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民和止於至善才能更好的表達明明德!

親民和止於至善才能更好的表達明明德!

親民和止於至善。

朱熹說,親民就是革新其舊,我自己明明德了,就推己及人,讓別人也能擦亮他德性上沾染的汙垢,讓他也能明明德。

所以,明明德,是擦亮自己;新民,就是擦亮別人。

對於天子來說,是擦亮臣民百姓;

對於做老闆、做CEO、做部門主管的來說,就是擦亮自己的團隊。

總之,提高自己的修養,然後帶動大家一起提升,就是從

明明德到新民。

那麼,怎樣才能夠做到新民呢?

要引導和教育別人對不對?

跟教育相近的一個詞叫教化。

化,就是用行動,而不是用語言,儒家叫做率先垂範。

領導者自己先做一個示範,別人自然就跟著做了。

一位臺灣做酒店的企業家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他回酒店,門童跑過來給他開車門。

他一看,前面停著顧客的車,沒人給顧客拉車門,卻跑來給老闆拉車門。

他應該怎麼辦呢?

你可能會想,他應該告訴門童“你要給顧客拉車門”,對不對?

但他沒有說話,而是自己站在酒店門口,有顧客的車來,他就上前拉車門。

門童當然馬上領會了,同時也感到很羞愧。

過了一小時,酒店總經理從樓上跑下來了:“老闆,是我沒管理好。”

他說:“沒事,我是開酒店的,給顧客拉車門本來也是我的本分。”這老闆就自己站在那裡做門童給顧客拉車門,拉了多久呢?

兩個星期。

從此,酒店的服務質量一下子上去了。

這就是做到明明德之後又做到了新民。

我聽到這個故事,倒想起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理論:

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刺激反射行為,即收到刺激訊號,做出行為反射。

刺激訊號的能量越強,則行為反射越大。

這個酒店老闆如果只是跟門童說一句“你應該給客人拉車門,而不是給老闆拉車門”,這刺激訊號的能量就太弱了,門童可能就會當成耳邊風。

他親自示範拉車門一小時,這個刺激訊號就強了,全酒店上下都知道老闆在門口給顧客拉車門呢,但是可能過一陣就又倒退了。

他持續拉了兩個星期的車門,這刺激訊號的能量太強了。

這兩個星期裡,是不是每一個人都在找自己身上的過錯,檢討自己的工作做得不夠好的地方?

這就做到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重新整理一次,持續刷了兩個星期,這酒店、這團隊是不是就擦亮了?

這是新民,新民的關鍵在於率先垂範,用行動感染、教化他人。

止於至善。

至善,就是指最佳狀態。

明明徳、親民到什麼程度為止呢?

就是止於至善,就是到保持在最佳狀態為止。

什麼是最佳狀態呢?

明代張居正說,“至善”的狀態就好像回家了一樣,回到自己家了,就不再往前走了。

家是什麼地方?

是最舒適的地方啊。

所以,止於至善,就是待在自己的舒適區,哪兒也不去。

這話和我們平時聽到的相反對不對?

老師總是要我們走出舒適區,怎麼說待在舒適區哪兒也不去呢?

其實,我們說的舒適區更多指的是精神的舒適區。

比如你窩在沙發上打遊戲,身體很舒適,但心裡卻很難過:“我又荒廢了一天。”

那這就不算你的舒適區。

而且舒適區是因人而異的。

比如,那些熱愛跑馬拉松的人,他不管颳風下雨,每天非跑十公里不可。

你覺得他的毅力很驚人,能強迫自己走出舒適區,但對他們來說,一天不跑那才叫渾身難受,每天十公里才是他的舒適區,他這是止於至善。

所以,我們修養自己,不是要走出舒適區,而是要轉換舒適區,建立新的舒適區,直到能待在“正確的舒適區”。

止於至善,就是找到了正確的舒適區,也就是最佳狀態,做到了極致,做到了最好。

有六個字,大家都很熟悉,叫“存天理,滅人慾”,也可以用來解釋止於至善。

有人一聽到“存天理,滅人慾”,以為是讓他剋制自己的天性,飲食男女都得剋制,馬上感到很反感。

其實這是沒有理解其中真正的思想。

朱熹解釋說,吃飯就是天理,美食就是人慾。

我覺得可以把標準再放寬一點,美食是天理,管不住嘴吃多了,吃出了肥胖和“三高”,那就是人慾。

你看,別說什麼大是大非了,就是每天的三頓飯,你都可以追求、修煉“存天理,滅人慾”,可以追求“止於至善”。

前面講的是生活上的止於至善,接下來,我重點講講事業上的止於至善。

不管你是老闆還是員工,我都想請你記住六個字:“止、定、靜、安、慮、得。”

《大學》裡是這樣說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知止:停止的止,知止,就是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停止。我們前面說了,止於至善,知道在什麼地方停止的前提,就是知道什麼是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什麼叫定?

就是志有定向,定好了志向就不改了。

明確了目標,就明確了方向,這就是立志。

知道在什麼地方停止,目標就有了,就沒有疑惑了。

定而後能靜:有了定向,就能靜下來了。

什麼靜?

心靜。

不往兩邊張望,也不去看別人,也不羨慕別人。

靜而後能安:靜了之後就能安。

怎麼安?

隨遇而安。

知道自己在追求目標的什麼位置上,就能安心去做什麼事。

安而後能慮:心又靜又安,安心做一件事,就能不忙不亂、思慮周祥、處事得當。

慮而後能得:立定自己的志向,朝著自己的目標去走,專注堅持,對其他任何誘惑不為所動,時間到了,目標自然就達到了,這就是得到了。

這就是“止、定、靜、安、慮、得”,這六個字,是可以改變你人生的六個字。

王陽明說,學習第一是立志,學習的關鍵在於你的志向。

你如果有志向,有要達成的事,那麼,從你現在所在的地方畫一條路線,通向你的志向,然後沿著這個路線去走,就是傳說中的專注、堅持。

我們常說華為公司成功了,這是因為他一直專注、堅持。

當初有做房地產賺大錢的機會,他因為志有定向,不往兩邊張望,安安靜靜,沒有分心去做。

於是他做到了深謀遠慮,寧靜致遠,有了今天的成就。

止、定、靜、安、慮、得,反過來是什麼呢?

不止,不能止於至善,不知道好的目標是什麼;

不定,沒有定見和志向;

不靜,東張西望,老覺得別人的行業好,別人做的事簡單;

不安,到哪兒都安定不下來,總是不斷地換工作,換賽道;

不慮,不能深思熟慮,總是焦慮亂動作,多動症;

不得,得不到最後的成功。

所以,人生的選擇並不都是趨利避害,而是要有穩定的價值觀和志向,按你的價值觀和志向去選擇,專注堅持,就是止於至善。

止於至善,就是“止、定、靜、安、慮、得”。

記住,時刻提醒自己,志有定向,持志如心痛。

如果你由此找到並確定了自己的志向,志有定向,止於至善,止、定、靜、安、慮、得,那也算是大有收穫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