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杜近芳先生|我與師父的不解情緣|竇曉璇

緬懷杜近芳先生|我與師父的不解情緣|竇曉璇

我與師父的不解情緣

竇曉璇

一個人在成長的路t。能遇到幾位好老師,是帶子的幸運和植氣,將終生受益。記得我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就懵懵懂懂接觸到京刷,不知不覺中,喜歡上了這門神奇的藝術。正是在媽的教勵和支援下,我10歲考人天津市藝術學校。從中專、大學到參加工作,經過老師們的口傳心授和精心培育,我在藝術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幸運的是,我遇到了我的恩師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杜近芳先生。

我在少年時期,就聽說了杜近芳這位大名鼎鼎的藝術家。我第一次看杜老師的戲,是京劇電影《野豬林》。李少春、袁世海和杜近芳等前輩藝術家的精湛技藝令我折服。作為學旦角的我,更關注杜近芳老師扮演的林娘子。她實在太完美了,我真是由衷地敬佩和喜歡。杜老師成為我心中崇拜的偶像和女神。有人說,我的長相和氣質與杜老師比較相像,我便沾沾自喜,心中有過憧憬和期待。我相信緣分。。。。

一切在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當我的藝術之路剛剛起步時,命運垂青於我,把我與心中崇拜的杜近芳老師聯絡在了一一起。 我剛到北京京劇院不久,在北京市原常務副市長張百發爺爺的關心、引薦和操辦下,2007年,我拜在了仰慕已久的杜近芳老師門下,彷彿天上掉餡餅,榮幸地成為她的人室弟子。時光穿梭,一晃跟隨師父 12年了,點點滴滴浮現在眼前……

師父是一一個非常要強的人,藝術上十分較真兒和拼命,還特別善於學習、思考。我跟師父學的第一齣戲, 就是她的代表作《白蛇傳》。師父教戲親力親為,從唱唸做打舞,給我進行全方位的梳理和細摳;尤其對重點場《白蛇傳》中的“斷橋”一折費了不少功夫,要求我情感充盈、演唱細膩。記得第一次演《白蛇傳》,師父親自為我把場。她說,比她自己演戲還緊張,兩手提著我的彩鞋幫我趕妝,不離我左右。的確,師父在我身邊,我很踏實,站在舞臺。上更有自信。上學期間,我沒練過“出手”。為了演好《白蛇傳》,我現練,演出時由自己來踢“出手”。我心裡暗下決心,要像師父那樣,在藝術上嚴格要求自己。

緬懷杜近芳先生|我與師父的不解情緣|竇曉璇

京劇《柳蔭記》竇曉璇飾祝英臺

師父對我的要求非常嚴格,說戲不僅僅是做示範,她更注重講人物、講故事、講戲理,要求我把劇情和人物研究、琢磨透了,注重演內心,而不是演技巧。她還強調眼神的重要性,要求眼睛裡要有戲、有內容、有神氣。在吐字發聲方面,師父的要求也很高。她要求我必須口齒清楚、嘴上有功夫,堅持練聲、喊嗓,唱腔的每個轍口音都要練好、練瓷實。這樣唱起來,音色都很漂亮、均勻,唱哪個轍口都沒負擔。唱唸必須讓觀眾聽得清楚、看得明白、感覺舒服。她說:“假如我是觀眾,在臺下看戲,半天聽不清演員唱的是什麼,肯定沒興趣往下看,下次就不來了。我們演戲,首先要讓觀眾看懂、聽清楚。唱的、唸的有韻味,給人以藝術享受,人家才愛看。多來看,喜歡京劇的人就會越來越多。”

