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玲:我都有兩個孩子了,我都有兩個爸爸,我不要給孩子多少空間?

賈玲:我都有兩個孩子了,我都有兩個爸爸,我不要給孩子多少空間?

01

三觀不同,不必較真

這一年,賈玲39歲。

她執導的電影《你好,李煥英》的票房一直在重新整理,現在已經達到了45億,超過陳思誠的《唐探3》,被譽為“中國內地票房最高女導演”。

但是2月21日,《你好,李煥英》劇組在成都多家影院路演,在影迷見面會環節,被一位媽媽不客氣的問:

“我來八卦一下,你看我們差不多大,我都有兩個孩子了,賈玲你呢?”

賈玲:我都有兩個孩子了,我都有兩個爸爸,我不要給孩子多少空間?

這個問題,問出來就令人不舒服。隱含意思是:你電影票房高又怎樣?沒結婚,沒孩子。

好在賈玲情商高,她開玩笑回覆:

“那……那你有兩個孩子,你給我一個得了!”

這讓女粉絲哭笑不得。

賈玲:我都有兩個孩子了,我都有兩個爸爸,我不要給孩子多少空間?

什麼是幸福?什麼是成功?這是

關於個人價值觀的問題,很難辯出對錯。

遇到三觀不同的人,我們沒必要較真。

他用他的三觀衡量你,你的三觀迴應他,誰也改變不了誰,何必呢?

這讓我想起不久前,央視主持人康輝,為某動物保護公益基金會錄製了一段影片。

賈玲:我都有兩個孩子了,我都有兩個爸爸,我不要給孩子多少空間?

影片中,康輝全程趴在床邊,帶著自己的貓咪一起入鏡,本是和諧溫馨的畫面,評論區的關注點卻全走偏了。

點贊最高的一條評論是:

“不生孩子,人生就是不完美,不生孩子都是自私的人。”

除了指責,還有很多網友在替康輝可惜:

“兩個高顏值,高智商,可惜沒生孩子,流失了人才。”

“生個孩子,人生就完美了。”

“有照顧寵物的精力,養個孩子多好。”

康輝並沒做出迴應,同樣很多選擇丁克的家庭,也沒有站出來,非要和“鍵盤道德俠”一較高下,因為沒有意義。

其實,以上這種催婚,催生的行為,屬於“暴力溝通

暴力溝通也不僅僅指催婚,催生。當它出現在家庭環境中,最令人痛苦。

02

令人窒息的溝通方式

豆瓣有一個話題:“家庭生活中那些‘不好好說話’的時刻”。該話題下總共有1671篇內容,累計達1307萬次瀏覽量。

關於家人之間的對話描述,幾乎清一色都是一個反問接著一個反問,一個指責接著一個指責,讓人產生透不過氣的壓抑感,窒息感。這種溝通可以用“歇斯底里”來形容。

賈玲:我都有兩個孩子了,我都有兩個爸爸,我不要給孩子多少空間?

比如這樣的:

“不考公務員,不當老師,你是想去掃大街嗎?”“那些社會上的人都能考上公務員,你怎麼可能考不上,為什麼不去考?”“你看看別人家女兒考上了xxx研究生,你怎麼這麼不知道努力?”“你這輩子就這樣了”“一事無成”

女孩在下面說:“我本意不想討好任何人,但我願意為了爸媽的開心,而讓自己在家這段時間可以最大程度委曲求全。我有這個心,可是連門路都沒有。”

又比如這樣的:

賈玲:我都有兩個孩子了,我都有兩個爸爸,我不要給孩子多少空間?

賈玲:我都有兩個孩子了,我都有兩個爸爸,我不要給孩子多少空間?

不好好說話,已經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是一種比身體傷害還要強的暴力行為。

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他的《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到4種暴力溝通形式:道德批判、進行比較、迴避責任、強人所難。揭示了我們為什麼陷入語言暴力之中。

賈玲:我都有兩個孩子了,我都有兩個爸爸,我不要給孩子多少空間?

1、道德評判。

道德批判即關於價值觀的評判,比如:你這個人沒素質、你太自私了等等。他們喜歡用自己的尺子去評判他人。

之前,清華的一位學姐誤以為學弟對自己性騷擾,而曝光了學弟的學生證,網上一邊罵聲,造成了學弟的困擾。

而後,事件發生反轉,監控影片證明,只是學弟的書包蹭到了學姐,這位學姐反過來又被鍵盤俠批判。這種強烈的道德批判慾望令人頭昏,從而放棄瞭解事實。

2、進行比較

丹•格林伯格,在他的書《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中,提到:

如果想過上悲慘的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

在《少年說》節目中 ,一個女孩哭著控訴自己的媽媽:“你怎麼總是拿我跟其他的同學比較,為什麼我的努力你看不到? 而她媽媽卻冷冷地迴應:“依你的性格,不打擊會飄。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覺得要拍一下,當你很弱的時候,我覺得要推你一把。” 這種比較的評判方式,無疑是破壞親子關係的最大殺手。長期的批評,甚至造成被比較者的自我懷疑,抑鬱情緒等。

賈玲:我都有兩個孩子了,我都有兩個爸爸,我不要給孩子多少空間?

