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主義殘酷真相:他們一邊高喊“悅己”,一邊想盡辦法掏空你的錢袋!

閒侃大事丨笑談財經丨趣說人物

消費是最符合人性的東西,高興了有理由花錢,傷心了也有理由敗家。

不過,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在消費之前都會有意識進行逆人性思考。

這個思考習慣之所以形成,也許和我為企業提供品牌諮詢的經歷有關。

01

是“悅己”還是“鄙它”?

消費主義浪潮下,花錢天經地義,為了討好更多人,品牌商、主流輿論造了個更討喜的名字——“悅己”。

這就像一個煙幕彈,如果你仔細且冷靜下來思考,生活中的很多消費,除了日用必需品外,

很多消費根本不是悅己,而是為了“鄙它”(鄙視別人)或不被“它鄙”(被別人鄙視)

消費是分圈層的,是圈層就有鄙視鏈,很多人一生中的大額消費,或者不菲的花費,都是為了不被別人瞧不起。

研究表明,如果你的鄰居買車,你買車的機率會提高20%,如果恰好你同事也買了,你買車的機率會翻倍。深究下來,他們買車所選的品牌,也會影響你購車的選擇。

你總會想,我也不能買的太差。

這個邏輯在買房上甚至也適用。

你看,房、車可是一生中為數不多的大額消費,很多時候決策卻不是理性的。

02

品牌的扭曲力場

在我服務的絕大多數客戶中,商品五花八門,從汽車到酒水,從家居到乳品,有大消費賽道,也有能源企業。

在眾多的產品中,大家都心照不宣地分出了低、中、高階,價格帶從幾百到幾萬,甚至幾十萬。

品牌就是為了塑造圈層文化,人為設定疏離感。

這是品牌的扭曲力場。

品牌造成的圈層簡單舉例下:

如果你喝的是營養快線,別人喝的是元氣森林、三頓半咖啡,對不起,你被有意無意貼上了不時尚、不潮流、不健康的標籤。

特斯拉汽車為什麼賣的好,尤其在網際網路圈?

本質是富起來的新錢們,需要新品牌標榜自己,與老派企業家、創始人區分。

老錢們喜歡奔寶奧,新錢們換道超車,直接上新能源,還可以標榜自己更懂科技,更愛工業設計,更低碳出行。

按照這個邏輯,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現在飛行汽車又火了?

如果大家都在地上跑,你飛起來了,這得多酷。

03

消費資本化、權益化

回到我們自身,尤其是你還比較年輕,還沒有鉅額收入或存款的時候,消費是需要多一些理性的。

如果你覺得完全不用,月光挺好,或者信奉年輕人就應該悅己,甚至輕奢,精緻主義,那你基本上是被消費社會徹底洗腦的人。

資本主義國家為什麼發展了起來,率先進入了發達國家行列?這個答案初中課本都有——資本原始積累。

積累,積累,積累。

甚至是從全球搜刮後積累,積累,積累。

商人的典型特徵就是,勸年輕人多花錢,把年輕人的錢包掏空,然後自己儲蓄了一堆錢,透過土地或固定資產或槓桿攫取財富,然後再大手花錢,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被眾人豔羨。

用股市的邏輯來看,不合理的消費就是身為韭菜的你,不僅主動瘋長,還不忘遞上鐮刀。

怎麼逃離這種模式?

建議沒有徹徹底底富起來的你,儘量選擇消費資本化、權益化這種方式。

消費資本化/權益化,是我生造的一個詞。(好像經濟界有這個說法,但概念完全不一樣)

意思就是說,一旦你大宗或者大額消費的時候,最好有溢位效應,或者能享受資本積累的好處,擁有歷史累進權益。否則請慎重。

以大城市滴滴出行為例,為什麼很多人選擇打車(暫不考慮地鐵的情況下),甚至我接觸的很多高管都不願意開車,他們的寶馬賓士都靜靜地停在地下室。

因為打車可以累計權益:

一個是時間權益累積。普通上班日,自己不用管路況,車內辦公、思考問題都會很專注,到了公司就能部署工作,輸出思考成果。

一個是消費權益累積。如果你經常打車,會員等級就能不斷提升,叫車的優先順序/車型也會提升。在相同情況下,你使用的越多,叫車成功率的越高,匹配的車型越好。你的每一次消費,都和下次體驗相關。

一個是餘量資本累積。假如你買一輛車需要花費25萬元,開10年換新,平均每年折舊2。5萬。加上燃油、保險、保養、維修、停車費、罰單,至少每年還需要2。5萬。相當於一年5萬花費。如果你打車呢?天天預算100元,一年下來也就3。65萬。年輕的時候,多坐地鐵多打車,不丟人還能資本積累。

你說,這不行,我這個生活質量不能降低。

那就把剩餘的1。35萬也花了。

1。35萬,你完全可以選擇出遊。

出遊也完全可以住酒店,也可以選擇坐飛機。

住酒店也是權益消費,酒店有積分;坐飛機也有累積里程。

你看,一旦你思考了消費資本化、權益化後,單純購車的消費就是最差的選項。想想生活中是否還有其他類似的消費。

讓我們總結一下本文的重點:

1 消費很多時候不是悅己,而是害怕被鄙視,或者鄙視別人。

2 品牌天然就是製造圈層感,是一種身份符號。

3 每一次大額消費的時候,想一想消費資本化、權益化,確定是否有外部溢位效應,這會讓你的工作、生活和財富都發生變化。

(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