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長說文物之十】老子騎牛銅造像之遐想

老子騎牛銅造像之遐想

文/圖 李周明

書非借而不能讀也。

——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老子《道德經》

【館長說文物之十】老子騎牛銅造像之遐想

1.老子騎牛銅造像

此件為宋代銅造像,通體高58釐米,重10。5千克,老子騎牛造像銅範鑄造,由底座、老子騎青牛兩部分構成,人與牛渾然一體,然後與底座焊接而成。底座呈平面四足長方形,上立一頭青牛,體格健碩,四肢粗短、牛尾自然下垂,牛首前額正中處貼圓環用繩相繫於鼻銜環,牛首微向身體左側扭轉,神態溫順。老子騎於牛背之上,面相瘦削,頭頂無發,邊際頭髮向後梳及肩部,鼻子高挺,嘴角略帶笑意,兩眼平視前方。老子身著斜領寬袖長袍,袍擺自然下垂於足面,衣紋簡潔流暢,右手握與鼻銜環相系值韁繩,腰間繫帶,長袖半掩雙手,左手輕撫於左腿膝關節處,頭部向身體左側扭轉,腹平背直端坐於牛背。造像中老子面容豐潤,長眉長鬚、慈眉善目,頗具仙風道骨。此件銅造像造型古樸憨拙,神態形象逼真,是全國存世不多的道教造像珍品,屬國家一級文物,現藏於蘭州市博物館。

【館長說文物之十】老子騎牛銅造像之遐想

2.老子出關

老子騎牛去向何方?老子出關這個問題留給後世無限的遐想空間。

有趣的是,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讓我想起近日引得世人關注的一件事:大象向北遷徙。說的是我國雲南省西雙版納保護區的17頭亞洲象,4月中旬以來“組團”從普洱市墨江縣遷徙至玉溪市元江縣。之後,其中2頭返回普洱市墨江縣,其餘15頭繼續北上,它們一度逼近昆明,向北遷徙距離長達500公里左右。一般而言,在這個季節,亞洲象的食物處於短缺狀態的,一直往北就進入雲貴高原,海拔是不斷上升的,其中食物會越來越少,因此該現象有點不正常。

象群為何向北遷徙?有人分析說,一個較大的可能是由於氣候原因,現在溫度變化異於往常,使得頭象以致象群缺乏方向感,一路誤入歧途所致。當然,具體的原因還需繼續深入探究。只是大象遷徙以來,一時間諸多媒體輪番上陣,報道內容連編累牘,重複文字不厭其煩,似乎成為集體觀賞之樂事,全然不以動物危機為感受。然而自6月以來,隨著象群在人為干涉下向西南折返以後,卻又鮮有跟進報道,讓人難以瞭解事件的始終。如此現象不禁令人感嘆:我們既處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也常處在資訊孤島,跟風的熱潮過去之後難有真正的人文關注。大象都這樣,那麼螞蟻呢?就更不用說了。總之,動物和人一樣,遷徙自有遷徙的道理。

閒話休提,老子出關卻讓世人關注了千年而不解。在此聯想到古時,一位老者,童顏鶴髮,目光炯炯,昂然騎著一頭青牛,緩緩來到了函谷關口。

這位老者,就是老子——李耳。據《史記·老子韓非子列傳》(卷六十三)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另據記載,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老子因所管典籍被王子朝攜至楚國,被罷免守藏室史一職,回故里居住,後去往秦國。大約周敬王三十五年(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就離開故土,準備出函谷關去四處雲遊。據推算這時老子已經是80多歲的耄耋老人了。

把守函谷關的長官尹喜很敬佩老子,聽說他來到函谷關,非常高興。可是當他知道老子要出關去雲遊,又覺得很可惜,就想設法留住老子。於是,尹喜就對老子說:“先生想出關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聽後,就在函谷關住了幾天。幾天後,他交給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據說,這篇著作就是後來傳世的《道德經》。然後,老子就騎著大青牛出關而去。

老子因為這五千言,從而成為我國道家學說一代宗師。恰恰是這個尹喜,因為得到老子言傳身教,之後潛心研究,並始終堅持傳道,也最終成為春秋戰國時的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史稱關伊子,莊子稱他為“古之博大真人”,並將他與老子並列!

【館長說文物之十】老子騎牛銅造像之遐想

3.老子去向何方

那麼,老子騎牛出關究竟去向何方?這既是千古疑問,也是困擾我多年的問題,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老子也是我們李氏的祖先。

顯然,老子因對時局失望而云遊。因粉絲相求著書而得以出關,這個粉絲就是尹喜。

問題是老子為什麼離開?史籍有言,因為他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就離開故土,準備出函谷關去四處雲遊。(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史記)。他要去哪裡?要去小國寡民,雞犬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他做到了,從此消身匿跡。

其實,老子在《道德經》中描繪了自己嚮往的社會圖景: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意思就是說:我要到那小國寡民的地方去!我願人們廢棄各種器具,珍愛生命而不背井離鄉;棄車船、罷戰事,迴歸到自然純樸中來;安逸居所、樂尚民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而老死不相往來……。

據說,老子出關以後,去向版本較多,有說到了西域,教化胡人,並且後來成為佛。有說歸隱修煉於河南洛陽欒川老君山,還有說出函谷關、過大散關進入甘肅,經遊天水、隴西、臨洮等地,最終在臨洮東山去世。並言老子在臨洮去世後,其子嗣在此繁衍,有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為證:“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於是有“天下李氏出隴西”之說。

凡此種種,無論何種說法,老子最終歸於鄉野,所謂大隱隱於野是也。不管怎麼說,他終歸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做一個小國寡民!正如莊子所言: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我等凡人亦是。

供稿 | 蘭州市博物館

分享、在看與點贊,至少我要擁有一個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