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不再憤怒,更可怕是什麼?

個媽媽在微信群裡說:

“每當我不讓女兒看電視的時候,她就搶過遙控器,摔地上,摔完了還蹬著眼睛挑釁的看著我。”

我問:“哎呀,跟親媽有啥深仇大怨?等等,你是不是沒跟女兒商量,就把電視關了?”

她說:“是啊,沒辦法,說了不聽,不關不行”。

當孩子不再憤怒,更可怕是什麼?

當這個孩子被粗暴奪走看電視的權利後,她用摔遙控器的方式來表達對媽媽憤怒。

似乎在告訴媽媽:“我不希望你這樣對我”。

如果媽媽不理睬,孩子會繼續砸,直到把媽媽惹生氣為止!

在孩子出現行為問題的時候,人們習慣性去探究

孩子的問題」

,而不是思考

「我們之間的關係怎麼了

。因此我們常常聽到各種抱怨說“這孩子真難帶”,“這孩子脾氣真倔”等等。

當孩子不再憤怒,更可怕是什麼?

一個無法表達憤怒的孩子,會怎樣?

這些語言,你應該不陌生:

“爸媽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要聽話……”

“你不能發脾氣、不能叛逆、好好檢討自己錯在哪……”

事實上有時候父母比小孩錯得更離譜。

出於孩子父母本能的忠誠,他們努力去滿足父母的要求和情緒,如果拒絕配合,就是攻擊父母,就是不被允許的,不被愛的。哪怕試圖去表達憤怒,事後也會陷入深深的自責中。

於是無處釋放的憤怒轉向攻擊自己——“都是我不好”。

久而久之,人就抑鬱了。

一個對父母的過錯不敢表達憤怒的孩子,是不健康的,他們按照大人希望的樣子去活,而不是自己喜歡的樣子。

當孩子不再憤怒,更可怕是什麼?

前段時間,有個新聞,令人觸目驚心。

西安一名9歲的小女孩,在桌上留下兩封絕筆信,跳樓身亡。

當孩子不再憤怒,更可怕是什麼?

事發當天,老師佈置了一篇作文,要求寫一頁半,5點交。剩餘25分的時候,小女孩發語音告訴媽媽自己只寫了一頁零一行,感覺完不成了……

媽媽不以為意,讓她儘快完成。

沒想到,小女孩轉身就從樓上跳了下來,桌上只剩下她寫了一半的作文和兩張字條。

稚嫩的筆跡,藏著多少自我攻擊?

關於青春期孩子自殺,北京大象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有一份報告顯示:

○每5箇中小學生中就有一個人曾經考慮過自殺;

○而為自殺做過計劃的佔6。5%;

○超過半數的自殺行為,從意念到實行不到15分鐘;

這些數字令人擔憂,

當我們看到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孩子”形象的時候,也許他們內心早已烏雲密佈。

當孩子不再憤怒,更可怕是什麼?

問題的根源在於家庭矛盾。

一個無法表達自我、表達憤怒的家庭關係裡,孩子選擇了傷害自己。

一個不懂得表達憤怒的人,是無能力保護自己的。

當他還是一個小孩的時候,被小夥伴搶玩具、被壞人摸臉蛋、摸屁股,他不會勇敢說“不”;

到了青少年時期,遇到校園霸凌,他選擇默默忍受;

出社會以後,遇到社會黑暗、不公現象、個人利益受損,他選擇沉默;

即使有了自己的小孩和家庭,也很難去保護自己的家人。

一個人如果長時間的壓抑憤怒,會逐漸變得麻木,用麻木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無論被別人傷害,還是傷害自己,他們都喪失了痛覺。

表達憤怒是自由的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表達憤怒,是一件“不得體”的事情。

事實恰恰相反,表達攻擊性不僅僅是一種生命力的表現,也是一種關係中權利和邊界的探索。

當然,這不是說發發脾氣、吼一吼就完事了,

而是要察覺一下,在憤怒背後是什麼?

也許是

“無助”、“害怕”、“委屈”、“難過”

這些複雜的情緒渴望被對方看見。

當孩子不再憤怒,更可怕是什麼?

看到這裡,也許有爸媽會擔心,由著孩子發洩憤怒和攻擊性,萬一變得蠻橫不講理怎麼辦?

美國發展心理學專家貝里·佈雷澤爾頓教授的答案我很喜歡:

○父母幫助孩子學習處理憤怒的情感,把攻擊性的訴求轉化為建設性的行動,這些都是孩子持續一生的功課。

○因為在孩子的成長中,最困難的任務之一,就是學習如何在攻擊性過強和攻擊性太弱之間取得平衡。

聰明的父母,懂得引導孩子察覺情緒、表達情緒,無論是愛還是憤怒,幫助孩子用合理的方式表達,讓對方瞭解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當孩子不再憤怒,更可怕是什麼?

當孩子學會這樣和憤怒相處時,他就離高情商的人生更進了一步。

-END-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