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死體驗者都經歷了什麼?|《看見生命》

瀕死體驗者都經歷了什麼?|《看見生命》

你聽說過瀕死體驗嗎?因為意外、手術、生病等原因,很多人有過瀕死體驗。

五十年前,當時還是精神科醫生的美國精神病學和神經行為科學教授布魯斯·格雷森透過偶然的機會,發現一位患者產生了瀕死體驗——她在昏迷時,“看到”了另一間屋子裡的格雷森領帶上的汙漬。為了探索這個不解之謎,他從此踏上了艱難的科研之旅。

瀕死體驗者都經歷了什麼?|《看見生命》

(來源:心靈奇旅)

“瀕死體驗是一種常見的體驗,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布魯斯·格雷森在新書

《看見生命》

中寫道。除了對住院病人進行研究之外,他還收集了1000多名與他聯絡的瀕死體驗者的樣本。

大多數研究人員估計,在瀕臨死亡的人群中,有10%~20%的人報告說有過瀕死體驗,約佔總人口的5%。

瀕死體驗是什麼?瀕死體驗時都會經歷什麼?瀕死體驗者會有什麼樣的表現?

01

瀕死體驗是什麼

1975年,雷蒙德·穆迪首次提出

“瀕死體驗”

(Near Death Experience,NDE)的概念。在“瀕死體驗”這一術語之前,美國精神病學家伊安·史蒂文森根據瀕死經歷最突出的特徵,將其歸入不同類別,如“出體體驗”、“臨終幻覺”和“幽靈幻象”等。

一般而言,“瀕死體驗”這種現象是指人在呼吸停止、心臟停止跳動、腦電波消失的臨床死亡狀態下的一系列特殊心理體驗,其

核心體驗是感到自己從身體裡出來,似乎作為一個旁觀者看到自己的身體,並看到周圍環境中發生的事情

,有些人會看到發光體並與其進行交流,並以生動的形象回顧自己一生的經歷。

瀕死體驗,可以分為預期性和非預期性兩類。預期性瀕死體驗,是指人由於長期患病,對死亡有一定思想準備情況下的瀕死體驗。非預期性瀕死體驗是指由於突發事故造成的瀕死體驗,如車禍、地震、失足落崖等。

前段時間,抖音博主“醫路向前巍子”分享了一條“死亡是什麼感覺,這個病人告訴了我答案”的影片,在評論區有很多人分享了自己親身經歷的瀕死體驗。

瀕死體驗者都經歷了什麼?|《看見生命》

(來源:抖音“醫路向前巍子”)

1987年,天津市安定醫院院長馮志穎教授和劉建勳教授,隨機採訪了100位唐山大地震的倖存者,進行了瀕死體驗調查。隨後,發表了關於中國大陸首篇關於瀕死體驗的報告。

其中多數罹難倖存者回憶說,在昏迷時看到自己飄出了身體,那種感覺還很舒服。一些人還去了神秘的地方:地震當時12歲的受害者李某,看到自己飄到了太平間,之後身體分解在了空氣裡。那時28歲的銀行職員王某在被天花板砸中後,看到黑暗中有個瘸子來接他,把他帶到了一個豪華的地下宮殿,但是卻沒有讓他進去。“生死簿上沒他名字,讓他先回去吧!”

“瀕死體驗並不是一種新現象。”

布魯斯·格雷森表示。他發現了大量有關瀕死體驗的記錄,其中包括古希臘和古羅馬文獻、世界各大宗教傳統、世界各地的故事,以及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的醫學文獻。

瀕死體驗者都經歷了什麼?|《看見生命》

02

非凡的思維與感知力

在《看見生命》中,布魯斯·格雷森講述了瀕死體驗時的幾種重要經歷:

