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低種姓人”,為什麼不能冒充“高種姓”?

其實,當今的印度,直接去問一個印度人屬於什麼種姓,會被看作一種非常失禮的行為,畢竟,早在印度獨立建國之初的1950年,其憲法就公開禁止了種姓制度。

只是,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種歧視依然深深紮根於幾代人的心底。種姓和階級固化相互促進,幾乎封死了低種姓人群的上升渠道。

(印度的種姓,除了下面四種,還有個等外品,“賤民”達利特,即當今印度的“部落民”)

印度“低種姓人”,為什麼不能冒充“高種姓”?

要說低種姓人為什麼不能裝成高種姓去打拼,首先,最明顯的就是,外形特徵不允許。

在印度,種姓越低,其南亞原住民的達羅毗荼人與尼格利陀人血統,佔的比例就越大。他們多帶有明顯的古南亞人和非洲黑人特徵——身材敦實矮小、面板黝黑、鼻翼扁平,毛髮捲曲;

反之,種姓越高,征服者歐羅巴——雅利安人種特徵越明顯。他們面板較白、身材高大,五官立體。

此外,從姓氏上,也能區分。

不過,除了“賤民”外,一些中低種姓家族,在發達後,也往往喜好透過改變姓氏和生活習慣,來“提升”自己的種姓。

比如,古吉拉特邦的帕蒂爾姓氏,最早,其真實名稱叫做帕蒂達,本屬於一個首陀羅種姓。但有錢有權了之後,買通了關係,讓整個族群集體把姓改成了體面的剎帝利姓氏——“帕蒂爾”,意為“擁有土地的人”。

此外,就是職業上的判斷。

因為種姓制度是世襲的,那麼,其家族傳承的職業也幾乎成了固定不變的模式。比如,婆羅門和剎帝利原來是神職人員和王公貴族、高階官僚等統治者,現在的印度,他們也仍屬於掌握著絕大多數社會資源和話語權的人群。

吠舍是普通老百姓,比如,商人、手工業者,農牧民等等。這個階層流動性相對大些,混的好的,可以當高官、學者或者成為眾人巴結的富豪。最典型的是現任印度總理莫迪,他老人家就出身“吠舍”。

印度“低種姓人”,為什麼不能冒充“高種姓”?

注意,莫迪並非傳說中更低的首陀羅或者賤民,印度社會遠沒包容到那個程度,尤其是賤民出身,多數情形下,你後天再努力,自己再優秀,也很難受到到普遍的尊重,更別提什麼成為大多數人追隨和擁護的公眾人物了。這方面,後邊還會詳細舉例說明。

再有就是首陀羅,屬於被征服者和奴隸的後代。主要做苦工類的力氣活,還有比較低賤的職業,比如被印度社會認為非常汙穢的屠夫、火葬工人等等。

最底層的賤民達利特,現在被政府該叫了“部落民”,就是為了避諱種姓方面的歧視。他們祖上多為奴隸出身,或者跨種姓結合的後代——女方種姓比男方高,下嫁的話,其後代就會被看成“賤民”。

達利特中的大多數,至今仍只能從事最卑微、最具侮辱性的工作,住在垃圾場旁邊的貧民窟,蹲在臭氣燻垃圾堆裡面撿拾垃圾,或者手工收集排洩物。

甚至在一些偏遠地區,白天出門都會引來打罵,被他們接觸過的東西統統被視作“不潔之物”。

印度“低種姓人”,為什麼不能冒充“高種姓”?

他們被認為,死後不會進入輪迴的“通道”,按咱們的話說,就是不能再次“託生”。

首陀羅和達利特日常的生活必須要儘量迴避前面幾個種姓,他們往往有單獨的出入通道,在農村地區,甚至不能同其他種姓者使用同一口水井。

因此,在這種大環境下,你的下一代,甚至世世代代的命運,幾乎從出生前就給決定好了,隔絕的種姓導致了階級的封閉和固化,讓其後代很難透過自我奮鬥改寫自己的命運。

客觀看,在印度,任何印度公民都可以接受免費的中小學教育,在高考招生時,對低種姓有降分、擴招的“政策傾斜”。

但是,印度的公立學校教學資源和質量都非常差,大多數低種姓群體,根本走不到高考那一步,早就輟學了。這讓那些上不起私立學校的窮人們,基本上就等於輸在了起跑線上。

比如,在印度首都圈內(類似於北京地區的概念)的公立學校小學三年級學生,超過三分之一的人不能完成100以內的加減法,也無法用英語進行基本對話。

很顯然,在印度,英語的掌握程度幾乎能決定你的階級和社會地位,如果你不能熟練掌握英文(當然多是那種濃郁咖哩味的),基本等於跟坐辦公室的職位拜拜了,剩下的,就幹一輩子體力勞動吧。

印度“低種姓人”,為什麼不能冒充“高種姓”?

