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葛思緒:永遠不要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作家葛思緒:永遠不要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文/圖 記者 李波

誰會對一個光棍的命運感興趣?而且還是個窮鄉僻壤的光棍。葛思緒就寫了窮鄉僻壤的一個光棍,小說行文流暢,語言土得掉渣,記者在閱讀的時候,耳邊常常回響起一點作者的宿州時村口音。這篇名為《原罪》的小說,展現了葛思緒對小說創作的理解和施展。

小說主人公名叫銀行,沒錢的窮光蛋取這個名字,足見小說背後深藏了多少作家的苦心。這是一個典型的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銀行不斷把自己生活搞砸:追求愛情過程中,成了一個罪犯。你會不由自主讀下去,擔心著他會如何走向毀滅……

作家葛思緒:永遠不要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沒有任何人的故事

是刻意走向深淵的

“寫小說有很多基本功,其中最基礎的就是講故事。”11月4日,葛思緒笑著跟記者說,“中國人不缺乏故事,在《紅樓夢》之前,中國人講故事,就相當於農村說大鼓的水平。在《紅樓夢》之後會講故事了,但顯然缺乏一種境界的引領。我覺得,這種境界是對人類那種深切的關愛。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有種整體的提升。”

“描寫一件事物時,意義可能會差不多,但作家會用獨特的語言來描述。真正好的作家,好的作品,還是要從生活的更深處去挖掘。”葛思緒認為作家在創作時,必須保持獨特的個性,不能跟別的作家一樣。因此,他寫的“銀行”一家真實得就像我們的鄰居——父親為銀行的哥哥小蟲買了個媳婦,媳婦卻因為家裡沒買電視機跑了。但這沒有阻止這一家人為了美好生活而奮鬥,但他們對未來生活的描繪,只會越搞越糟,就像一個不得要領的業餘作者那樣。

“我覺得勵志兩個字,非常重要。”說著,葛思緒在紙上寫下這兩個字。“比如《追憶似水年華》《尤利西斯》,哪怕是那種情節比較灰暗的小說,裡面也有勵志的成分。西方的很多電影都是勵志片,比如《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都很勵志,都是出於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葛思緒認為,這種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作為一條主線不是貫穿於故事中,而是藏在裡面的。“這是人性當中最原始最美好的部分。我認為勤勞和善良,這不是兩個簡單的詞彙,這裡面有巨大的力量,甚至能夠推動歷史。大家都是為了一個美好的目標,誰也不想走向深淵。”

學生時代是一個人

最有條件讀書的時期

1981年,葛思緒正在安徽省宿州市一個小鎮上念中學。那是個神奇的時代,彷彿忽然之間,世界各地的思想一股腦湧進中國,湧進了這個名為時村的小鎮。“那時書店裡有尼采和泰戈爾的書了,這些新思潮打開了一個初中生的視野。”

當時在這個初中生的頭腦裡,滿是西方大哲薩特、康德等人。“學生時代是一個人最有條件讀書的時期,那時,凡是我能看到的書,一定要買來讀。“多讀書的好處就在於可以互相借鑑和印證。我第一次看餘華的小說《活著》,我就想,這本書我上學時看過。《靜靜的頓河》的作者肖洛霍夫也寫過一篇類似情節的小說,書名叫《一個人的命運》。”因為看的書多,葛思緒在讀書時,往往能有別人難以體會的樂趣,常常讓他樂在其中。

為了提高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能力,葛思緒買了兩本最喜歡的《山海經》,一本原文,一本白話文。“我是為了提高自己文言文水平,先看文言文,把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看看自己理解得對不對?然後再看白話文版本的,將白話文自己翻譯成文言文,看看跟書上能否對得起來。”

“古人對世界沒什麼概念,全靠想象,透過想象來把自己的世界拉長。這很有趣。”很多人在提高閱讀能力的重要階段,往往功虧一簣,但葛思緒卻自己找到了辦法,將非常枯燥的苦讀階段搞得趣味橫生。

上世紀九十年代,葛思緒看了很多古籍,《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有些歷史人物讓人看了十分敬佩,皇帝有亂命,特意在朝堂上置了一口鍋,誰要不同意,就立即油炸了。“那就有大臣撩起衣服往裡面跳的,以前的人,就是這麼有骨氣。後來我發現受我們文化影響的日本人和韓國人,也這個樣子。我們經過元代和清代,中國人的骨氣就消磨了很多。”這些消磨了骨氣的人,就成了葛思緒小說《原罪》裡面銀行的哥哥“小蟲”,蟲子們大多無骨。

