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一笑三千年

第642篇,看!世界真遼闊

在中文中表達時間概念多模糊述之,不太講究精確。例如對於年齡上的分野:人初生叫嬰兒,不滿週歲稱襁褓。二至三歲稱孩提。女孩七歲稱髫年。男孩七歲稱韶年。十歲以下稱黃口。十三歲至十五歲稱舞勺之年。十五歲至二十歲稱舞象之年。女孩十二歲稱金釵之年。女孩十三歲稱豆蔻年華。女孩十五歲稱及笄之年。

十六歲稱碧玉年華;二十歲稱桃李年華;二十四歲稱花信年華。三十歲稱而立之年;四十歲稱不惑之年;五十歲稱知命之年;六十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七十歲稱古稀之年;八十歲稱杖朝之年;八十至九十歲耄耋。百歲稱期頤。

另有總角、垂髫、及冠、及笄、豆蔻、弱冠等詞均與表達年齡相關。但這些詞彙均與精確無關。這一點可能與中國的歷法有關。在表達和講述時間上,中文的表達美則美矣,卻含蓄和含糊。儒略曆在20世紀初被引入中國。在時間概念上才逐步的趨於精確,少了一些在隱晦的修辭中去琢磨時間到底為幾何?正如“世紀”這個詞語的演變。我們現在所理解的“世紀”正是以儒略曆為背景的。有關時間觀念的演變中,許多的時間概念都是新的。

偶然在一首蘇軾的詩中看到一種長距離的時間表達。

《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

東坡先生無一錢,十年家火燒凡鉛。

黃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鬢無由玄。

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

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誰似濮陽公子賢,飲酒食肉自得仙。

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學得忘家禪。

門前罷亞十頃田,清溪繞屋花連天。

溪堂醉臥呼不醒,落花如雪春風顛。

我遊蘭溪訪清泉,已辦布襪青行纏。

稽山不是無賀老,我自興盡回酒船。

恨君不識顏平原,恨我不識元魯山。

銅駝陌上會相見,握手一笑三千年。

握手一笑三千年

按照蘇軾年譜的指引,這首題為《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的詩是寫給吳德仁的。此人名瑛,字德仁。蘄春人,曾任池州、黃州通判。後歸家隱居。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貶到黃州。黃州與蘄春毗鄰。蘇軾由黃州前往蘄春拜訪吳瑛的途中寫下了這詩。“銅駝陌上會相見,握手一笑三千年”一句中的“三千年”幾個字入到詩來,一下子將一首詩裡的時間拉闊到相當遼遠的地步。讀到此處,想到用“百年”,甚至“千年”這樣的時間修辭或許也不失表達,但“三千年”這一個詞語卻將一個精確的長距離時間劃定了出來。可見,有時時間一旦精確下來,在詩文中的表現力要比一個模糊的時間概念更加有力。

但這是東坡先生的獨創嗎?循著“三千年”這三個字再尋下去。又得元代王冕的一首詩:

《白雲歌為李紫所作》

我歌謫仙白雲歌,清風飄飄吹女蘿。

女蘿風飛白雲出,秦山楚山爭嵯峨。

秦楚之山青欲舞,白雲不向湖山住。

忘機在我讀書窗,要養貞姿歸太素。

滿山紅紫光陸離,白雲施施自無為。

奔騰洶湧作霖雨,白雲悠悠若無侶。

白雲在天不可呼,白雲在地不可孤。

卷舒變滅了無意,粲粲不受纖塵汙。

我與白雲皆幻住,白雲與我應同趣。

孤飛感我庭闈情,回首青山不知處。

我欲高飛洞庭船,賒月買酒邀謫仙。

為君喚雪梅花天,握手一笑三千年。

可見元代的王冕借用了東坡先生的句子,王冕平生好梅花,《王冕傳》中說此人:“冕狀貌魁偉,美鬚髯,磊落有大志”。可惜看到王冕平生似無用武之地。臨到王冕病死後,方才得到賞識者的一聲嘆息。在《王冕傳》中有一段史官自話,倒是讓人頗能想象王冕其為人。

“史官曰:予受學城南時,見孟寀言越有狂生,當天大雪,赤足上潛嶽峰,四顧大呼曰:“遍天地間皆白玉合成,使人心膽澄澈,便欲仙去。”及入城,戴大帽如簁,穿曳地袍,翩翩行,兩袂軒翥,譁笑溢市中。予甚疑其人,訪識者問之,即冕也。冕真怪民哉!馬不覂駕,不足以見其奇才,冕亦類是夫!”

