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常無意間剝奪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看看你有嗎?

我們小的時候,父母忙於生計無暇照顧我們;現在我們成為了父母,突然多了很多時間陪伴孩子。所以,很多孩子從出生到現在,完全沒有自己獨處的時間,有的父母甚至剝奪了孩子的獨處發呆,禁止孩子體會他的負面感受。

【案例】

彤彤七個月了,她媽媽全職在家照顧她和哥哥。

有的時候,她媽媽需要去做飯、洗衣服,但是隻要她把彤彤單獨放在一個地方(如果有圍欄的地墊上),她就會大哭大鬧耍脾氣。她媽媽一聽到哭聲,就會跑過來,彤彤馬上就不哭了,享受著媽媽的陪伴。

最後沒辦法,不是媽媽等到彤彤睡了再去做這些事,就是要拜託哥哥陪著妹妹一起玩,她才得以抽身。

表面上看,孩子哭了,媽媽去哄,很正常。

可是,問題的關鍵在於:

這個媽媽,完全沒有給彤彤“自給自足”的機會,更沒有給她與情緒相處的時間。

父母常無意間剝奪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看看你有嗎?

(一)孩子只能笑,不能哭嗎?

大多數家長對於孩子哭,都有一個糟糕的感受。當孩子哭了以後,很多父母都希望能使出渾身解數,讓孩子儘快停止哭泣,展露笑容。

彷彿,只有笑著的孩子才是開心的、正常的。

有的父母甚至更嚴重些,當孩子一哭,他們就覺得異常煩躁、焦慮,甚至對孩子有失望、對自己有挫敗感。

喜怒哀樂,都是人類的情緒。哭也是情緒之一。

“喜”,也要有尺度,大喜也傷身。

“哭”也一樣,哭不是一個壞事,更不是一個錯事,它只是情況宣洩的一種方式。

我們作為成年人,有沒有某個時期心裡難受,看一個悲劇電影,哭的稀里嘩啦的,然後心情就好了很多?

這就是一種釋放和減壓的方式。

所以,我們可以哭,孩子為什麼不可以?

我們要學會給孩子感受情緒的機會。

同時,我們也不要走到另一個極端:

孩子已經哭到嗓音沙啞、悲痛欲絕的程度了,你還置之不理。你這叫“冷漠”,根本不是幫孩子認識情緒助他成長。

所以,父母育兒的初心很重要,時刻保持初心就不會輕易迷失在某一件具體的小事上。

父母常無意間剝奪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看看你有嗎?

(二)“好媽媽”不需要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認識一個寶媽,比我小几歲。她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每天等著孩子們睡了才去整理物品、打掃房間,做家務做到半夜12點是常有的事。

把自己累到這種程度,是對自己的不尊重。

一個“好媽媽”,先要學會愛自己、尊重自己。

只有我們把自己活得有價值了,精彩了,我們的孩子才會形成一套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一個忍辱負重、只懂得犧牲的悲情媽媽,我不喜歡

。我相信,很多孩子也不喜歡。因為這樣的媽媽大多會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抱怨。

我累死累活地做這些,不都是為了這個家,為了你們嗎?

我自己都沒……,全都給你們了,你們還有什麼不知足的?為什麼不能好好學習讓我省點心?

父母常無意間剝奪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看看你有嗎?

老公可能會因為老婆每天反覆抱怨離家、離婚,但是孩子卻無法因為母親的抱怨而離開她。那麼,長期處於這種環境下的孩子,結果可能有三種結果:

孩子懂得感恩,知道媽媽不容易,努力學習給媽媽爭口氣,積極為媽媽分擔家務;

孩子對媽媽越來越反感,親子關係越來越差,他認為媽媽做的只是感動了她自己,孩子根本不需要這樣的犧牲帶來的窒息感;

孩子轉為自我攻擊、自我否定:我對不起媽媽,媽媽那麼辛苦,我卻總也做不好,不能讓她高興。我很差勁,我不配做她的孩子。

如果你有女兒,你希望你女兒長大以後重複你現在的生活方式嗎?

如果希望,那麼代表你對自己的生活狀態比較滿意;

如果不希望,那麼一定要反思自己,到底委屈了什麼,以後該如何調整,才能擁有更好的狀態。

每一個媽媽都直接影響著女兒的婚姻和婚姻之後的生活方式。

一個“不懂得關愛自己的媽媽”,很難教出“會關愛自己的女兒”。

所以,一個好媽媽,不意味著要無條件滿足子女的需求。因為你滿足他們的所有需求,勢必會讓自己陷入能量虧空中。

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陪得了孩子,做不了工作;陪孩子玩玩具,就沒有時間做飯。

我們不要用“完美”的標準去苛求自己。

如果實在沒有精力,讓孩子哭一會兒又如何?給他放在安全的位置上,遞他幾個他喜歡的玩具,然後去做你要做的事情,讓他一個人獨處一會兒,是完全可以的。

而且,這本身就是孩子成長的一個機會,一個與他自己交流、感受情緒的機會。

《孩子:挑戰》一書中說:

自給自足是人類成長的基本要求。一個孩子從出生起,就開始學習照顧自己。

父母常無意間剝奪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看看你有嗎?

