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百年匾額,出自誰人之手?它的題寫者是清末著名數學家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段羅君

孫飛虎,一個在天目山腳下長大的“80後”,十多年裡利用閒暇之餘傾心尋覓收藏臨安地方史料。

有人說,孫飛虎就像一個穿針引線的紡織匠人,將地方史料與濃濃的鄉情縫合、拼接,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將地方發展史重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剛剛過去的清明假期,孫飛虎尋到一塊百年匾額,心中很是激動,給予了很高評價——“這是我上千件地方史料中,最為珍貴的一件。”

不禁讓人好奇,這一方匾額的主人是誰,背後又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1】

一塊百年匾額,出自誰人之手?

今年清明假期,孫飛虎收藏圈的一安徽友人無意間提起,在當地看到了一塊匾額,許是方克猷所寫。“方克猷”這三個字早已鐫刻在孫飛虎的腦海中,在他所收集的臨安於潛籍鄉賢史料中,既有進士洪諮夔的《平齋文集》、解元伍涵芬的《讀書樂趣》、又有詩僧道潛的《參寥子詩集》,唯獨缺少這位幾何大家的史料。

方克猷何許人也?臨安於潛方元人,清末著名數學家。1890年,20歲的方克猷遠赴京城參加會試,中二甲,賜進士出身,成為於潛最後一位科舉進士,任刑部主事。1896年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方克猷作為隨員參與和談。(方克猷的故事,詳見《遇見漢潛唐昌|方克猷,不只是數學家》)

為官之餘,方克猷不曾停下對數學的探索,著有《曲線考》《八線法衍》《四元術贅》等合刻為《方子壯數學》,還有《圓錐曲線說》、《尖錐術解》、《尖錐術衍》、《三角公式》、《勾股公式》、《火器真訣衍》等未刻。

孫飛虎一聽,心中很是激動,於是拜託友人前往確認。

一塊百年匾額,出自誰人之手?它的題寫者是清末著名數學家

友人所說的那塊匾額,此時正閒置在安徽歙縣農村的一處老房子雜物房裡,落滿灰塵。

揭開匾額上的報紙,仔細察看左側的落款:賜進士出身 欽點主政特授貴州司方克猷拜題 大清光緒二十年歲次甲午小陽月穀旦立。

一塊百年匾額,出自誰人之手?它的題寫者是清末著名數學家

“現在網上對方克猷的官職介紹是他曾擔任過刑部主事,但只有光緒版《於潛縣誌》裡介紹得更為詳細。”縣誌裡“貴州司”三個字躍然紙上。孫飛虎確信,沒錯,正是方克猷。

按耐住內心的激動,孫飛虎買下匾額,假期的第二天便託友人將它從安徽運回杭州。

2】

方克猷的匾額,為何出現在安徽?

每一方匾額的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這是一塊祝壽匾。匾額長約1。68米,寬約0。63米,櫸木材質。歷經百年,雖有些發黴變黑,但“甲滿花齡”四個金色大字,在黑色背景的襯托下依舊清晰可辨。

“已年過六十,卻如同花季年齡般年輕健康。”四個字的詮釋表達了題字之人對匾額主人健康長壽的美好祝願。

一塊百年匾額,出自誰人之手?它的題寫者是清末著名數學家

這塊祝壽匾,為何會出現在150公里開外的安徽?眾人心中不免有些疑惑。

祝壽匾的題寫時間為大清光緒二十年,這是方克猷考取進士的第四年。孫飛虎經過了解,這塊匾額的主人祖上也曾為官,或許,100多年前與方克猷同朝為官,或許,與方克猷是志同道合的摯友,孫飛虎分析,許是當時對方家中老人過壽,方克猷親筆題寫匾額送上,這個可能性存在。

一方匾額刻錄了時間的過往,許下的美好祝福、傳下的敬老品德,穿越古今,結成故事與後人述說。

望著眼前的這塊祝壽匾,孫飛虎的心中不免感慨,這或許是唯一一塊方克猷親筆題寫的匾額。

1907年,方克猷因積勞成疾逝世,年僅38歲,後歸葬於潛方元村。2019年,方克猷的孫女、93歲高齡的方玫卿女士帶著子女專程趕到臨安,代表方氏族人把10件方克猷手稿捐贈給臨安博物館。“方克猷留下的手稿和出版的書籍很少,而他題字的匾額,在此之前還未曾出現過。”

3】

十年尋覓之路,守護更為艱辛

“這是我收藏10年來,一千多件地方史料中,我認為最珍貴的一件了。”

孫飛虎之所以給出如此高的評價,在他看來,這塊匾額,不僅僅是研究文史資料的重要佐證,而且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激動的心漸漸平復後,擺在孫飛虎面前的,還有一個難題。

歷經百年,匾額損傷嚴重,多處出現發黴、蟲蛀等情況,再加上運輸途中不小心的磕碰,導致匾額二次損傷。

孫飛虎拿到匾額後,小心翼翼地進行了簡單清理,便將其包裝好,不敢再“輕舉妄動”,“畢竟歷經百年,木頭已經很脆了,生怕一個不小心,讓它再次受傷。”

可未來如何儲存?這個問題一直在孫飛虎的腦海中縈繞,“只有將其保護好,才是對這位為官清廉的鄉賢最好的慰藉。”

孫飛虎希望對匾額進行修復,將它更好地儲存下來,但修復匾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不小心,就失去了“原汁原味”。為此,他請教過圈內的不少朋友。

其實,這也是孫飛虎在收藏過程中經常遇到的一個難題。

清代康熙四年的昌化縣《魚鱗圖冊》、民國八年的臨安縣《重建錢王祠徵信錄》、抗戰時期於潛縣的《民族日報》、1949年昌化縣野耕書店(王野耕烈士)出版的進步書籍等上千份泛黃的地方文獻資料……這十年裡,孫飛虎悉心收藏著臨安這座城市的歷史碎片,近千件有價值有珍藏意義的地方史料透過各種渠道得以保護下來,為地方留下珍貴歷史記憶,“每一張泛黃的紙片,都是一個被拯救的故事。”

但守護之路更為艱辛。孫飛虎說,十年尋覓守護之路,讓他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收藏者與藏品之間的緣分需要經歷時間的打磨,有時擦肩而過,有時不期而遇,作為新時代文化的傳承者,在欣賞美麗鄉村和魅力之城蝶變的同時,更需要我們不斷堅持和守護鄉土歷史變遷記憶。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