豐富,反映了非常廣泛的社會生活。其創作方法和藝術形式也是變化無窮、不拘一格,有著很高的藝術成就。

漢樂府民歌敘事描寫細緻生動,善於抓取典型的細節表現場面和人物的思想。《詩經》中的“氓”、“穀風”等雖有某些敘事成分,但主要是抒情形式,缺乏完整的人物和情節。而漢樂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特色是它的敘事性。

《孔雀東南飛》是古代民間敘事詩中最傑出的篇章,代表了漢樂府民歌藝術成就的最高峰,被明代王世貞稱為“長詩之聖”。這首詩以白描的手法,刻畫出劉蘭芝、焦仲卿、焦母、劉兄等幾個極其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作者描寫了劉蘭芝聰明美麗、勤勞能幹、知書達禮:她“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作者既寫出她有教養的一面,又突出地寫出她當機立斷、不向惡勢力示弱、不為榮華富貴所動的倔強的一面。在“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的迫害下,她毫不示弱退讓,寧願揹著“不順父母”的惡名,也不肯在焦家過這種奴隸般的屈辱生活。因此,她毅然主動向仲卿提出:“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非常鎮定地面對不幸的命運。當阿兄逼嫁時,他知道在孃家也呆不下去了,便在“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初定”的深夜,從容不迫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正是這種倔強性格和不妥協精神,使劉蘭芝成為古代文學中光輝的婦女形象之一。焦仲卿雖然性格比較軟弱,但也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焦母、劉兄是封建禮教和宗法勢力的代表,雖著墨不多,但其猙獰可惡,已躍然紙上。

漢樂府民歌敘事描寫細緻生動,有些儘管篇幅很短,卻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一幅輕鬆愉悅的勞作場面像一幅水墨畫一樣躍然紙上,活現出江南水手的勃勃生機。

漢樂府樂歌語言清新活潑,形式自由多樣,具有浪漫主義的色彩。如《陌上桑》,寫的是一個太守戲弄採桑女子而遭嚴詞拒絕的故事。詩歌先寫採桑女羅敷的美貌,又寫羅敷路遇太守使君。當使君垂涎羅敷的美貌、仗勢要與她一起坐車回去時,遭到了羅敷的斷然拒絕:“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回答的合情入理,柔中有剛,義正辭嚴,表現了羅敷的純樸正直和對權貴的蔑視。但怎樣擺脫使君的糾纏呢?聰明的羅敷盛誇夫婿:“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青絲繫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餘。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羅敷用誇夫的妙計、虛擬的方式向使君描繪出一個官居要職、春風得意的夫婿形象。喜劇在充滿勝利快感的鬨笑中結束了,而把使君如何自慚形穢、狼狽而去的醜態留給讀者去想象。透過對羅敷語言和行動的敘述,表現了羅敷機智、勇敢的性格和不甘受辱的高貴品質。《上山採靡蕪》、《婦病行》的對話也很成功,語言樸素精煉,個性鮮明。

《詩經》主要是以四言為主,漢樂府民歌對四言、五言以及各種雜言的形式都做了嘗試,沒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長短隨意,整散不拘。漢樂府民歌是現實主義的精確描繪,但也有一些作品運用了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如《上邪》中那如山洪爆發似的激烈的高度誇張,《陌上桑》中的羅敷的理想形象,《孔雀東南飛》中寫劉蘭芝與焦仲卿合葬後墓上的松柏、梧桐如同有情似的枝葉交合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義色彩。

漢樂府民歌對後世文學的發展影響極為深刻,它直接繼承、發揚了由《詩經》開創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承上啟下,引導著後世詩人們走反映社會生活現實的詩歌創作道路。從曹氏父子到李白、杜甫,到元稹、白居易的新樂府運動,無一不是學習漢樂府反映社會現實、反映人民疾苦的現實主義精神。

漢代樂府民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長期哺育著後代文學家,使他們從中吸取了極其豐富的創作思想和藝術養料。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