這些年,我跟師父在一起相處才知道,她是如此地酷愛京劇,愛得純粹,愛得深邃,愛到了骨子裡。我覺得,她就是為京劇而生,一輩子為京劇事業奮鬥,視京劇為生命。她老人家這輩子,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戲痴”。師父總說:“我這輩子,戲沒唱夠,等下輩子還要唱戲。”每次到她家去,我們師徒在一起聊的永遠都是戲,經常是一說起戲來,少則連續幾個小時,多則八九個小時。剛開始,我不理解,也不太適應。慢慢地,我懂師父了。師父是一一個對藝術極端負責和執著的人,一生只為京劇這一件事,京劇是她生活的全部。每次令我糾結的是,既想跟師父多學東西,又心疼師父,怕把她累著。每次聊戲時,而對她那興致勃勃與滔滔不絕的表達,我真不忍心打斷,只好讓師父敞開心扉,把她心中的火花和溢彩綻放出來。這是師父一生的心血與結晶,我細細品味,盡力吸納並消化師父傳遞給我的藝術精華和養分。我常常受師父感染,隨她起沉沒在那迷 人的京劇世界裡如痴如醉、不能自拔。。。。

我很喜歡師父的另一部經典作品《謝瑤環》。我潛心向師父學了這齣戲,同時向葉少蘭老師學習小生的身段表演,向李浩天老師學習武生的表演做派,豐富和提升自己。師父對我演的《謝瑤環》比較滿點,我也受到觀眾的歡迎和專家、同行的讚譽。208年第六屆全國青年京附演員電視大賽之際,師父建議我以《柳蔭記》中的“思兄·哭墳”參賽,當時教了這兩場戲,至今仍印象深刻、記憶猶新。祝英臺是個有思想、有追求、有情義的閨門女子。師父說:“要想演好一齣戲,必須抓住人物的靈魂深處,不斷研究、挖據。只有先感動自己,才能打動規眾,表演才有依託,人物形象才更豐滿、更具感染力。我隨後在跟師父學全出《柳蔭記》時,用了很大心思。劇中既有旦角戲,又有女扮男裝、反串小生表演的戲,從行當上是青衣、小生兩門抱,非常鍛鍊演員。女裝時的祝英臺溫婉秀麗、多情可人;男裝時的祝英臺卻英姿颯爽、瀟酒翩翩,是另一番景象。 演員透過豐富的表演手段,逐漸走進祝英臺的內心世界,最後達到生活在角色裡。觀眾被“梁祝”悽美的愛情故事所打動,為兩位主人公的命運而流淚。記得這齣戲到臺灣演出時,很受觀眾喜歡,也得到師父和專家的稱讚。演《柳蔭記》這齣戲令我感觸很深,每次演完,都沉浸在祝英臺的情感世界裡難以自拔。這的確是一出很動情、很悽美、有意味的經典之作。

在藝術上,師父的觀念比較超前,也很開明。 她要求我在學習、繼承的基礎上,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見地,透過自身的不斷學習、刻苦努力和認真研究,逐步形成自己的代表作。她說:這樣,京劇才能前進。而且,師父也非常支援我向其他老師學習、問藝。師父力薦並親自帶我登門向京劇表演藝術家謝銳青老師學演《佘賽花》,取得了很大的收穫。師父還特別囑咐我,一定要學習崑曲。在師父的鼓勵下,我向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教育家張洵澎老師學演了崑曲《遊園驚夢》,開闊了視野,得到了鍛鍊,豐富了自己。

緬懷杜近芳先生|我與師父的不解情緣|竇曉璇

京劇《佘賽花》竇曉璇飾佘賽花

師父從不阻止我參加新劇目的創作,並要求我們按照梅蘭芳大師“移步不換形”的原則去嘗試創作新戲。2014年,我們北京京劇院創排新編歷史劇《屈原》。我在劇中扮演嬋娟,師父在表演上給予了指點。彩排時,李恩傑院長請專家指導、把關,也請來我師父,專門聽取她的意見。 原以為她對該劇有不同看法,不料, 師父力挺《屈原》這齣戲,並欣喜地稱讚劇組演員,用師父的話說:是一臺嫩得跟小水蔥似的青春陣容。 這是師父對後輩們的希望。同時,她對該劇提出了。些很好的建議。

