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做個有錢人,牢記這幾件事

許多人都想成為有錢人。可以理解,這是人性,也是人類社會不斷進化的動力之一。

問題在於,有太多人都在做一夜暴富的美夢,在重大歷史機遇到來時,往往表現得過於見獵心喜、輕率冒進。

儘管這也是人類的本性,即便是我也不例外,可如果屈服於它而不是戰勝它,你的財富人生便會有很大的危險。

所以如果想做個有錢人,記住這幾件事:

1。 只要能做到“不懂不投”,不愁賺不到大錢

我一向認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普通人與職業投資家最為重大的區別,沒有之一。

這就是所謂“不熟不做”的道理,“永遠不要投資你自己不擅長、不熟悉的東西”。

偏偏所有人都喜歡“獨家情報”,特別對我這樣的資深投資家來說,每個人都想從我這兒搞到點“內部訊息”,都希望從我嘴裡得到一句“哥們兒,買這個吧!絕對穩賺不賠!”

可這些人沒有意識到,當他們依賴別人的時候,他們自己便會成為無能的人。

所以我要反覆強調:投資的鐵律是不熟不做。萬萬不可破例,不可心存僥倖。只要你能做到這一點,就不愁賺不到大錢。

遺憾的是,現實世界中“專做不熟之事”的人何其多。有多少人僅僅靠著每天瀏覽載滿各種投資資訊的網頁,尋覓投資標的,從而日復一日地給各類金融機構和投資掮客們白白送錢。

舉個例子,比如我今天晚上親自到府上拜訪,敲敲你的房門,對你說:“我叫吉姆,是一個證券經紀人。我們公司最近推出了一種特別牛的投資產品,只需要投50萬人民幣,明年就能有至少兩三成的回報,您不想嘗試一下嗎?”

遇到這樣的事情,你會怎麼做?不出意外,十有八九你不會給我開門,而是會婉拒我的“好意”。不僅如此,如果我不死心,繼續糾纏不清的話,你甚至有可能報警。

為什麼你會這麼做?答案很簡單,因為你不認識我,也完全不懂我推薦的那款產品到底怎麼回事。

而另一方面,“錢”這個東西到底是怎麼回事,以及它對你意味著什麼,你則完全清楚。因此,你不可能把一個自己清楚的東西,輕率地投到一個自己不清楚的領域中去。

對嗎?就是這個意思。但諷刺的是,我們身邊有太多人每天做的就是這件事。他們不斷地把自己的血汗錢、把自己兜裡的真金白銀,無比草率地送給那些陌生的人、投給那些陌生的事。

只是在手機上,不停地在“這隻基金不錯,看起來業績挺好”“哦,不對。那隻股票更厲害,短短3個月已經翻了兩倍”之類的想法中跳來跳去、反覆糾結,沒有意義。

但無論如何糾結,或最終怎麼選擇,對那些潛在的投資標的,你依然一無所知。所以你的任何投資行為,從本質上講都是錯誤的。

總之,在你對“賺錢”這件事擁有真正的自信之前,不要輕易投資。耐心等待才是唯一的可選項。

2。 別忘了孔子的教誨

對我來說,每當遭遇磨難時,總是會從孔子的教誨中得到許多精神的力量。

比如,孔子說過: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這就意味著,1永遠大於0,千萬不要小看1。100次地積累1,就是100;而100次地積累0,則還是0。

但問題在於,要做到這點需要目光長遠,忍耐再忍耐。對投資家來說,最重要的關鍵詞是“忍耐”二字,沒有之一。

很大程度上,成功是忍出來的。為了實現人生的終極目標,對我而言,沒有“忍無可忍”這一回事。

還有一句: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這句話同樣意味深遠。也就是說,修行這件事,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而是為自己負責、讓自己受益。

換言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自我圓滿”的途徑。

比如,彎腰撿起馬路上的一個菸頭,不是為了讓別人誇獎,也與試圖透過這種舉動影響他人的行為無關,甚至這個動作完全不需要得到任何人的關注。

你之所以這樣做,只是因為渴望“自我圓滿”。不是為了做給別人看,只是由於你想、而且必須這樣做。因此,你只需要為自己負責即可,無需介意他人怎麼想、怎麼說。投資也一樣。