久而久之,大多數人就會破罐破摔,當一輩子文盲半文盲。甚至會覺得,自己做下等人,被瞧不起,也是理所當然的,哪還有心思、有能力去扮什麼“高種姓”。

最後,還有飲食習慣的明顯差異。

在印度,種姓越高,就越遠離各種動物製品。

印度的種姓制度,主要深植於佔了總人口83%的印度教教徒當中。印度教裡,牛被看成了溼婆大神的坐騎,是“神牛”,自然也屬於神仙行列,所以過於神聖,得供奉起來,是不能吃的。

印度“低種姓人”,為什麼不能冒充“高種姓”?

本來那個“神仙牛”,僅僅指的是南亞特有的瘤牛,但往往被髮揚成了,牛肉統統的不讓吃了。

甚至到了中高種姓圈子裡,除了牛肉,連其他的動物製品,所有的葷腥,也都不願意沾了。

因為他們認為,動物製品都血淋淋、腥氣哄哄的,屬於骯髒的“不潔之物”,配不上自己這麼純潔的身份,所以都選擇吃素。

而且,因為越高的種姓,越排斥動物製品,所以,一些中低種姓的印度老百姓為了追求這種傳統的“高貴”生活模式,也都不怎麼吃肉。

比如,電影,《摔跤吧!爸爸》中,當爸爸的為了增加的女兒們的體力,決定讓她們吃肉,去穆斯林的攤位上買雞肉,但卻遭到媽媽的堅決反對,甚至“以死相拼”,說堅決不能在自家的廚房裡見到葷腥。

印度“低種姓人”,為什麼不能冒充“高種姓”?

像莫迪總理,就號稱素食主義者,但並非啥葷腥都不沾,據說是吃雞蛋、喝牛奶的。但你看他那體格,很是敦實,也不像是純素的那種。

印度“低種姓人”,為什麼不能冒充“高種姓”?

純素主要集中在婆羅門種姓,甚至婆羅門內部,也細分成高檔婆羅門和中低檔婆羅門,而高檔婆羅門就幾乎雞蛋牛奶都不沾了,純素食。

比如聖雄甘地,其家族也就算是個中檔婆羅門,但幾代人的生活模式是按照高檔婆羅門要求的,搞純素。大家看看這小身板兒,跟喝上圖的莫迪比,差距還是挺明顯的。

印度“低種姓人”,為什麼不能冒充“高種姓”?

總之,在素有“人種博物館”之稱的印度,判斷一個人的種姓,除了看姓氏、觀膚色以外,從飲食上面也能略知一二。低種姓冒充高種姓,並非如同電視劇裡面演的丫鬟扮小姐那麼容易,基本沒什麼可能性。

甚至,在印度,“知識改變命運”的真理,有時也會被殘酷的社會現實嘲弄。

比如,去年新聞裡面熱議的,印度一名26歲的名校女醫生,在孟買市中心拜爾奈爾醫院的更衣室上吊自殺的悲劇,就非常說明問題。

據報道,死者Payal Salman Tadvi是婦科實習醫生,著名醫學院的學霸女碩士,平日裡心態好,樂觀向上,不怕吃苦。

結果,在三名同事兼學姐的欺凌下,投訴無門,竟然被逼的活不下去了。

最終,女醫生的死因被丈夫和同學公開,就是源於“種姓歧視”,因為她出身於“部落民”,也就是前面提及的達利特,賤民。

注意,這起慘劇可是發生在地位類似於我國上海的印度沿海發達城市——孟買,並非哪個封閉愚昧的小村落;而她接觸的人,很多還帶著西方教育背景,都屬於妥妥的知識分子群體。

可見,這種負面的”種姓文化”,根基之深,遠非國家立法制約或者政策引導就能解決的了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