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藪‖多識草木鳥獸之名

談藪‖多識草木鳥獸之名

□ 李漢榮

兩千多年前,孔夫子曾說過:“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我想孔子這句話的本意有兩個:一是多識草木鳥獸,便於對人進行“詩教”,即審美教育,因為要識草木鳥獸,就要貼近自然、觀察自然,進而受到大自然的啟示、感染和薰陶,內心變得純潔、豐富而富於美感;二是這多識草木鳥獸的過程,也就是進行生態教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裡,人不僅瞭解了自然物種的某些特徵和規律,也知道了人所置身的生存環境原來是由眾多物種共同營造的,人進而對其他物種有了尊重、同情和護惜的心情。後面的這個理解,猛一看好像有些牽強附會,似乎硬要把孔子說成是“環保”的先知先覺者——其實正是這樣,孔子等古代聖賢在“環保”方面確有超前自覺的一面。試讀《論語·述而》:“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孔子釣魚從不用網取魚,從不射歸宿的鳥),這反映了孔子愛物護生的美德,這種美德表現為遵守古代取物有節的資源保護的社會公約,同時也透露出孔子對生靈的同情:不用密織的漁網捕魚,避免捕撈而傷害了小魚;不射歸宿的鳥,那鳥或許是母鳥,它要餵養巢中的孩子,它帶著倦意和情意從黃昏飛過,這黃昏也變得格外有情意,人怎忍心傷害它呢?

談藪‖多識草木鳥獸之名

重溫孔夫子的這段教誨,感到很親切,而當我把這段教誨向自己的孩子講解時,又覺十分愧疚:我們的孩子是不是也該多識草木鳥獸之名?又該如何多識草木鳥獸之名?

當然孔夫子是兩千多年前的孔夫子,他沒有見過飛機、火車、飛船,也沒有玩過電玩、電腦,他沒有趕過我們的時髦,當然他的肺葉裡也沒有我們的霧霾廢氣,他的耳鼓裡也不會有那麼多噪聲。但是照過孔夫子的太陽仍然照著我們,在孔夫子頭頂奔流的銀河仍然在我們頭頂奔流,在可預見的時間裡,太陽不會過時,銀河不會斷流,有些真理也永遠不會過時和失傳,那是關乎生命和宇宙之本源的終極真理。多識草木鳥獸之名,應該是永不會過時的審美教育方式和生態教育方式。

談藪‖多識草木鳥獸之名

現今的孩子,尤其是城市的孩子,還識得多少草木鳥獸呢?還認得多少風花雪月呢?

我的孩子一直盼著養一隻狗,卻又不喜歡太乖巧的獅子狗,想養一隻忠誠又有幾分野性的狗,這在如今已是不容易實現的奢侈理想。最後終於得到了一條狗,那狗不吃不喝卻又在山吃海喝,不見形跡卻又有蹤影,它是“電子寵物”,是靠一小片電池餵養的“狗”。孩子卻把對生靈的全部愛心和關切都獻給這電子幻影了:每天準時“喂”它吃的喝的,準時讓它散步,準時讓它睡覺,半夜做夢也夢見他的可愛“寵物”死了,哭得好傷心。孩子們遠離了大自然,失去了多少與其他生命交流的機會,看著孩子把愛心和淚水都獻給那個“電子幽靈”,我真的有點兒可憐孩子。

談藪‖多識草木鳥獸之名

讓孩子明白“井”“泉”“瀑布”“溪流”是個什麼樣子,也是很困難的事,因為他沒有見過井和泉,沒有見過瀑布和溪流,沒有在那深深的或清清的水裡凝視過自己的倒影,沒有照過井的鏡子,沒有聽過泉的耳語。這不只是知識上的缺憾,更是內心經驗的遺憾:他的心裡永遠少了井一樣幽深的記憶和泉一樣鮮活的美感,也少了瀑布一樣的壯麗情懷和溪流一樣的清澈靈性。

同樣,讓城市的孩子明白“虹”是什麼,“鳥群”是什麼,“蟬聲如雨”是什麼,“蛙鼓”是什麼,“天藍得像水洗過一樣”的那個“天”是什麼,也是困難的;讓他們理解“草色遙看近卻無”的微妙春意,理解“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的天人合一的意境,也是困難的。因為他們沒有見過這些事物,更沒有親臨過這些情境。

談藪‖多識草木鳥獸之名

我時常想,孩子們在享用現代城市物質文明之寵愛的同時,也失去了更多的、更為根本和珍貴的來自大自然的啟示、感染和薰陶,而正是這些,才是作為自然之子的人的心靈和情感的永恆源泉。

每當這時候,我就彷彿聽見孔夫子站在時間的那邊,站在草木深處,語重心長地叮嚀我們:“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