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文化中,榜樣是如何呈現的?跟隨聖賢,找尋榜樣的力量!

文/孔子研究院 楊富榮

一提到“儒”,很多人會想到儒者,或者儒家學說。那麼,何為“儒”?《說文解字》對“儒”的解釋是:“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中國人歷來重視喪葬禮儀,認為“事死者,如事生”。早期的“儒”主要是為貴族舉辦祭祀等禮儀時的相禮之人,後來逐漸演變為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由於他們自身擁有一定的文化積累,常以為人贊禮、相禮作為謀生之道。

到了孔子生活的時代,“儒”漸漸脫離了單純的謀生職業,被賦予道德和思想的擔當。按照朱熹的解釋,“儒,學者之稱”。既然儒者有了道義的擔當,是有學問之人,那麼《論語》中孔子對學生子夏說的那句“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又是何意呢?孔子對自己的學生子夏說:“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很多人讀這一章的時候,都有一個疑惑:儒者還有“君子儒”和“小人儒”之分嗎?

在傳統文化中,榜樣是如何呈現的?跟隨聖賢,找尋榜樣的力量!

細細品讀《論語》多遍之後,我們會發現兩者之間的一些不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大剛毅,擔子沉重而道路遙遠。把實現仁德於天下作為自己的擔子,不是很沉重嗎?到死才能停止,不是很遙遠嗎?”讀曾子的話,我們能夠讀出士大夫身上的那份沉甸甸的責任,因為他們弘大剛毅,仁以為己任,不怕山高路遠,無畏山長水闊。

在傳統文化中,榜樣是如何呈現的?跟隨聖賢,找尋榜樣的力量!

接著讀這一章: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的學說,是我力量不夠。”孔子說:“如果是能力不夠,可能會走到半路而不得不停下來,如今你卻畫地為牢,不肯前進。”

讀冉求的話,我們能讀出真正的努力和想象的努力是不一樣的。作為孔門弟子之中佼佼者——冉求,說自己雖然悅服於孔子之道,但力不從心做不到,顯然孔子對這個回答是很不滿意的。真的是力不足嗎?只是沒有真正的努力而已。

梁漱溟先生說,人類一切長處均從人心內蘊之自覺而來。怎麼能從百分之一走到百分之百?誠心誠意,自覺踐行。自覺就有一切,沒有自覺就沒有一切。所謂的力不足者,其實都是心意不誠,行動不夠。

在傳統文化中,榜樣是如何呈現的?跟隨聖賢,找尋榜樣的力量!

再來看這一章: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子夏說:“即使是小的技藝,也必然有可取之處,但從長遠看恐怕會有阻礙,所以君子不做。”

小的技藝可能是很多人謀生的手段,但是如果要走得長遠,光有一點技藝是遠遠不夠的,堅定的信念、遠大的目標才是前進的動力和燈塔。

以上三章都出自《論語》,但是讀完之後我們會明顯感覺境界的不同。從曾子的話中我們看到了君子對於信念的執著堅守和行動的高度自覺;從冉求的話中我們看到一個想要追求目標,卻又不願意付諸行動的儒者形象;而從子夏的話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安於現狀、不求進取的儒者形象。

在傳統文化中,榜樣是如何呈現的?跟隨聖賢,找尋榜樣的力量!

在《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中,關於儒者的話題,諸葛亮慷慨陳詞“儒有君子小人之別。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澤及當時,名留後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務雕蟲,專工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且如揚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閣而死,此所謂小人之儒也;雖日賦萬言,亦何取哉!”

任何一件事,同一個行業都有人品高下,志趣大小的區別。透過品讀以上內容,我們便明白了“君子儒”與“小人儒”的區別。“君子儒”志向遠大,胸懷天下,能夠立志“為天下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小人儒”儲存了儒者的外表裝束,懂一些禮儀的制度,卻缺少了“君子儒”的胸襟和志向。

願你我,一次次的品讀經典,靠近聖賢,堅定信念,擴大格局,爭做所在行業的“君子儒”。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