3、迴避責任。

下面這種溝通方式,只會讓別人不再信任你。

“不管我喜不喜歡,這些事我

不得不

做。因為這是學校

規定

。。。 。。。” 我們可以這樣說:

“我做這件事,是因為我需要(完成績效。。。),我不喜歡這樣做,我也不希望你誤會我不負責任。”我們的一切描述都需要客觀,詳細,避免誤解。

4、強人所難。

最常見的現象就是“威脅”和“命令”。 強人所難會發生在父母對子女、上級對下級的控制上、朋友間/鍵盤俠的道德綁架上。 電視劇《小歡喜》中,宋倩對女兒各種控制,什麼事都要替女兒做主。 女兒英子想考自己南京大學,可宋倩非逼著女兒考北大清華,最後導致英子患上中度抑鬱症,欲跳海自殺。

‍‍‍‍‍‍‍

賈玲:我都有兩個孩子了,我都有兩個爸爸,我不要給孩子多少空間?

‍‍‍‍‍‍‍

盧森堡博士指出,

我們的語言用於滿足某種願望,卻忽視對方的感受和需要,最終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

阿倫甘地說:如果今天的世界是無情的,那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無情。

上面這四種暴力溝通方式,是造成我們人際關係問題的常見“殺手”,讓人與人之間產生隔閡,畏懼,迴避,甚至是產生出嚴重心理障礙,付出生命代價。

03

一條非暴力溝通的萬能公式

針對以上暴力溝通行為,盧森堡博士找到一個還不錯的解決方法——非暴力溝通方式。

他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減少爭辯和對抗,培養彼此的尊重與愛,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

賈玲:我都有兩個孩子了,我都有兩個爸爸,我不要給孩子多少空間?

這種溝通方式包括了以下四個步驟:

第一、描述觀察。

客觀說出觀察結果,不帶情緒評論,直接描述是什麼?

描述你看到的事件,比如你想表達自己工作時間太長,可以這樣說:本週,我一共在辦公室

工作了

超過 60個小時。

比如“有一位員工今天遲到了”是觀察;而“他真是一個懶散的人”就是評論。

賈玲:我都有兩個孩子了,我都有兩個爸爸,我不要給孩子多少空間?

第二、表達感受。

感受即自己當下的心情狀態,它不是想法,不是評價,也不是需要。 比如“我覺得你不關心我、我覺得你不尊重我,我覺得我被你忽視了”等等。不是感受,是發脾氣是埋怨,憤怒,指責。

你應該說出自己的感受:“我感到開心、難過、生氣、感動,放心,害怕。。。。”等等。

作者提出,不擅長表述感受,我們可以建立屬於自己的詞彙庫。

賈玲:我都有兩個孩子了,我都有兩個爸爸,我不要給孩子多少空間?

第三、找出需要。

需要是產生感受的根源。指責、批評、評論等行為,往往暗示期待沒有得到滿足,或者多次被忽視。

如果你說“你不關心我”,對方聽來第一反應是“我怎麼不關心你,無理取鬧。” 你應該說:“我一個人失業在家很多天,我感到很不開心,我需要你抱抱我/陪陪我”。

你要明確找到“需要”,然後提出需要。

第四、提出請求。

請求幫助就是,你希望或者想要對方怎麼做。請求應該是一種你讓他人能夠完成的事情。

想要得到積極迴應,你要用具體的描述明確告知他人你要什麼?同時,避免歧義和範圍過大。

比如:領導對員工說,“我需要透明度。”這個表述就比較含糊。如果這樣說:我希望你每一封郵件都抄送我。這個表述就比較清晰。

需要注意是,我們不能將“命令”和“請求”混為一談。

賈玲:我都有兩個孩子了,我都有兩個爸爸,我不要給孩子多少空間?

四個步驟講完,我們就得到了一個非暴力表達的萬能公式,即:

非暴力溝通=描述觀察+表達感受+找出需要+提出請求。

我總結了一下,發現非暴力溝通的技巧的核心在於“對事不對人”:

即觀察客觀事實→→提出對客觀事實的感受→→找出感受的根源即需求→→提出解決感受/需求的可行辦法。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也曾經說過: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接下來,我們嘗試使用非暴力溝通的公式來對話:

比如,孩子沒有背會課文的時候。

家長說:“你太笨了。”這是一個評論。

家長可以這樣說:

“你背了10分鐘還沒有背會一段課文,我有些失望。因為我相信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你可以背會它,我希望你能再努力試一試去背會它。”

賈玲:我都有兩個孩子了,我都有兩個爸爸,我不要給孩子多少空間?

非暴力溝通不是勸你不要生氣,接受現實,而是主張深入地瞭解憤怒,充分表達內心的渴望。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會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

既能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讓溝通迴歸它簡單的本質。 什麼是最佳的溝通方式,並沒有定論。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方言和表達方式。

有時候,對於一些人一些事,我們沒必要去爭執,去計較,需要學會示弱,儘快遠離。

盧森堡博士說,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在於——愛護自己。

我們能做的是,將非暴力溝通技巧,靈活的運用於生活之中,好好說話。讓自己和他人都能從語言暴力中解放。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