(三)真正的愛孩子,是引導他成長和獨立

愛孩子,不是給孩子照顧的無微不至,讓孩子離了我們不行;而是要不斷地鼓勵孩子,幫助孩子成長和獨立。

我們終將要退出孩子的生活,孩子終將自己面對社會。如果你不打算一直讓他“啃老”,那麼就要學會鼓勵和放手。

放手挺難的!

比如:彤彤媽媽。

不捨得讓彤彤哭,所以養成了彤彤“你要時刻陪著我、關注我,我才有存在感和價值感”的心態,

比如:我老公。

我兒子今年十歲了。大概三四年前,他越來越喜歡關上他的臥室門,享受獨處的空間和時間。有的時候和我們談論事情談生氣了,他也會氣呼呼地回到他房間關上門。

我老公最開始接受不了,每次他一關上,我老公就跟過去接著拉開。

然後我和我老公認真地聊了一次,我問他:“如果我和你吵架,你吵煩了,想自己靜一會兒,我偏不讓,你是什麼感受?”

我老公說:“他這麼小,哪兒那麼多感受?!”

我說:“我們要尊重他的選擇。他只是關起門來冷靜一下,你擔心什麼呢?”

他想了半天,也沒吭哧出一個好的理由。

父母常無意間剝奪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看看你有嗎?

“適時放手”的背後意味著對孩子的“信任”和“鼓勵”。

比如:彤彤媽媽。

如果彤彤沒有不舒服,哭鬧只是尋求關注,那麼彤彤媽媽過去安慰她一下,然後把她喜歡的玩具給她,離開,允許她自己哭一會兒。這背後不止意味著媽媽對自己的尊重,更代表著媽媽對孩子的信任。

——媽媽相信你,能自己處理好這件事。媽媽相信你,能學會自己玩一會兒。

比如:我老公。

允許孩子單獨呆在房間冷靜,背後也代表著“信任”。

——爸爸信任你能緩緩將情緒穩定下來,爸爸尊重你緩解情緒的方式。

事實上,兒子給自己關在房間裡最長的時間也就十幾分鍾,他的情緒消得很快,當他自己開啟門的時候,就是我們可以繼續深入溝通的時候。但是,溝通之前我一定會先抱抱他,對他說:“兒子,你恢復平靜了/感覺好一些了?你的情緒管理能力媽媽真佩服,媽媽得向你學習啦。”

這句話,既肯定了孩子的自我疏解,又重新與孩子建立了情感聯結,對接下來的溝通奠定了非常溫馨的情感基礎。

《孩子:挑戰》一書中還說過這樣一句話:

受傷的膝蓋會痊癒,而挫傷的勇氣則會終生留下傷疤。

當孩子想嘗試自己倒牛奶的時候,倒不好灑出來,我們清潔一下,或帶著孩子一起清潔都可以,累不著。

但是你若拒絕孩子嘗試,對他說“你還小,你倒不好”的時候,你就會損傷孩子的信心,這句話背後的含義就是:“你的能力很弱。”

當父母過於保護孩子,孩子走路要牽著、跑步的時候彎著腰跟著、穿衣服的時候不用孩子邀請就在旁邊輔助……

這些行為,都在告訴孩子:“你的能力很弱,時刻需要我的幫助。”

所以,過於溺愛的父母都會培養出一個“巨嬰”。

父母每一天言行都在對他說:“你很弱,你離不開我。”這種情況下,他們怎麼可能長得大?所以,不要一味的去指責“巨嬰”,他們或許是習得性無助,他們內心深處也並不快樂。只是,原生家庭的影響太深遠,他們無力擺脫罷了。

父母常無意間剝奪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看看你有嗎?

(四)結束語

父母鼓勵孩子學習獨立,這一行為要貫穿孩子的整個童年,甚至成年之前。

但是,“鼓勵”沒有一個標準的方式。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和自我認知,需要我們耐心觀察,有針對性地去鼓勵孩子。

比如:

一個孩子做了一個手工作品,你對他說:“這個作品你做的很認真,做出來的效果真是太棒了!”

自信心強的孩子,會非常高興你對他的認可,以後還會繼續認真做。

可是,自我價值感低的孩子,則很可能認為你是在

嘲笑他

,因為他覺得他做的一點兒也不好看。所以,這句話對他來說,不是鼓勵,反而會讓他更

沮喪

對於這樣的孩子,你可以說:“孩子,媽媽覺得你這個車轆轆做得比較逼真,車前窗玻璃畫的也挺好看的。”

將認可具體到詳細的“點”,而且分寸把握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真誠和用心,他才真正的能從我們的話語中得到鼓勵。

育兒是一門藝術。希望我們都能用心體會和學習,做一個不斷成長的父母。

——END——

作者:皓月長歌正面管教,家庭教育講師。家有兩隻神獸,挑戰不斷,成長不息。所寫文字皆出自個人學習與實踐,或有侷限性,請大家建設性參考。如果你喜歡,歡迎關注我,讓我們一起擁有更好的親子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不妥,請及時聯絡,侵立刪,感謝。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