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關東的女孩子的聘金,看移民的致富神話

作者:九尾狐妖

據史料所載,到民國初年,關東大地已經生活了一千九百八十萬人,其中至少有一千萬是山東移民過來的。僅以當時的邊陲重鎮通化為例,在縣城裡有一家山東會館,會館下又細分為“登州府會館”“萊州府會館”“袞州府會館”等。(我祖籍登州府萊陽縣,當時先人就是先到登州府會館駐足的)。闖關東的人們經過長途跋涉,來到通化縣城,早已經彈盡糧絕,飢寒交迫,

闖關東的女孩子的聘金,看移民的致富神話

很多人甚至是一路乞食而來。

齊魯大地為聖人故地,仁義道德禮樂之邦,自然就有熱心的山東老鄉問清楚來人的籍貫(其實往往一張嘴就能分辨出是來自哪州哪府的),再把他們送到各自籍貫地的會館,容他們暫時安身,吃一餐熱乎乎的飯食,不管好,能管飽,夜裡也不至於露宿街頭。初步安頓下來後,有備而來的趕緊去投親靠友,討各自的生活。沒有親友可以投靠的,會有一個被稱為“領東”的老鄉出面安置。所謂的“領東”,就是先一步來闖關東的那些人,他們在當地已經生活了一些年頭,有了一定的人脈根基,多數已經有房有地有買賣,他們日常的經營中有一項就是當“領東”——置辦一些農具種子、鍋碗瓢盆等基礎生活設施,租借給新來的老鄉,同時也為他們擔當保人的角色,幫助他們在城市找一份工作,他們抽取一定的抽頭。願意種地的,“領東”負責為新人聯絡地主,無需身份證明,也不用落戶,只要“領東”一句話,就能夠租賃到一塊土地。然後找一個好天,“領東”幫著找個窩風向陽的地方壓個戧子(簡易窩棚),幫著盤一鋪好燒的火炕。至於燒柴,大東北滿山遍野的大森林,只要人不懶,砍一冬的燒柴,足夠用上三五年的。

經過滿清幾百年的封禁,東北大地遍地腐殖土,土質極其肥沃,而且這塊黑土地絕大多數年份風調雨順,幾乎旱澇保收。隨便刨個坑,扎個眼,扔進去種子,甚至都不用侍弄,到秋來自然會收穫滿囤的糧食。一年到頭,交了租稅,留足口糧,還能有些盈餘。這時,就可以把借賃“領東”的日用品付了租金,或者購買來用了。

闖關東的女孩子的聘金,看移民的致富神話

想改善生活?只要你不懶。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這句民諺是那個年代最真實的關東山的寫照。東北冬季漫長,這兒的糧食只收種一季,選擇農業的人一年裡絕大多數時間是閒著“貓冬”。可是闖關東來的人骨子裡都得具備一種不服輸、不怕死的特性,他們歷盡千辛萬苦來到這塊寶地,吃飽怎麼能是目的呢?不屑貓冬的人們又闖進了大山,下井挖煤,進礦淘金,沿江打魚,甚至放大排(伐木工),挖人參,還有人偷偷投了匪幫當“鬍子”——農忙時種地,農閒時當匪的,絕不在少數。總之,只要你不懶,幹什麼都來錢。這樣經營幾年以後,闖關東的人們的生活逐漸穩定下來,手裡有了餘錢,有人忙著買地拴牲口當個小地主,有人看到這酷寒之地的東北雖然氣候環境過於惡劣,不適合人類居住,可是要想活下去,甚至靠吃苦耐勞發個小財,成為地主老財階級,也不是神話。

這時,整個關東大地的土地之上,因為滾滾而來的移民大潮引發一種特別的社會現象——男多女少,男女比例甚至達到懸殊的幾十比一。保暖思成家,腰包鼓起來的光棍漢們迫切需要成家立業,老婆孩子熱炕頭,成全在關東寶地安家立業繁衍生息的美夢。可當地土著少得可憐,且多為少數民族,生活習慣和信仰截然不同,很少有女孩子願意嫁給外來戶,於是,發達起來的關東新移民發現了一個發財的良機,他們紛紛回鄉,把一家老小全都有女兒的、姐妹的,都一股腦把她們帶回到關東來。聽我爺爺說,當時有一戶人家生了五個女兒,帶回到通化城時,大女兒十九歲,最小的女兒十一,個頂個要了一筆豐厚的聘金,這家當時一躍而成為新貴階級。因為當時年齡偏大的寡婦婆子,也能聘到五百塊錢以上,而當時墾熟的一畝肥田實價大約七八塊錢,一個女人的聘金約等於七八十畝良田。

闖關東的女孩子的聘金,看移民的致富神話

畢竟,當時的東北,有的是漢子,金子;缺的是女子,婆子。這股風潮之下,甚至很多在山東老家無人問津的寡婦婆子們,也央求熟悉的老鄉把她們帶到東北來,倒不圖身價聘禮,只要找個穩妥的能讓她們吃飽穿暖的同鄉漢子,謀一個安穩富足的下半生。

(以上所引資料,均摘自文史資料。)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