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一個人,不需要每天聯絡,利用好門檻效應更能“套住”他

喜歡一個人,不需要每天聯絡,利用好門檻效應更能“套住”他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提問:喜歡一個人應該每天都聊天嗎?

這個問題看著簡單,卻又很難回答,明明喜歡著對方,很想和對方說點什麼,可是真正開了口才發現找不到話題,或者沒等想好話題就被拒絕。

在下面回答中,有一個回答讓人很有感觸:成年人的世界,其實也很簡單的,先是自己,再才是別的什麼人、事物吧。

誠然,感情需要維繫,可是總是需要去透過緊密聯絡才能讓一段感情趨於穩定,是一件很傷神的事情。

因此,在迫切想要表達內心的熱情時,先懂得一個情感心理學效應,可能會更有助於感情的促進與提升。

喜歡一個人,不需要每天聯絡,利用好門檻效應更能“套住”他

日久生情背後的道理

01)、舉個例子:阿威和小潔是高中認識的,不是同班,因為都在學校廣播站待了段時間,因此當時算得上是朋友關係。

大學期間,兩人是不同專業,只能偶爾能在校園裡碰見,其餘的交集全靠約飯。

大學快畢業時,阿威向小潔表白了,兩人便在一起了。

戀愛的兩人,似乎和以前一樣,但是有感覺不太一樣,阿威會在一篇新聞轉載的朋友圈時誇讚自己女友的工作能力,小潔會在別人看見以兩人合照為桌布的時候,俏皮地說:“我男友,夠帥吧!”

一次同學聚會,當時同班的同學有的結婚了,有的離婚了,有的才戀愛,有的剛分手,唯有小潔還是以前的樣子,輕鬆快樂。

一同宿舍的同學好奇地問:“都這麼些年了,你倆感情怎麼還能這麼好?”

小潔笑笑說:“正是因為這麼多年了,彼此瞭解更多,也更理性。”

這可能就是所謂的日久生情,相比起那種充滿刺激感的一見鍾情,這種逐漸瞭解彼此的相處方式,讓雙方對於感情抱有更大的責任感與守護性。

喜歡一個人,不需要每天聯絡,利用好門檻效應更能“套住”他

02)、當喜歡一個人時,最先考慮得不是要把對方給死死扣住,而是認真地去接觸,去給彼此機會,這與心理學上的“門檻效應”類似。

一加拿大心理學家曾研究發現,當直接向多倫多居民提出為癌症學會捐款的要求,願意捐款的比例為46%。

而如果分兩步提出要求,前一天先請人們佩戴一個宣傳紀念章,第二天再請他們捐款,則願意捐款的人數的百分比幾乎增加一倍。

在感情中亦是如此,當面對喜歡的人,直接表示喜歡並要求廝守一生,其實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做好。

但是,當兩個人耐下性子從閒談到約會,再到表白進而在一起的順序發展,兩人最終相伴的機率會大很多。

喜歡一個人,不需要每天聯絡,利用好門檻效應更能“套住”他

循序漸進是感情問題的良方

01)、日常生活中,我明顯發現那種偏日常和平凡的故事,更容易讓人喜歡。

在詢問過身邊的朋友時,只是一兩個朋友覺得愛情重在第一眼,其餘的十來位朋友都覺得一段感情,慢慢來才是真。

細看很多不幸的戀愛或者婚姻經歷,其外化的不幸表現各有不同,但究其本質,多是連對方都不瞭解,更別談理解了。

陳姐是一直住在我家隔壁的姐姐,快上四十的年紀,選擇了和丈夫離婚,理由很簡單:過不下去了。

當她來我家輕描淡寫地說出這件事時,我媽雖然支援,但也有些擔憂:“這年紀也不小了,真離了,想過以後嗎?”

陳姐坦然道:“大致想過,但真正離了,就感覺怎麼過都挺好,主要是自在。”

陳姐和丈夫是工作認識的,或許是受當時周圍環境影響,兩人還沒開始正式戀愛就準備結婚了,即“閃婚”。

婚後兩人由於工作原因,要麼時間上錯開了碰不到面,要麼一方或雙方出差,乾脆待在家的時間都沒有。

正是因為在家時間少,所以陳姐一直覺得自己很幸福,工作家庭兩兼顧。

喜歡一個人,不需要每天聯絡,利用好門檻效應更能“套住”他

02)、可是因經營問題,丈夫所在的公司不得不裁員,而丈夫正巧在裁員名單上。

沒了工作,丈夫只能先在家待著,同時由於陳姐出差機會少了,相比以往,在家時間也多了。

本來對彼此瞭解不多的兩人,突然就開始要正正式式地過日子,許多矛盾開始浮現。

小到家務活的分擔,大到家庭開支的計算,只要兩人碰面,不出三句話就會吵起來。

無休止的爭吵很讓人疲憊,陳姐也在一次又一次的疲憊中,明白自己當初決定的草率。

感情就是如此,沒有循序漸進的瞭解,妄想尋求一種命裡註定的默契與緣分,是極其空洞的臆想。

當雙方都有了瞭解的基礎,對於在相處時發生的問題,所持有的態度與觀點會理性與真實。

喜歡一個人,不需要每天聯絡,利用好門檻效應更能“套住”他

感情用心最重要

一段好的感情,永遠不是透過一方的奮力聯絡維持的,這樣頂多是讓自己舒坦了,覺得今日感情任務已達成。

其實,感情永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當我們處理感情時,應當抱有的心態是:這份感情到底讓我變成了怎樣的人?

《初戀那件小事》裡小水喜歡阿亮學長,並決定以這份愛為動力改變自己。

在自己努力加上好友的幫助下,她變得更漂亮,更有氣質,讓周圍人注意她,讓別的女生嫉妒她。

沒看到結局時,很多人都會說:“變好看又怎麼樣,還不是沒有和喜歡的人在一起”。

小水的蛻變之所以成功,並不能以最終是否與阿亮學長在一起為評價標準,而是應當看這段感情以及這個經歷,對於小水而言,有什麼影響。

很明顯,小水在被“拒絕”後,並沒有就此沉淪,而是珍惜這種變得優秀又向上的機會,繼續向自己想要的生活努力。

也正是這份態度,才會最終讓兩人走到了一起,因為感情從來不是一種膚淺的視覺選擇,而是一種魅力的吸引。

喜歡一個人,不需要每天聯絡,利用好門檻效應更能“套住”他

《致橡樹》裡有這麼一段話:“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痴情的鳥兒,為綠蔭重複單調的歌曲;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如果將感情比作一場馬拉松,或許因為體力不支,奔不到終點,但我們回想起曾經並肩的時光,依舊是幸福至極,一切皆在用心。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