2016年,我參加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專案梅派藝術人才培訓班的學習,藉此機會,跟師父學了《玉堂春》。這齣戲屬於骨子老戲,我以前也演過。這次,師父讓我重新歸路,完全按照純王派的路子教我。首先,要求我弄清、吃透蘇三這個人物,並在唱腔方面下功夫。在聲腔技巧方面,師父要求我既要唱得聲情並茂,而且要俏,達到情感與技巧的完美統。 在行當上,以青衣為主,糅進花衫的表演,既端莊穩重,還要透出蘇三多情的一面。透過唱,來突出蘇三命運的“苦”字,對黑暗惡勢力的“恨”字,幼年被賣的“怨”字,遇到崇公道這一善良者的“欣喜”;特別是對心上人王金龍的“愛嗔與期待”,還要注重與崇公道、王金龍及潘必正、劉秉義之間的交流和反應,使劇情層層遞進。外形方面,要充分體現蘇三神形兼備,稱得上名滿京城的“玉堂春”。按照師父的指教,我的演出產生了不一樣的效果。

緬懷杜近芳先生|我與師父的不解情緣|竇曉璇

京劇《玉堂春》竇曉璇飾蘇三

生活中,師父活潑開朗,心態超好,總說自己是“80後”。別人稱師父為“國寶”,她卻說是“活寶”,竟如此的風趣幽默。師父的說話聲音柔美好聽,神態古典,很優雅、很京劇,她說現在演旦角的有時候站在臺上像個“大蘿蔔”,真是一個可愛、可親、可人疼的“老小孩”。師父雖已是80多歲的耄耋老人,但身上洋溢著青春少女般的嬌媚與純真,骨子裡散發著一位大藝術家的神情、氣質,我們一輩子也趕不上。

師徒情緣,今生篤定。師父待我像親閨女一般,不僅在藝術上傾囊相授、毫無保留,生活上也特別關心我、呵護我。我生病了,師父總是放心不下,牽掛著我,到處託人給我找醫生。我去她家學戲,師父親自給我做飯吃。我不忍心,飯後主動去刷碗,師父也捨不得,她說: “你要唱戲,必須保護好你這雙手。”每逢農曆八月十五,我都要陪師父吃飯,吃她喜歡的烤鴨什麼的。趕上工作忙,我有段時間沒去她家裡,也沒給她打電話,師父著急了,反而打電話問候我。記得在給我說《霸王別姬》的劍舞時,師父的腿不好,胸底下不太利落了。為了說戲方便,她最後幹隴把鞋脫了,光著腳通遍給我示範劍舞,當時感動得我快要哭了!師父為了我、為了戲,就是這般的痴迷和不顧一切, 真是痛得可愛、迷得可敬。每次我演出前,師父總要再給我下下掛, 也就是說,再作一作提示和規整。哪怕是已經學過、演過的戲,也是如此。師父認為,我挺像她的,我的條件和氣質符合她的要求,扮相和感覺都適合她的戲路。我明白,這既是師父對我的喜愛,更是寄予我厚望。她也常常聊我的發展,在藝術上為我分析和規劃。師父說,我特別適合排-出京劇《紅樓夢》,而且是林黛玉的不二人選。

緬懷杜近芳先生|我與師父的不解情緣|竇曉璇

封箱戲反串越劇《紅樓夢》

丁曉君、竇曉璇

我時常懷著一份深深的感恩之情,感謝我所在劇院領導的重視、栽培,感謝所有教過我的老師們、支援和幫助過我的同人與各界朋友們,更感謝我的恩師杜近芳先生。她老人家不顧年事已高,慈母般手把手、心貼心地教導我、指點我、關心我、愛護我,讓我走向更高的藝術境界。我深深懂得,舞臺上認認真真演戲、生活中端端正正做人是硬道理。千言萬語凝結為前進的動力,學好戲,演好戲,做好人,以報答組織的培養和師父的教誨。

緬懷杜近芳先生|我與師父的不解情緣|竇曉璇

杜近芳竇曉璇師徒合影

《杜近芳口述實錄》

杜近芳口述 張正貴 陸蕾 採寫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