非凡的思維能力和感知能力;時間觀念變化;回溯之前的人生。

1892年,瑞士地質學教授阿爾貝特·馮·聖加倫·海姆在

《瑞士阿爾卑斯俱樂部年鑑》

中出版了第一部大型瀕死體驗集。海姆本人早在20年前就有過瀕死體驗,當時他22歲,正在攀登阿爾卑斯山。當他從20米高的山上往下墜落時,他的身體不斷地撞在巖壁上。

海姆在書中描述說,他在墜落時思維明顯加快:

“我在5~10秒鐘內的感受即便用十倍於此的時間也無法描述。我所有的思緒和想法都是連貫的,非常清晰,絕不像夢境那樣容易被抹去。”

“首先,我意識到自己的命運,心中想:‘我馬上就要墜落到上面的那塊巖崖,像一面石壁一樣急速地從我腳下掉了下去,因為我看不到巖崖下面的地面。巖崖下面有沒有積雪非常關鍵:如果下面有積雪,石壁砸下去之後就會在下面形成一塊積雪覆蓋的區域。如果我掉在這片區域內,我可能就會生還;但如果下面沒有積雪,我肯定會砸到碎石上,必死無疑。如果落地後沒有死,或者還有意識,我必須立即抓起那瓶醋酸,在舌頭上滴上幾滴。我不想放開手中的登山杖,也許它對我還有用處。’因此我把它緊緊地握在手裡。我想把眼鏡摘下來扔掉,免得碎片弄傷我的眼睛,但我在空中已經被甩得暈頭轉向,無力挪動雙手。”

“隨即,我的腦子裡產生了一系列的想法,想到的都是自己身邊的人。我對自己說,不管傷勢是否嚴重,落地之後我應該馬上給自己的親朋好友打電話報平安,告訴他們我一切都好。然後,我的兄弟們和3個朋友應該已經從震驚中回過神來,艱難地從山上下來救我。接下來我想到的是,我沒法在5天后去大學做講座了。我在心中一邊想象著我的親人如何得知我的死訊,一邊在心裡安慰他們。在墜落過程中,客觀的觀察、想法和主觀感受是同時發生的。然後我聽到一聲沉悶的撞擊聲—終於落地了。”

在海姆對瀕死體驗的描述中,可能還有一個有趣的科學衍生品。心理學家喬·格林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海姆對自己墜落過程的描述是否幫助愛因斯坦發現了相對論。

海姆寫道,在他墜落的那一刻,“時間大大延長了”。

換句話說,對他而言,時間似乎慢了下來,讓他可以思考自己的處境。海姆經常和他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他在那裡教授地質學)的學生們分享他的瀕死體驗。

其中一個學生是年少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他至少上過海姆的兩門課。後來在給海姆兒子的信中,他稱海姆老師的課“非常神奇”。10年後,愛因斯坦發表了一篇革命性的論文,闡述了他的相對論。

該理論指出,你走得越快,時間就越慢。

瀕死體驗者都經歷了什麼?|《看見生命》

(來源:《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

所有與布魯斯·格雷森分享瀕死體驗的人中,

3/4的人報告說他們的時間觀念發生了變化,超過一半的人說他們在瀕死體驗中產生了一種沒有時間存在的永恆感。

在許多瀕死體驗中,另外一個重要的特點是,當事人會回溯之前的人生,昔日的生活場景會潮水般地紛至沓來。

在布魯斯·格雷森研究的所有參與者中,有1/4的人提及他們曾回溯過自己的人生。一些瀕死體驗者表示,他們的整個人生都在眼前匆匆閃過,從出生到現在,或者逆序出現,從現在到出生。另外一些人說,他們當時能夠隨意觀看自己生活中的不同場景。絕大多數人對他們人生回溯的描述非常逼真,甚至超過了普通記憶。

一些人看到了自己昔日的生活畫面,就像在電影螢幕上或在書中看到的那樣。但也有許多人報告說他們在重溫這些過去的事情時,感覺它們像是仍在發生一樣,依然能感受到自己最初的感覺和想法。

