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首發《西方青年史》|4本新史學好書

為何責怪一個10歲的孩童?

他長大後自會受到懲罰。

——猶大·哈列維 著名猶太詩人、哲學家

中文世界首次出版《西方青年史》(新史學譯叢)。

縱覽和思考從希臘羅馬、中世紀到現當代歐洲的青年形象,解讀青年在歷史中的地位。

《西方青年史》(新史學譯叢)

[意] 喬瓦尼 萊維 [法]讓-克勞德 施密特 編

張強 柳玉剛 申華明 奚瑞森 譯

中文版首發《西方青年史》|4本新史學好書

一個古希臘青年,

一箇中世紀青年,

一個工業革命時期

的青年,如何區分?

古希臘青年

年輕人要學會狩獵

在為年輕人安排的訓練中,立法者尤甚強調狩獵。

斯巴達人則把狩獵視為構成公民生活的一部分。

由是,年輕人的身體成為城邦關注的中心。無論訓練、飲食制度、集體生活能力,城邦均關心青年的世界,就像關心它自己的心臟一樣

年輕人為此應追逐野兔並練習其他形式的狩獵(如大型獵物)

狩獵教育的重要性不僅取決於它所提供的益處,更在於它促使年輕人對動植物進行了解,一句話,瞭解城邦的領土

狩獵,事實上是各類活動的總和

狩獵者直接面對動物,這種狩獵或透過使獵獲物力竭的奔跑,或透過近距離武器(矛、木棍)的一擊,抑或投擲武器(標槍、投擲杖)投射而完成。

狩獵者與其說是因為他的本領受到讚揚,不如說是因為他的勇敢:

其個人的品質應超過其技術上的能力。

柏拉圖所謂“好的”狩獵提供了一種集體化的模式,一種服務於城邦的社會哲學。

中文版首發《西方青年史》|4本新史學好書

狄奧尼索斯和年輕獵手

對柏拉圖來說,狩獵並不限於在曠野上對獵物的追蹤而無陷阱相助。但他對年輕人所建議的模式——在狩獵各種不同的技術中——是激起他們勇氣與敏捷的模式。

狩獵是一種訓練上的問題,因為也是一種(良好)教育的問題。

中世紀青年 | 騎士風度

要死得壯烈,死得輝煌

在中世紀,並非所有年輕人都是像羅蘭那樣的勇士。

但是他一定聽過這些英雄的名字或史詩故事

他們的形象始終年輕,或者至少充滿著青春氣息。

文學作品

,特別是用通俗語言寫成的文字,能夠讓我們瞭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或者塑造其行為的價值觀。更確切地說,即這一時期人們所談論的年輕人

,通常是貴族青年。

我年方二十

此時愛神正要

向年輕人索要供奉

——《玫瑰傳奇》

從此,在文學中出現了一個關於“年輕人”的新的概念,這一概念至少看起來與年齡無關。

勇猛之人吹響象牙號角

他的同伴用軍號迴應

他們二人騎馬走在隊首

身後有法蘭克人一萬零五千

都是被查理曼稱為孩子的年輕人

——《羅蘭之歌》

當國王尋找外甥之時,

看到草坪上盛開的鮮花,

那是我們的男爵們的鮮血染紅的!

他看見他的外甥躺在綠草叢中。

——《羅蘭之歌》

天色大亮,陽光燦爛。

軍中刀戟閃耀,

千百隻號角更顯軍威。

——《羅蘭之歌》

對於年輕人來說,死亡作為生命的結束並不難受,但是

要死得壯烈,死得輝煌。

文學作品有時把死亡作為年輕人的一個任務,而作為一名騎士就是要更好地完成這一任務

。所以,在他們奔赴戰場之前,經常舉行一個授予騎士稱號和頒發兵器、盔甲的儀式。

中文版首發《西方青年史》|4本新史學好書

矮小的侍從。當畫面背景上凱旋的騎士與女士說笑時,畫面前景上,他的侍從在照料馬匹。侍從矮小的身材並不代表他是一個兒童,而是由他的社會地位和他在畫面前景的位置決定的。

