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15頭野生大象北上壓馬路人類有理由幫一把 迷路的

摘要

媒體札記

人類有理由幫一把“迷路的大象”,為它們開闢新家園撐一把力。

最近,15頭野生亞洲象在雲南峨山縣城壓馬路的畫面,吸引了不少網友的注意。

[關注] 15頭野生大象北上壓馬路人類有理由幫一把 迷路的

它們從西雙版納州勐養子保護區出發,經過普洱市,一路北上進入玉溪市。這群大象會不會進入省會昆明呢?畢竟,從地圖上,目前它們與昆明的直線距離已經不到100公里了,按照大象的行進能力,這並不算一個太遙遠的距離。

據科學家測算,我國境內野生亞洲象數量大約在238-286頭。多達15頭的野生亞洲象離開其原有的棲息地,進入人口密集的城鎮地區,堪稱一件新鮮事。然而,外表憨態可掬的大象進入人類活動範圍,並不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無論對大象,還是對人,都意味著某種危險和威脅。

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以及大象受到了更好的保護,近年來,人象衝突愈演愈烈。《成都商報》曾報道:從2014年起,雲南省瀾滄縣已連續7年共8人被亞洲象攻擊致死。而在此次大象北上事件中,據云南官方最新通報,短短40天,象群在元江縣、石屏縣共“肇事”412起,直接破壞農作物達842畝,初步估計直接經濟損失近680萬元。

大象並非老虎、獅子一樣的猛獸,但因為體型巨大,依然會對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至於大象對農作物、居民屋舍的破壞,更是屢見不鮮。

那麼,這一切都是大象的錯嗎?非也。

[關注] 15頭野生大象北上壓馬路人類有理由幫一把 迷路的

環境史家伊懋可在名作《大象的退卻》中指出:4000年前,北京周邊地區也能發現象的活動蹤跡,它們也生活在中國的其他大部分地區。但在今天,野象僅存於西南部與緬甸接壤的幾個孤立的保護區裡。這一變化固然與氣候變遷有關,但近現代人類對大象棲息地的侵佔和破壞則更為明顯。居民區、道路以及水電站等設施的建設,都有可能切斷大象的遷徙路線,讓大象棲息地四分五裂。

例如,從2007年起,因瀾滄江上建瀾滄景洪水電站,水位上升,致象群遷徙通道淹沒,自此它們原來的生活區域被阻隔,只能活動於西雙版納州勐海縣與普洱市瀾滄縣境內,並從此被命名為“瀾滄勐海象群”。

《新京報》刊發的一篇評論也指出:森林覆蓋率的持續下降和人為活動的擴大限制了大象的活動和生存。這“逼迫”它們只能進入農業區覓食,由此帶來了破壞莊稼、橡膠、茶葉甚至危及人命的後果。

近年來,亞洲象也從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頻繁外出,多次進入普洱等地。雲南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教授吳兆錄在接受財新採訪時,認為其根本原因是亞洲象的棲息地被壓縮,食物源減少,以食物為驅動因素的外遷逐漸頻繁。

然而,對大象來說,外遷會更好嗎?儘管大象是比較聰明的動物,但它也無法預知,離開了熟悉的棲息地,面臨的是複雜的人類社會,這可能是川流不息的車流,是被汙染的環境。棲息地匱乏的食物源,根本不可能在人類活動的城鎮中獲取。

知乎答主“一個男人在流浪”認為:“解決人獸衝突和動物肇事問題,最徹底的辦法是把動物和人隔離,透過建立荒野保護區的形式儲存自然狀態。但是,我國的荒野生態環境惡劣,而像雲南這樣人口稠密野生動物多樣性也相對豐富的地區,把人和動植物徹底隔離是不可能的。人與動物的共存,和它們保持足夠安全的距離不去主動侵擾,對雙方才是安全的。”

[關注] 15頭野生大象北上壓馬路人類有理由幫一把 迷路的

對當下而言,解決人象衝突的問題,需要投入更多資金與精力。

在瀾滄縣林業和草原局的相關報告中,提到當地亞洲象保護存在三點困難和不足:1、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對亞洲象監測巡護、預警及專案實施造成很大制約;2、亞洲象專業和管理人員不足,無專門管理機構,目前只是由縣林草局保護股管理,人員和編制不足;3、野生動物公眾責任險賠償工作有待完善。

亞洲象是亞洲最大、最具代表性的陸生脊椎動物,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雖然人類作為“萬物之靈”,是地球上具有改造自然能力的最強大的物種,但是,對於那些智力遠遠不及人類的物種,人類依然有保護和善待的必要。維持這個藍色星球的生物多樣性,不僅是保護自然之美的需要,也是人類更好生存的必要條件。

15頭大象找不到回家的路,人類有理由幫一把,為它們開闢新家園撐一把力,為人象共存的美好藍圖貢獻智慧和力量。

媒體札記,中國青年報評論員帶您品評一週時事熱點,我們下週再見。

撰文/王鐘的

編輯/黃帥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