唐山大地震中23歲的劉某回憶:“被砸傷時,我一點也沒有害怕的感覺,反而覺得思路特別清晰,思維的速度也明顯地加快了。一些往事如電影般一幕一幕地在腦海中飛馳而過:童年的時候和小夥伴們一起嬉笑打逗的歡樂、談戀愛時與男朋友卿卿我我的甜蜜、在工作中做出成績受到廠裡表彰時的喜悅……這些往事一時間紛紛閃現在腦海中,而其中大都是令人愉快的生活情節。”

她說,在得救前的短短几十分鐘瀕死過程中,她體驗到了一種人生的幸福與快樂,一輩子裡第一次那麼深刻地感受到生的可貴。

因而儘管得在輪椅上了卻一生,但每當回憶當時的這種感受,便增強了活下去、好好活的信心。

瀕死體驗者都經歷了什麼?|《看見生命》

03

我更熱愛生命了

布魯斯·格雷森發現,

“在我研究過的瀕死體驗者中,1/3的人因為瀕死體驗而轉行,3/4的人說,他們的生活方式或參與的活動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艾米麗是一個有17年從業經驗的房地產經紀人,在49歲時,她因為差點淹死經歷了一次瀕死體驗。這次瀕死經歷讓她的職業態度發生了巨大變化。

這次事件之後,她把生意都交給兒子打理,自己則開始幫老年人買賣住房。“說實話,現在的每一天我都過得十分充實。”

“這次經歷讓我變得更富有同情心,並且強烈地感到憤怒和仇恨都是錯誤的,都是在浪費感情。活的喜悅大大改變了我以往那種爭強好勝的人生態度,賺大錢不再是我優先考慮的事情。我開始發自內心地幫助那些痛苦的人。我從未像現在這樣珍惜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光。過去我常常為了做生意而放棄家庭聚會的機會,但我現在再也不會這樣做了!我再也不會為物質上的東西而煩惱了。我再也不會錯過任何機會,告訴我愛的人我是多麼在乎他們,因為一旦錯過,我可能就沒有第二次機會了。”

戈登是一個企業家,一個冷酷且成功的金融界人士。45歲時,他因充血性心力衰竭而病入膏肓,差點兒喪命。經歷過瀕死體驗之後,他切斷了自己所有的生意聯絡,徹底擺脫了金錢世界的羈絆,成了一名有執業資格的諮詢師,利用他對人生的全新認知來幫助他人。

“當時,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之前我一直非常引以為榮的所有才能,都不是為了過去我孜孜不倦地追求的財富而存在。賺錢不是目的,生活應當另有目的。我應當把自己的技能和才華運用到更偉大的目標上。毫不誇張地說,從那一刻開始,我的生活發生了改變。活過來之後,我決定將不再保留自己過去在金融界或商業領域或其他任何領域的任何東西。”

有過瀕死體驗的人,會體會到活著的意義,珍視生命的美好。

2020年8月3日,萬科創始人王石在一則影片中表示,在登頂珠峰的途中他曾經體驗過瀕臨死亡的感覺,就好像進入天堂一樣。但哪怕遭受再多苦難,還是願意留在這個世界上。

瀕死體驗者都經歷了什麼?|《看見生命》

王小波說,令人恐懼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帶走的人的體驗。

經歷死亡是種什麼體驗?或許瀕死體驗者給我們揭開了神秘面紗的一角。

作者:

鍾時雨

,本文由中信出版社授權。

《看見生命》

涵蓋了精神病學教授布魯斯·格雷森數十年來對瀕死體驗堅持不懈的研究記錄。

在書中,布魯斯·格雷森從科學的角度出發,基於其豐富真實的臨床案例和翔實的研究資料,告訴我們什麼是瀕死體驗,並討論了瀕死體驗的科學性和意義。更重要的是,格雷森認為,透過對瀕死體驗的深入瞭解,能夠幫助我們提升對生命與死亡的認知,增強對意識的認知,從而擁有正確的生死觀,學會發自內心地熱愛生命,珍惜當下的生活,找到人生的意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