役: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這裡的“役”字本為會意字。是甲骨文的形體,左邊是一個面朝左站立的人,其背後是一隻手執物打擊。表示“役使”。是小篆的形體。是楷書的寫法。

《說文》

:“

役,戍邊也。

”其實“戍邊”是引申義,本義應為“役使”或“驅使”,如柳宗元

《封建論》

:“

亟役萬人。

”“亟”應讀qì,是“屢次”、“多次”之意。就是說:屢次役使萬人。由“役使”可以引申為“戍邊”,如

《詩經·小雅·采薇序》

:“

命將率遣戍役以守衛中國。

”由“戍邊”引申為“戰役”、“戰爭”,如

《左傳·昭公五年》

:“

邲之役。

”也就是說:在邲那個地方的一次戰役。因為“役使”主要是指兵役和勞役,所以“役”字又可以引申為“勞役”,如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

民困於役。

”這是說:老百姓貧困於勞役。

請注意:古代的“役夫”一般是指服勞役或兵役的人,但有時也用以罵人,如

《左傳·文公元年》

:“

呼!役夫!

”也就是說:唉!你這個賤貨!

——左民安《細說漢字》

擴充套件閱讀

役: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會意兼形聲字。商代甲骨文從人,從殳,殳亦聲。表意偏旁人為象形字,表示役的本義與人有關;形旁兼聲旁殳為又持械具,表示役的本義與動作有關且表音,役與殳並舌音。在商代,從人或作從卩(jié),構意相同,卩為人之跪跽者(作),構意與從人相同。戰國時,構件殳或作攴,屬於形義相近偏旁之通用,不影響構意;象形的變易為線條化的。商代到戰國的這種結構一直沿用到後代,楷書作伇。《說文》改變此結構為從彳(chì,道路之象)從殳,屬於理據重構,楷書作役。時殳或作(又訛作夂,suí),作,是役的俗體。形旁彳或多一撇,近似片,作,亦俗體。《現代漢語規範字典》以役為正體。本義蓋擊打人去做事,即役使。

《合集》

8139:“

王不役?在行。

”馬王堆帛書

《五行篇》

:“

六者為心役

”,“心之役也”。引申指僕役、差夫。

《五行篇》

:“

故斯(廝)役人之道。

”引申指服役、戍邊。

《詩·王風·君子于役》

:“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亦引申指職事、微官、門生等。作人名。

《小屯·殷虛文字乙編》

3492:

“乎(呼)從役正(徵)?

”通“疫”,流行病。

《乙編》

7301:“

甲子卜,

貞:疒伇不(chán,延續)?貞:疒伇其?

”(張標)

——李學勤《字源》

役: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每一節課程都是精心挑選

每一天的努力都是

想讓你過得更好

溫馨提示:《每日解讀詩詞》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網際網路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你若喜歡,請點個

在看

役: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