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性格如火,命運似水

蘇東坡|性格如火,命運似水

微信公眾號:採熠的書房

蘇東坡|性格如火,命運似水

莫夫尊前明月夜

元豐二年(1079),蘇軾遭遇無妄之災,因“烏臺詩案”被囚繫於獄。

押解的路上蘇軾一度相當悲觀,在前途險惡,生死未卜之際他曾想躍入江中自盡。入獄後的蘇軾更是將青金丹埋入土內,準備一旦得知自己將被處死的風聲,就先行自殺。

蘇軾剛入獄不久,家中童僕、歌伎便都另尋新主去了,唯有朝雲堅持留下來,默默支援著這個滿肚子不合時宜的背運男人。

此時的蘇軾在獄中望著冰冷的鐵窗倍感鬱鬱寡歡,萬事蕭索。自己如今四十有二,疏齒動搖,鬢須漸白,毛髮日益衰,志氣日益微。回想少年英姿勃發百無禁忌的自己,到今日曆經宦海沉浮,不禁黯然神傷,萬念俱寂。

蘇東坡|性格如火,命運似水

朝堂上時任御史中丞的李定絞盡腦汁羅織罪名,欲置蘇軾於死地。好在新舊兩派的正直之士都出面營救,宋神宗亦還算明理惜才,於次年正月赦免了他。

元豐三年(1080),出獄後的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在獄中的身心折磨讓他情神俱損,人也消瘦不少。這時的蘇軾無心創作,在黃州遊覓山水,感知自然。

烏臺詩案之後,他的文風與之前相比有了不小的轉變。元豐二年之前的蘇軾,文風豪邁超逸,隨心所欲,大開大合;元豐二年後的蘇軾,文風漸趨淡泊曠達,悠然致遠,文高意也廣。

早年的蘇軾落筆的是:“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以及在熙寧四年寫下“天欲雪,雲滿湖,樓臺明滅山有無”,這般極具畫意的詩詞。

蘇東坡|性格如火,命運似水

其實我認為蘇軾不應該僅僅定義為豪放派的代言人,他描繪細膩婉轉的哀切之情與婉約派最好的詞作相比,也堪稱上乘——治平二年蘇軾悼念亡妻王弗寫下: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如果說在此之前的蘇軾文辭恣肆汪洋,意氣風發,有詩情畫意的細膩,也有如大漠長天般地揮灑自如;在此以後的蘇軾便更多地轉向了大自然,對人生的感悟到了一個新的境地——“收斂平生心,我運物自閒,以達豁然恬淡之境。”

蘇東坡|性格如火,命運似水

《赤壁夜遊圖》

時間悄然推移至宋神宗元豐五年(1083年),蘇軾與朋友春日出遊,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蘇軾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緩步而行,吟詠自若: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吟誦畢,眾人紛紛喟嘆,這是何等的豁達之境。這注定是一首不世出的詞作,其襟懷之澹宕,古今難尋。蘇軾於風雨中所展現的怡然自得,曠達不羈,物我兩忘至天人合一的境地,深得道家超然物外的風骨。

蘇東坡|性格如火,命運似水

《寒食帖》

此役的蘇軾的心境也有了一個驟然突破,在雨中狼狽之際完成了一次進化蛻變與覺醒頓悟。

至此,蘇軾的的筆觸由少年時的神采飛揚,昂揚振奮漸漸轉向淡泊曠達和悠然自得——漸老漸熟,是謂“絢爛之極,終歸於平淡。”

——於壬寅年夾仲丁亥日戌初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