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越是大度的人越沒有朋友,原因很簡單

有些人的大度是功利性的,他之所以大度,是為了從他人那裡得到他想要的。根據人際互動作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遵循“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的原則。

如果一個人給予他人恩惠,那麼對方會有償還的壓力。

如果過於大度,以至於超過對方能夠償還的限度,則會大大增加他人的壓力,正如“世界最難還的便是人情債”。

因此,為了逃避這種償還的壓力,昔日的朋友唯恐避之不及,又豈會與你深交呢?

心理學:越是大度的人越沒有朋友,原因很簡單

道德發展三水平六階段理論

科爾伯格提出了道德發展三水平六階段理論,而大度的人或許正處於“好孩子”的定向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認為,所謂道德就是幫助別人、讓別人開心並能夠受到他人的表揚。

因此,我們時常能夠看到一些小孩子表現得非常乖巧,在他們看來,“聽媽媽的話”就是天底下最正確的名言,如果誰不聽家長的話,特立獨行,那他們的行為就是不道德的,就應該受到指責。

對於他們來說,在家應該聽話,在外就應該樂於助人,他們希望別人認為自己是大度的,更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同。

但不管怎麼說,好孩子的定向階段都只是道德發展水平六階段中的第三階段,具有很大的侷限性。

一個人如果只為別人著想,就說明他還沒有將人類普遍的道德觀內化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這對他們同伴關係的發展是不利的。

心理學:越是大度的人越沒有朋友,原因很簡單

然而,為別人著想雖然符合社會規範,是社會提倡的行為,善良的人會認為你很不錯、值得深交,可是那些居心叵測的人則不會這麼想。

對於他們來說,你表現得越是樂善好施,他們就越是覺得你好欺負。特別是青少年,他們正處於叛逆期,為了得到老師和家長的關注,他們往往會選擇侵犯他人。

公然侵犯和關係侵犯

根據侵犯的指向性,可以將侵犯分為

公然侵犯

關係侵犯

。公然侵犯是面對面公開對抗的直接侵犯,比如身體攻擊和言語侵犯;

而關係侵犯也是隱蔽的間接侵犯,是指透過有意操縱同伴關係或者損害、威脅同伴關係傷害他人的行為,屬於心理欺負,有意中斷或威脅中斷關係、傳播謠言都是典型的關係侵犯行為。

關係侵犯雖然破壞性比直接侵犯小,但近年來也受到相關研究學者的廣泛關注。

心理學:越是大度的人越沒有朋友,原因很簡單

而對於侵犯他人的青少年來說,由於擔心直接侵犯會遭到老師的阻礙,為了逃避懲罰,隱蔽的關係侵犯是他們最常用的一種方式。

這種情況下,那些看起來老實大度的人就成了他們的首要目標,因為遭到這種人報復的可能性最小。

他們會傳播謠言,使同學形成關於侵犯物件的不良印象,透過離間目標與同學們的關係使得他被孤立,而被侵犯的人可能直到最後都不明白為什麼朋友都逐漸離自己而去。

一些人的大度表現為物質上的恩惠,比如送禮、請客吃飯等等。這類人或許家境比較好,亦或是自己的經濟條件不錯,於是養成了用錢收買朋友的習慣,但這種交往形式往往只涉及人際交往的最淺層次。

心理學家魯賓等人以大學生為研究物件,對人際交往中自我的分層(自我表露的深度)進行了探討,結果發現,人們自我最表層的內容。

心理學:越是大度的人越沒有朋友,原因很簡單

大多與人們的興趣愛好相關,如口味、喜好、日常、消遣活動的選擇等,都屬於最表層自我的內容。

因此,對於一些喜歡用錢來裝大度,並藉此拉近關係的人來說,

他們的朋友往往都是“酒肉朋友”,這類關係非常脆弱,甚至根本不能算朋友

如果他們遇到了困難,或許能幫助自己的永遠都是那幾個人,朋友滿天下的假象隨即告破。

用表層自我換來的朋友,他們往往也會用表層自我來對待你,並不涉及更深一層次的情感交流。

實際上,我們並不是同任何一個相遇的人都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而是對人際關係的物件有著高度的選擇性。

在通常情況下,

只有那些具有某種會激起我們興趣特徵的人,才會引起我們的特別注意

心理學:越是大度的人越沒有朋友,原因很簡單

但是,人際關係總是涉及情感聯絡,若是雙方始終無法建立信任感或者安全感,那麼任憑一個人再大度,他也不會有真心好友。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Interpersonal psychology》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