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張愛玲四十年代的日常收入有多少

《紫羅蘭》雜誌主編周瘦鵑曾在文章中提起過張愛玲生活的精緻與華貴,作為一個自由作家,張愛玲的日常收入究竟有多少?她對從事自由職業,賣文賺錢又是怎樣的態度?她的金錢觀、經濟觀又是怎樣的呢?

文史|張愛玲四十年代的日常收入有多少

張愛玲曾經這樣說過:“用別人的錢,即使是父母的遺產,也不如自己賺來的錢自由自在,良心上非常痛快……”這是張愛玲1945年2月27日與蘇青對談時發表的觀點,作為一箇舊時的女性,張愛玲的經濟觀和她的文章一樣是頗為獨立的。

1939年,張愛玲在《西風》月刊上發表她的處女作《天才夢》,在“西風社”徵文比賽中獲第十三名優秀獎。對於未能獲得更好的名次,張愛玲始終耿耿於懷,在她晚年將文章收入《張看》(臺灣皇冠出版社1976年5月版)時,還不忘寫篇附記發發牢騷:“我的《天才夢》獲《西風》雜誌徵文第十三名名譽獎。徵文限定字數,所以這篇文字極力壓縮,剛在這數目內,但是第一名長好幾倍。並不是我幾十年後還在斤斤計較,不過因為影響這篇東西的內容和可信性,不得不提一聲。”

張愛玲是1937年從聖瑪利亞女校畢業,後考取倫敦大學,卻因為戰事的爆發而無法成行,改入香港大學文學系。1939年,20歲的張愛玲獨自來到香港,在香港大學專攻文學,她努力學習英文,可以背下彌爾頓整本的《失樂園》,她也嘗試用英文進行寫作。1942年,因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大學停辦,張愛玲未能畢業,隨後與好友炎櫻一起返回上海。之後她報考上海聖約翰大學,卻因“國文不及格”而未被錄取。於是,張愛玲開始以投稿為生,為《泰晤士報》和《二十世紀》等英文雜誌撰稿,賺取稿費來維持日常生活。

回到上海的張愛玲開始顯露她在文學創作上的才華,她的散文《到底是上海人》,曾經這樣寫道:“一年前回上海來,對於久違了的上海人的第一個印象是白與胖。在香港,廣東人十有八九是黝黑瘦小的,印度人還要黑,馬來人還要瘦。看慣了他們,上海人顯得個個肥白如瓠,像代乳粉的廣告……上海人是傳統的中國人,加上近代高壓生活的磨鍊,新舊文化種種畸形產物的交流,結果也許是不甚健康的,但是這裡有一種奇異的智慧……我為上海人寫了一本《香港傳奇》,包括《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心經》《琉璃瓦》《封鎖》《傾城之戀》七篇。寫它的時候,無時無刻不想到上海人,因為我是試著用上海人的觀點來察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夠懂得我文不達意的地方。我喜歡上海人,我希望上海人喜歡我的書。”

文史|張愛玲四十年代的日常收入有多少

年輕的張愛玲躊躇滿志,她居住於常德路的愛丁堡公寓(常德公寓),用手中的筆書寫著她的文學人生。張愛玲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得以成名,在於《紫羅蘭》雜誌上發表了她的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和《沉香屑·第二爐香》,時間是1943年4月,慧眼識珠者是《紫羅蘭》的主編周瘦鵑。在《寫在〈紫羅蘭〉前頭》一文中,周瘦鵑繪聲繪色地描述了他發掘張愛玲的經過:“有天有一位張姓女士來訪問,我忙不迭地趕下樓去,卻見客廳中站起一位穿著鵝黃緞半臂的長身玉立的小姐來向我鞠躬。我答過禮,招呼她坐下。接談之後,才知這位張女士生在北平,長在上海,前年在香港大學讀書,再過一年就可畢業,卻不料戰事發生,就輾轉回到上海,和她的姑母住在一座西方式的公寓中,從事賣文生活,而且賣的還是‘西’文,給英文《泰晤士報》寫劇評影評,又替德人所辦的英文雜誌《二十世紀》寫文章。至於中文的作品,除了以前給《西風》雜誌寫過一篇《天才夢》後,沒有再動筆,最近做了兩個中篇小說,講述兩段香港的故事,要我給她看行不行,說著,就把一個紙包開啟來,將兩本稿簿捧給了我,我一看標題叫作《沉香屑》,第一篇標明《第一爐香》,第二篇標明《第二爐香》,就這麼一看,我已覺得它很別緻,很有意味了。當下我就請她把這稿本留在我這裡,容細細拜讀……”