19世紀的青年工人

沒有“真正的”屬於工人的青春

在皮埃爾·布迪厄看來,青年“只是一個詞”。

“工人的”這個形容詞不過讓事情變得複雜了起來。19世紀的“青年工人”是一個難以理解的現實。

工人無法進入高中和大學這種資產階級青年的堡壘,他們仍停留在前一個接受小學初級教育的階段。

過早從事勞動不僅消耗了他們的精力,也沒有賦予他們成年人的權利。

19世紀害怕青年,尤其是青年工人,他們的流浪、放縱和反抗精神都讓人畏懼

學徒、“阿帕切”(

apache:意為流氓,無賴,惡棍

)、年輕縫紉女工是三類具有象徵意義的形象。

學徒與資產階級中學生年齡相當,他們是充滿叛逆的青少年

,揹著老闆在大城市的街道上到處閒逛,參與大城市的流言蜚語與憤怒事件,利用大城市的各種資源,在法律邊緣試探,小偷小摸,隨時有可能聚眾鬧事、示威抗議和設定路障。

“學徒在巴黎胡鬧,他成了我們大城市裡的頑童。他學抽菸、喝酒、罵人。”

《判決公報》是一部“貧困與犯罪的詩意合集”,它

透過各種各樣的犯罪事件美化了年輕流浪漢,這是浪漫主義的終極產物

。以下是年僅13歲的貝阿斯與法官的對話:

法官:

人應該睡在家裡。

貝阿斯

:我有家嗎?

法官

:你一直在流浪。

貝阿斯

:我以工作為生。

法官

:你的謀生職業是什麼?

貝阿斯:

我的職業,首先,我至少有36個。其次,我不為任何人工作。我做自己的老闆已經有一陣子了。我有白天的職業和晚上的職業。白天,例如,我向一切過往路人免費散發傳單;當公共馬車過來時,我跟在後面跑,為乘客提箱子;我在努伊利街幫助推車輪;晚上有演出,我給馬車開車門,我推銷門票。我有許多事情要做。

法官

:你最好還是找一個好店鋪,去當學徒。

貝阿斯

:切,好店鋪,當學徒,這太麻煩了。而且那些資產階級,總是抱怨,一點自由都沒有。

法官:

你的父親不想讓你浪子回頭嗎?

貝阿斯

:我沒有父親。

法官

:那你母親呢?

貝阿斯

:也沒了,父母都沒有,沒朋友,我是自由獨立的。

聽到自己被判決教養兩年時,貝阿斯“拉長了難看的臉,然後恢復了他的好心情:

‘兩年,24個月而已。那就去吧’

”。

在19世紀,我們沒有找到“真正的”屬於工人的青春,但至少我們發現了一些男孩和女孩,他們試圖從工作和生活中奪取一段可以被稱為“青春”的時光。

圖文摘自《西方青年史》,段落、小標題有調整

新史學譯叢

叢書主編:彭剛 陳恆

《西方青年史》

[意] 喬瓦尼 萊維(法)讓-克勞德 施密特 編

張強 柳玉剛 申華明 奚瑞森 譯

所謂青年,不僅指向年齡

更多是一個社會和文化概念

一幅廣闊而富有質感的青春圖景

對青年的全景式記錄

青年身上有著顯著的“過渡性”:他們徘徊於兒童的依賴性與成人的自主性之間,青年的抱負在騷動中得以實現;他們臨界於性不成熟到成熟、智慧的形成到充分發展、無權到有權之間。

這本書最吸引人的一個特點,就是呈現出從古希臘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文化,都孜孜以求於將年輕人納入城邦或國家的意識形態。

——謝默斯 迪恩(Seamus Deane)

內容簡介:

全書主要以時間為序敘述,並選取各歷史時段中有代表性的地域或國家中的青年形象進行研究和闡釋。上卷涉及希臘、羅馬及中世紀青年。下卷聚焦於現當代,內容具體包括,全景式敘述了近代歐洲各國如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國的青年人生活狀態的真實面貌,包括城鄉勞動對青年成長的幫助、法西斯主義對青年思想的塑造、學校教育對青年行為的影響等。

目錄 上卷:

希臘城邦中的青年形象

羅馬青年

歐洲猶太青年的世界(1300-1800年)

騎士風度與典雅

一朵惡之花?——中世紀義大利青年

青年的象徵

守護混亂的衛士——近代初期青年的文化習俗

17世紀貴族青年的自由選擇

目錄 下卷:

現代時期的青年形象

軍事考驗

農村的“青年生活”

青年工人:從作坊到工廠

學校裡的年輕人

青年反叛者與革命者(1789-1917)

視覺形象中的青年神話

“為思想而戰的戰士”

以青年隱喻社會變革

中文版首發《西方青年史》|4本新史學好書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