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講述過去?不會對父母其他人的抱怨或抱怨?| ?觀察

為什麼我們要講述過去?不會對父母其他人的抱怨或抱怨?| ?觀察

文|熊玉倩

在心理諮詢中,有相當一部分時間是來訪者向諮詢師講述曾經或當下在他們身上發生的事情。來訪者常常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們要談論過去?這不會變成對父母/其他人的指責或抱怨嗎?瞭解過去的事會對改變我現在的狀況有用嗎?這件事到底誰對誰錯?

講述固然有減輕壓抑的作用,但不斷的重複容易讓人聯想到絮絮叨叨的祥林嫂。當來訪者感到諮詢中僅是單純的陳述經歷時,儘管有諮詢關係的支援,但也往往會因看不到希望而從諮詢中離開。所以為何需要那麼多的敘述,而不是由諮詢師直接給出建議,讓改變發生?

為什麼我們要講述過去?不會對父母其他人的抱怨或抱怨?| ?觀察

早期的精神分析像是對個人歷史的考古,瞭解過去是為了抽絲剝繭,讓真相大白。

但在每個人身上都存在著多重真相,在不同的時間點上都有相對的真相

。當下發生的事常被當作客觀的現實,但是就像讀一本書或是看一部電影,即便知道了結局(就如同知道了我們生活的現在),而為何故事會那樣發生,也許仍有讓人感覺到困惑和衝突的部分。就彷彿只知道了故事的開頭和結尾,但是中間一旦存在缺失,也會讓人有種稀裡糊塗的感覺。自我建構的敘述,則可以填滿這些部分,從而讓人在生活中獲得更多的掌控、自由與安全。

心理諮詢就像是

諮詢師和來訪者一同閱讀來訪者人生敘述

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

我們會在不同的時點發現不同的真相

,有時需要與不同的諮詢師工作才能逐步發現。而來訪者最初來到諮詢室時都帶著自己過去版本的敘述,那些敘述都是我們對人生歷程進行解釋的方式,即為了回答“為什麼我的人生會是這樣”。

為什麼我們要講述過去?不會對父母其他人的抱怨或抱怨?| ?觀察

Summers和Barber在心理治療實踐中總結出以下幾種嘗試解釋自己的人生歷程的角度:

現在是過去經歷的重複,但希望在重複中出現改變,這符合強迫性重複的特點;

外部事件影響了生活,這種解釋存在兩種走向,或是將自己描述為與困難作鬥爭而沒有那麼多自責的人,或是處在防禦逃避狀態的人;

那時只有這樣才能生存下來,這也意味著過去的應對方式沿用至今,但現在已是失功能;

錯誤不可避免,有嘗試就會有錯誤出現,鑽牛角尖式的馬後炮無益;

個人的選擇和自由,這種解釋強調了自身的主導力量,就像自己的人生不再是大浪中零落的一葉扁舟,而是裝載了發動機和保護措施的堅船。

典型的敘述不僅包括上述的解釋作為中心存在,自己和他人的故事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Malan在其人物三角中提出,

來訪者的中心衝突

可以藉由

過去的關係

現在的真實關係

與諮詢師之間的關係

來呈現。諮詢中有些來訪者談到很多的回憶;有些會說過去的事都不記得了,會一直談論當下的生活;還有些傾向於與諮詢師談論諮詢室裡正在發生的當下。長程的諮詢有足夠的時間,在更為寬泛的議題上進行探索,這樣能構建出涉及以上三個範圍的敘述,它擁有足夠多的細節,因而敘述更為牢固並令人信服。在短程的諮詢中,聚焦於現在能夠獲得更為清晰而有效的資訊,也能讓人從中受益。

為什麼我們要講述過去?不會對父母其他人的抱怨或抱怨?| ?觀察

人生經歷不僅有“主線故事”,也有眾多的“支線故事”,對於不同的故事我們也往往會有不同的解釋。這也對應著我們的生活及作為人本身的複雜性與豐富性。網路上有一個梗,“誰還不是個有故事的男/女同學”,說的也是如此。而

透過敘述自己的故事,瞭解自己的真相,能夠讓自體意象更為穩定

,不至於在某些狀況發生時陷入混亂。

Alon和Omer(2004)透過對來訪者敘述進行分析後總結了三種敘述語態:“心魔”、“悲劇”、“喜劇”。“心魔”類似於“人性本惡”的解釋,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因為我的天性就是這樣,怎麼樣都無法改變。“悲劇”的出發點則是“人性本善”,但各種事件導致的蝴蝶效應將來訪者置於痛苦之中,兩者的對照使得故事變得複雜而充滿變數。“喜劇”則是出於偶然和誤解導致的波折,最後則是Happy ending的大結局。“悲劇”指令碼在長程心理治療中較為常見,這一指令碼隱含的邏輯是來訪者經由苦難而頑強生存,更為強調個人的動因,以及希望的支援力量。

為什麼我們要講述過去?不會對父母其他人的抱怨或抱怨?| ?觀察

關於過去的故事常常存在著侷限,也許是我們對自己或他人的觀點不準確,或是知覺有所偏差。但挑戰過去的敘述無異於撬動人生的框架,使得對自己、對他人、對生活的態度出現顛簸。倘若沒有足夠安全的環境,改變是無法產生的。極端的例子是“暴力分析”,也許那些詮釋就是深層的真相,但那並非此刻的真相,仍需從表層開始工作。當來訪者描述了一段過去或現在的故事之後,諮詢師會進一步詢問,此時對於過去敘述的共同閱讀開始了。

諮詢師常常會提問說:那個時候你的感受如何?你覺得可能會發生什麼事?這種情景讓你想起了什麼嗎?這種事情總是發生,對此你怎麼看?等等。有時來訪者會回答“不知道”,也許那一刻確實沒有答案,但是會有一些零散的想法冒出來。這樣提問目的在於

讓來訪者將那些模糊的敘述碎片變得清晰而連貫起來

如同偵探蒐集蛛絲馬跡,假設各種可能性,發掘出隱藏的資訊,並嘗試將線索凝聚為符合內在邏輯的完整敘述

為什麼我們要講述過去?不會對父母其他人的抱怨或抱怨?| ?觀察

當新的敘述能夠反應出舊敘述中的不準確和不恰當,並能夠在更大的範圍裡解釋我們的人生時,來訪者才能夠去質疑最開始帶到諮詢室裡的描述,引入多重可能性,進而搭建起新的人生故事。這也是諮詢中改變發生的開始。

沿用開頭諮詢如同來訪者和諮詢師一同閱讀人生敘述的說法,當新的人生故事逐漸形成後,從諮詢室出來回到日常生活,對於未來,每個人不僅是讀者,還是編劇、導演、演員等。而這些角色實現內部協調的過程,正是人格整合的過程。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路)

1

END

1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