只有做到這些才能成為一個成功的投資家——顯然,2000多年前的孔子已經把投資之道徹底參透了。實在是厲害。

3。 即使失敗40次,成功3次即可

迄今為止,在長達半世紀的投資生涯中,我曾屢屢失敗,同時也收穫過幾次成功。但這幾次成功都是所謂的“大成功”,基本上足以奠定我在投資界的地位。

我將這形容為“40敗3勝”,3勝的分量要遠超40敗。

投資界有一句格言:“所謂成功,就是減損。”我認為這句話與我的“40敗3勝”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只要3勝的戰果足夠大,便足以彌補40敗的損失,並最終獲得巨大收益。

所以你要的事情就是,把這些失敗的損失控制在最低限度,以便用最小的失敗去迎接下一個巨大成功。

日本是一個典型的反面教材。也許這個國家曾經成功得太多、太大、太久,日本人對“失敗”這件事有著強烈的陌生感以及潛在的恐懼、排斥心理。

在泡沫經濟破裂的20世紀90年代,對於那些經營不善、行將倒閉的企業,日本政府採取了“姑息”乃至“救援”的態度,“破產清算,重新出發”這一選項從未得到真正的重視。

可見“懼怕失敗”的文化氛圍在日本這個國家,是何其濃厚。所以日本經濟才會“失去”10年、20年、30年乃至更長時間。

對大多數日本人來說,與其面對挑戰、失敗和眾多的不確定性,不如安享眼前唾手可得的安逸划算。

但這種思維和行為方式背後,隱藏著一個不易察覺卻極為危險的陷阱,“安逸”這個東西,絕非免費的午餐。

希望安逸一點的想法,本身沒有錯。問題在於,只有身邊所有人都和你有著相同的想法,“安逸”才有可能成立。

反之,如果在你享受安逸的時候,別人卻在拼命努力,那麼你的“安逸”遲早會化為泡影,被其他人無情地剝奪。

所以與自身的好惡相比,現實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哪怕你不那麼喜歡、不那麼期盼現實,但現實就是現實。一定要把錢投給現實,而不是自身的感受。

4。 做生意的訣竅:找到“競爭最小”的領域

我是在美國亞拉巴馬州一個偏僻的小鎮長大的。我小時候的學習成績相當不錯。但之所以表現突出,完全是同學們糟糕的成績襯托的。

所以我知道,就算我是孩子們的“頭兒”,也並不是因為我真的很優秀,而是因為競爭匱乏。

當年,每個週末都有棒球比賽。賽場裡有個賣可口可樂的阿姨。觀賽的球迷都會到她那兒買上一瓶可樂,喝完後把空瓶子隨手扔到地上。

由於這些可樂瓶都在供貨商那裡付了押金,所以她只能一個一個地把地上的瓶子撿起來。這項工作看起來很辛苦,令她疲憊不堪。

於是,5歲的我被這個意想不到的商機眷顧:撿空瓶子這件事由我替她做,作為回報,她會付給我一些報酬。每當有棒球賽,我們便會交易一次。

從第二年開始,我有了自己的生意,在賽場裡販賣可樂和炒花生。當生意越做越大,一個人打理越發吃力時,我僱用了自己4歲的弟弟為我打工。

這就意味著,5歲時的我還是那個阿姨的打工仔;而第二年,6歲的我已經自己當了老闆,成了擁有一個正式僱員的資本家。

這個生意持續了5年,我不但還清了為買炒制機器欠父親的100美元,還攢下了100美元的利潤。

換言之,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創業,是在6歲的時候,而且取得了圓滿成功。但我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並不是因為我有多聰明,而是競爭太弱、太少。

所以從幼年的經歷中,我得到一個極其重要的啟發:那就是,無論是學業還是生意,競爭越少,取得成功的機率也就越高。

這個發現一直到今天都令我受益匪淺。在我的投資之道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

在做企業分析、挑選潛在的投資物件時,我第一個關注的要素就是這些企業的競爭狀況。誰的競爭對手少,我就會投資誰。因為這樣的投資才有較高的成功率。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