王冕有無讀過東坡先生的詩作無從得知。但我們現在知道的是,距離東坡先生三百多年以後,王冕在《《白雲歌為李紫所作》一詩中借用蘇東坡的句子時肯定要比東坡先生寂寞的多。三千年間天上的雲蒼狗變幻,而只有王冕願意與其握手一笑。梅花多在冬日開,在那個時節裡,一笑可暖心頭冷。

難道“三千年”之語真是東坡先生的首創嗎!要是果真如此,真不知該如何推崇這位先生了。在循跡而尋,就停在了唐詩人羅隱身上了。

我不知道“三千年”這個詞語是不是應該以唐代詩人羅隱為源頭呢?在一首題為《黃河》的詩中,“三千年”這個詞語再次出現了。

《黃河》

莫把阿膠向此傾,此中天意固難明。

解通銀漢應須曲,才出崑崙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帶小,仙人佔鬥客槎輕。

三千年後知誰在,何必勞君報太平。

羅隱的詩歌在《全唐詩》中有收錄,不過他的詩歌似乎爭議多一些。將羅隱的詩歌略微讀了一些,方才發現一些習以為常的句子原來出自他手。比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就是出自他的詩作《自遣》。

羅隱是現今杭州人,羅隱的詩作在唐詩中有些特別。羅隱少年即有才名,可惜屢試不第。史上稱之為“十上不第”。羅隱的詩歌中積有怨氣。比如這首《感弄猴人賜朱紱》:

十二三年就試期,五湖煙月奈相違。

何如買取胡孫弄,一笑君王便著緋。

不過讀羅隱的詩歌,總有一種平生抱負未曾施展但又年華老去的恨意在其中。在那首《贈妓雲英》中,重逢的兩個人互相調侃著各自的遭遇,一笑而過。

鍾陵醉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握手一笑三千年

他人說羅隱善寫諷刺詩,不過就我讀來,羅隱的詩歌中更多的是自嘲。在過多的質疑中,能嘲笑的或許只剩下自己了。就像羅隱在《黃河》一詩中就不認為天下太平和黃河水清之間存在什麼必然的聯絡。按照現代的觀點,羅隱的詩歌在全唐詩中是屬於性格突兀的那一種。這種性格對於後來者蘇東坡的影響有多大呢?將兩首詩中出現的“三千年”這個詞語作為兩位時隔了幾百年的詩人之間的呼應來分析屬於東拉西扯。頂多就是一個好奇。而“三千年”這個詞語之所以吸引我,就在於它給出了一個明確的時間範圍,再也不是簡而化之的一個時間名詞。儘管用在詩句中,“三千年”一詞仍然脫離不了文字的想象和文學的修飾這樣的界定。但我就是喜歡它的精確。在這三首出現“三千年”的詩歌中,一個精確的時間名詞將詩歌的有限表達一下子拉進一個無比漫長卻清晰可見的時間裡。讓人總覺得等待是有盡頭的,而不是遙遙無期。

一個精確時間表達到底有多重要呢?至少在面對想象時,精確的時間給了想象力有頭有尾的邊界。再也不是信馬由韁。在中文世界中,與上述詩作中“三千年”一詞的使用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但它不再是詩歌,而是一句話。出自同治十一年,李鴻章在《複議製造輪船未可裁撤折》中有言。

“臣竊惟歐洲諸國,百十年來,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國,闖入邊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載,亙古所末通,無不款關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與立約通商,以牢籠之,合地球東西南朔九萬里之遙,胥聚於中國,此三千餘年一大變局也。”

由詩歌到奏摺,“三千年”這一個詞語,少了修飾,多了急迫。一個詞語兜兜轉轉,在不同的人手中,魂魄也不同。

=====================================================

每一次閱讀都會邁向遼闊!

《短書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