“一星期後,張女士來問我讀後的意見,我說有點像英國名作家毛姆的作品,又有點受《紅樓夢》的影響,把這話向她一說,她表示心悅誠服,因為她正是毛姆作品的愛好者,而《紅樓夢》也正是她喜歡讀的。我問她願不願意將《沉香屑》發表在《紫羅蘭》上,她一口應允……如今我鄭重地發表了這篇《沉香屑》,請讀者共同來欣賞張女士一種特殊情調的作品,而對於當年香港所謂高等華人的那種驕奢淫逸的生活,也可得到一個深刻的印象……”

周瘦鵑的這篇刊前話,透露出很多張愛玲的資訊和細節,其一是張愛玲受戰事影響未能完成香港大學的學業,返滬後是以賣文為生的,也就是自由撰稿人;其二是因為張愛玲的英文較好,她最初是“給英文《泰晤士報》寫劇評影評,又替德人所辦的英文雜誌《二十世紀》寫文章”。在刊前話中,有一段還寫到周瘦鵑去張愛玲處做客,在一個小型酒會上,張愛玲曾經給他看過一份《二十世紀》上的文章《中國的生活與服裝》,是用英文寫的,還配有手繪的插圖,這令周瘦鵑很佩服;其三是張愛玲那時的生活還是很精緻的,除穿著打扮以外,周瘦鵑還參加過一個張愛玲辦的小型酒會,從對其場面的描述也可知花費不小。作為一個自由作家,張愛玲的日常收入究竟有多少?她對從事自由職業賣文賺錢又是怎樣的態度?她的金錢觀、經濟觀又是怎樣的呢?

在張愛玲的散文《童言無忌》(刊於1944年5月《天地》雜誌第七、八期合刊)中,有一節專門談到了“錢”,從中可知張愛玲的經濟觀:“生平第一次賺錢,是在中學時代,畫了一張漫畫投到英文《大美晚報》上,報館給了我五塊錢,我立刻去買了一支小號的丹琪唇膏。我母親怪我不把那張鈔票留著做個紀念,可是我不像她那麼富於情感。對於我,錢就是錢,可以買到各種我所要的東西。有些東西我覺得是應當為我所有的,因為我較別人更會享受它,因為它給我無比的喜悅。眠思夢想地計劃著一件衣裳,臨到買的時候還得再三考慮著,那考慮的工程,於痛苦中也有著喜悅。錢太多了,就用不著考慮了;完全沒有錢,也用不著考慮了。我這種拘拘束束的苦樂是屬於小資產階級的。每一次看到‘小市民’的字樣,我就侷促地想到自己,彷彿胸前佩著這樣的紅綢字條……”

“到現在為止,我還是充分享受著自給的快樂的……苦雖苦一點,我喜歡我的職業。‘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從前的文人是靠著統治階級吃飯的,現在情形略有不同,我很高興我的衣食父母不是‘帝王家’而是買雜誌的大眾。不是拍大眾的馬屁的話——大眾實在是最可愛的顧主,不那麼反覆無常,‘威莫測’;不搭架子,真心待人,為了你的一點好處會記得你到五年十年之久。而且大眾是抽象的,如果必須要一個主人的話,當然情願要一個抽象的……”