不要怕孩子變淺薄

一代比一代深刻

“現在家長很關注孩子的閱讀,我覺得閱讀最重要的階段是在青少年時期,尤其是初中。”葛思緒建議,家長們可以多買一點書,在孩子床頭、書桌都放兩本,茶几、沙發邊上也放兩本,“關鍵是家裡要營造一個讀書的氛圍。首先要有這些書,有書是讀書的前提條件。”

“很多家長讓孩子在小學就閱讀四大名著,我不建議特意去這樣做。天真可愛的年齡,你這樣逼迫他去過早成熟,不好。實在要讀,讀一讀《西遊記》。我倒是建議他們多看點動畫片,《獅子王》就挺好,無論讀書還是看電影,要看一流的書,一流的電影,建立起自己的欣賞品位。這是一個人內心深處的修養。”葛思緒望著窗外,好像有些話意猶未盡,“主要還是重在人的感情的培養,讀過一本好書,你的感覺就像經歷過一遍精彩的人生。”葛思緒認為,家長們一定不要怕孩子變得淺薄,一代比一代深刻。“將來的孩子們寫作水平更高,他們現在接觸的知識面比我們更大。”

“要有意識去讀書,但是孩子們性格各異,天分不同,有的喜歡搞科研,有的喜歡文學藝術。你不能讓所有人都去當作家,或搞科研,閱讀不但可以加深孩子們的人生涵養,而且對世界的認知也具有了一種更為廣闊的判斷。”葛思緒說。

讀書的作用

是不會讓你的生活變糟

葛思緒喜歡看書,看一本買一本,幾十年下來買了幾千冊圖書。直接的好處就是,在2003年他因為這些藏書被評為周村區“十大藏書家”。說到這個榮譽,葛思緒有些“慚愧”,“我買書是因為喜歡看書,不是像別人那樣單純喜歡藏書。”葛思緒的這種葛氏幽默,實在讓我這樣的人感到非常有趣。

有一陣子,葛思緒特別喜歡看筆記小說。結果他發現《聊齋志異》就是在筆記小說的基礎上寫作的,“《聊齋志異》的寫作手法要比筆記小說高明太多,蒲松齡特別注重描寫人物的形態,透過他的動作語言,反映他的性格。這些寫作手法筆記小說裡是沒有的。這跟蒲松齡的經歷和性格有關係,蒲松齡沒當過官,又是個孩子王,家裡來個客人,可以說個閒話,開個玩笑。如果太一本正經,有些聊齋故事就寫不出來。”

“影視創作跟小說最大的不同在於,小說創作完成之後就可以了,什麼都不用管。影視作品除了講故事外,你必須保證這個故事時刻吸引人,而且影視的表現形式註定無法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而必須依靠演員的表演、情節的發展,來吸引人看下去。不過,做電影的人覺得自己最牛,因為那些無中生有的藝術形象都是一個個大活人。”葛思緒說起了小說和影視創作的異同,“有些有趣的電影,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小說,比如《大鹿村騷動記》。”

“有人說,創作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有時候,我會覺得生活遠遠要比創作複雜,遠遠比作品複雜。《西遊記》是來源於生活嗎?我覺得這本書更多的是傳說。”葛思緒的小說《原罪》其實就是他的時村,但最終呈現出來的,成了每一個人的時村,銀行並沒有走向毀滅。他受到了懲罰,還將繼續生活,但我們總得汲取點什麼教訓?也許,就是多讀書吧。

讀書有什麼用處?她不會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好,但起碼可以讓你的生活,不像銀行那樣不可挽回地變得更糟。

作家簡介

葛思緒 1969年11月出生,安徽宿州人,現任淄博市作協副主席、周村區作協主席,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員、山東省電影家協會會員。

自1986年開始發表作品,至今共出版長篇小說兩部、散文合集一部、電影劇本三部(均已拍攝公映)、《原罪》等中短篇小說若干。作品曾獲山東省第九屆“文藝精品工程獎”,第二屆巫山神女杯優秀故事片獎,首屆全國校園歌曲大賽一等獎,淄博市第三、第五、第六、第九、第十、第十一屆“文藝精品工程”獎。入選為山東省首屆“齊魯文化之星”,淄博市首批、第二批簽約作家,周村區第二、第三批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參加過山東省第六、第七次作代會,魯迅文學院“全國基層作協負責人培訓班”,中國電影基金會(吳天明專項基金)青年編劇導演高階研習班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