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殘暴記錄,滿人殘暴的記錄,讓你讀懂《嘉定十日記》和朱舜水

梁啟超曾說:“最近三十年思想界之變遷的最初原動力,是殘明遺獻思想之復活。”

魯迅在青年時代也曾受到過民族主義革命的感染,他晚年回憶當時的情景寫到:“時當清朝末年,在一部分中國青年的心中,革命思潮正盛,凡有叫喊復仇和反抗的,便容易惹起感應”。

“別有一部分人,則專意蒐集明末遺民的著作,滿人殘暴的記錄,鑽在東京或其他的圖書館裡,抄寫出來,印了輸入中國,希望使忘卻的舊恨復活,助革命成功。於是《揚州十日記》、《嘉定屠城記略》、《朱舜水集》、《張蒼水集》都翻印了出來,還有《黃蕭養回頭》及其他單篇的彙集。”

由此可見,當時明遺文獻的傳播與革命思潮的興起有著密切的聯絡。其中,傳播最廣、影響最大的,當屬《揚州十日記》。

明末的殘暴記錄,滿人殘暴的記錄,讓你讀懂《嘉定十日記》和朱舜水

其實,在強烈的“反滿”民族情緒推動下,“揚州十日”所描寫的內容已經沒那麼重要,它激起的民族情緒的歷史意義已經超越了歷史事件的本身的真偽性。

《揚州十日記》透過深刻揭露清兵的暴行,令廣大讀者在心中形成了“排滿”的憤慨,並自然與民族大義聯絡在一起。

革命黨人在“反滿”的政治宣傳中,大量翻印了明史資料,以及藉此闡述了諸多的政治理論,在眾多的宣傳讀物中,鄒容的《革命軍》是其中的佼佼者。

受明末歷史影響頗深的鄒容將滿腔熱血傾注在《革命軍》一書中,對當時的閱讀者以影響力和震撼力。《革命軍》銷量極大,曾印刷了 20 多次,銷量高達110萬冊之多,在清末革命書刊中佔第一位。

因為《革命軍》與《揚州十日記》常合刊發行,所以《揚州十日記》的影響也因此更加廣泛。

明末的殘暴記錄,滿人殘暴的記錄,讓你讀懂《嘉定十日記》和朱舜水

《革命軍》以闡述《揚州十日記》等明史資料的內容為開篇,聲淚俱下的控訴滿人對漢族同胞的殘忍屠戮,認為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只是當日滿人殘戮漢人一州一縣之代表,不過是略舉一二而已,不敢設想當初有多少個揚州和嘉定浸染在滿人屠戮的血泊之中。此外,滿人還縱軍焚掠,所到之處,華夏大地,哀鴻遍野,漢人芸芸,國破家亡,吾憶之,惻動於心,吾不忍而又不能不為同胞告也。

鄒容的《革命軍》中洋溢的滿腔民族情緒,正是其在閱讀《揚州十日記》等明史著作之後的感情昇華。鄒容認為漢人內為滿洲人之奴隸,受滿洲人之暴虐,外受列國人之刺激,為數重之奴隸,將有亡種殄種之難者,此吾黃帝神明之漢種。

他並將推翻清廷統治與民族主義理論聯絡起來,認為中國最不平、傷心慘目之事,莫過於戴狼子野心、遊牧賤族,賊滿洲人而為君,把漢人要革命的原因歸咎於清廷的“異族”統治。

明末的殘暴記錄,滿人殘暴的記錄,讓你讀懂《嘉定十日記》和朱舜水

維新志士譚嗣同在讀完《揚州十日記》之後感慨道:《揚州十日記》、《嘉定屠城紀略》,不過略舉一二事,當時既縱焚掠之軍,又嚴剃髮之令,所至屠殺擄掠,莫不如是。

他舉一反三,和鄒容不謀而合,都由此聯想到漢人受到的災難和不幸,在書中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因而更增加了他心中民族情感的集聚。

田桐在《亡國慘記敘》中哀鳴:亡國之慘,又莫如我中國之明季,夫我中國明季之亡之慘,何以與他國不同,羅馬之亡也無此慘,印度之亡也無此慘,波蘭、猶太之亡也無此慘。

又大聲疾呼到:吾願讀《亡國慘記》者,於安居飽食之時,勿忘揚州、嘉定、江陰、南雄、九江、金華、福州諸地之被屠之時之神號鬼哭、刀剁斧砍之聲也。

梁啟超曾自己描述道:每讀《揚州十日記》、《嘉定屠城記略》等書,未嘗不熱血溢湧,令人髮指眥裂。

明末的殘暴記錄,滿人殘暴的記錄,讓你讀懂《嘉定十日記》和朱舜水

此外,如熊成基讀《揚州十日記》,乃至流淚不止;

朱峙三讀完《揚州十日記》之後終夜未寢,恨豫酋南下,殺戮漢人如此之酷,反清革命,心不能忘;

革命黨人張匯滔讀了《揚州十日記》後,感憤泣下,後在日本加人同盟會成為革命志士;

蔣翊武甚至閱未終卷,便憤然指斥清朝推行民族壓迫的政策……;

馮玉祥回憶他自己在讀《揚州十日記》後便閉起眼來,看見靼子們殘酷猙獰的面目,聽見數百萬雞犬不如的漢人的慘號,不由我咬牙切齒,誓志要報仇雪恨,恢復種族的自由;

汪精衛在《民報》上哀嘆道:嗚呼!自滿洲入寇以來,所至屠城,殺人如麻……嘗怪今人讀《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諸記者,即甚馴靜,亦未嘗不作憤懣之色,而於虜每歲殺人之數,則不為約略以記之,何可勝數?!

明末的殘暴記錄,滿人殘暴的記錄,讓你讀懂《嘉定十日記》和朱舜水

這些都是閱讀完《揚州十日記》之後由衷的心聲,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指引閱讀者的民族主義思想和革命行動。

以《揚州十日記》為代表的革命思想宣傳,歸根到底是為推翻清廷政權、恢復漢族統治服務的。

正如楊度在給梁啟超的信中所言:“排滿革命之理由,各異其言,有曰報仇者,有曰爭政權者,有曰滿人不能立憲者,有曰立憲不利於漢者。”

無論如何,以漢人為中心的政治思想極大的促進了民族思想的傳播。群眾覺悟的提高和他們參加革命運動,是革命事業能否取得勝利的首要條件。

這場以“排滿”為主題的民族革命宣傳的意義和目的顯而易見,儘管革命思想的萌發可能是純粹感性的民族情緒,而一旦將這種感性情緒轉化為理性維,革命的發動和理論的成熟將指日可待。

【撰稿】朱儒超【讀史品生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