文史|張愛玲四十年代的日常收入有多少

張愛玲

張愛玲很早就發現,寫作能賺錢,同時也知道賺錢之道其實很簡單,就是拼命地寫。當年在上海,張愛玲吃喝玩樂等日常開銷全靠寫字,稿費議價也從不含糊。周瘦鵑的《紫羅蘭》使她初登文壇,平襟亞的《永珍》和袁殊的《雜誌》則使張愛玲一舉成為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如日中天的女作家。平襟亞曾撰文回憶張愛玲投稿之事,和周瘦鵑之文如出一轍,不過不是刊於《永珍》,而是登在一張當年的小報《海報》上:“張愛玲為現代女作家中優秀之一員。生長南方,肄業香港大學,事變後始來海上。其父母均留居歐洲。張氏家世在清季煊赫一時……愛玲大抵為名公巨卿之遺系。少有神童之目,六七齡即擅吟詠,十四五歲,散文小說已遍投各報,見重於時。《天才夢》一文見《西風》某號,即其自傳。此次來滬寄居某公寓,初持《沉香屑》小說稿二篇謁見瘦鵑,鵑公極賞其才,刊於《紫羅蘭》。繼以《心經》一稿投《永珍》,同時投函及予,曾數次約談,且以未刊稿三篇及已刊小說七篇,要求予代出單行本,復以紙貴如金箔,未成議。予將《傾城之戀》及另一篇長稿退還愛玲,留下《琉璃瓦》一篇備《永珍》登載。愛玲之筆調得力於《紅樓夢》說部,惜少變化。惟《琉璃瓦》俏皮流利,作風不同,伊自認為別出機杼之創作,不久將見《永珍》。”

平襟亞向張愛玲約稿在《永珍》上連載《連環套》,雙方說好每月七八千字,按月預支一千元。結果沒多久,由於物價飛漲,張愛玲就不幹了,要漲稿費,否則就減字數。平襟亞不同意,張愛玲就真的減字數。後來平襟亞在柯靈的提議下加送二千元給張愛玲,即相當於三千元寫五六千字。結果支票被退回,《連環套》遭腰斬。平襟亞與張愛玲圍繞著出書、稿酬、斷稿、灰鈿等事件發生了眾多恩怨糾葛,此當另話。每月預支千元,再加上其他稿費,張愛玲在當年的收入是不低的。

相比平襟亞的《永珍》,張愛玲和袁殊的《雜誌》似更密切。

1938年5月,袁殊創辦了時政類期刊《雜誌》,1942年又改為以文學為主的綜合性文藝月刊。袁殊在讀到張愛玲的作品後,被她的文學才華所打動,趕忙親自上門約稿。很快,《雜誌》就推出了張愛玲的《傾城之戀》《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引爆了當年上海文壇。此外,袁殊還特邀張愛玲為文章配插畫,為刊物的扉頁作畫,搞各種聯誼會請她到場。

1944年8月15日,《雜誌》社為張愛玲出版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說集《傳奇》,並將這本書列為“雜誌社叢書”之一。這部小說集原本是張愛玲交給永珍書屋出版的,但經理平襟亞認為無利可圖,於是將書稿退回。而當《雜誌》拿到《傳奇》書稿後,就立即宣稱“並不純以賺錢為目的,只是願助這本集子出版,使寂寞的文壇起點影響”。1944年底,根據張愛玲小說改編的話劇《傾城之戀》在新光大戲院連演八十場,場場爆滿。《雜誌》之後的張愛玲已是如日中天。

短短的幾年,張愛玲從一個自由撰稿人轉變為著名女作家,以其在《紫羅蘭》《永珍》《雜誌》《大家》等刊物發表的小說,及在《苦竹》《古今》《天地》《小天地》等雜誌上發表的散文,還有出版的小說集《傳奇》和散文集《流言》,成為四十年代高產的女作家。據華東師範大學陳子善教授研究,張愛玲還同時給上海的《海光》《力報》《小報》《光化日報》《鐵報》《小日報》等多份小報寫文章,勤於筆耕的張愛玲成為那個時代職業作家中的佼佼者。在上海淪陷期間,有記者採訪張愛玲和蘇青,詢問她們的生活狀況,那時候,張愛玲每月稿費摺合銀元約在四百至五百塊大洋。在當時的上海,這樣的收入自然也是不菲。

張愛玲曾經說過:“我喜歡錢,因為我沒吃過錢的苦,不知道錢的壞處,只知道錢的好處。”喜歡錢的張愛玲用她的才華和勤奮,再加上一點點的運氣,奢侈地過著她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文史|張愛玲四十年代的日常收入有多少

作者:姚一鳴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