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虹首談90後恐婚:請允許自己活成少數人

陶虹首談90後恐婚:請允許自己活成少數人

作者 | 影子

責編 | 樹下2號工作室

【每晚八點·不見不散】

恐婚,這個詞,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已經非常不陌生了,出現在90後,甚至一些80後群體中的機率非常大,而且女生多於男生。

細想下來,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單是中日韓三國,目前的結婚率已經逐年下降,韓國的生育率今年還突破了零。

不婚主義,丁克族,單身和恐婚人群也在隨之增長,以前想到戀愛,結婚,生兒育女絕對是一件代表幸福的事,但如今很多人談及結婚,本能的就會產生恐懼和排斥心理。

而且它已經跟社交恐懼症並列成為困擾當代年輕人兩大最顯著的恐懼症。

有些恐懼症是天生伴隨的,比如高空恐懼症,深海恐懼症,幽閉恐懼症,還有些恐懼症是跟自身性格有關,就像社交恐懼症,它比較多會出現在性格偏內向,不愛表達,不會進行自我表達的人群中。

但是,婚姻恐懼症,我覺得是社會環境,社會壓力,時代發展三方因素共同造成的。

在心理學上,恐婚不是一種病,也沒有這種說法,這完全是現代人自己創造出來的一個詞,來表示自己對於婚姻這件事感到害怕和惶恐的狀態。

當然,恐婚不單單是針對有物件的人,很多單身的人也會害怕婚姻,所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選擇只戀愛不結婚,或者保持單身。

在週六更新的《奇葩說》裡,辯題的題材就涉及到了恐婚,題目是,“戀愛多年,但你恐婚,那你要不要喝下那瓶消除恐婚水?”

這明顯是一道腦洞題,消除恐婚水肯定是不存在的,但其中涉及到的恐婚話題卻能引起很大共鳴。

節目現場,馬東也解釋了為什麼會出這樣一道辯題,原因是導演組有個女生,與男友相戀多年,感情穩定,但她就是踏不出那一步,去步入婚姻。

節目組的人本以為這種情況並不多見,但經團隊成員討論之後,大家驚奇的發現,恐婚已經滲透進了很多人的心裡,李誕也說,他周圍恐婚的女性非常多。

這足以表明,恐婚已經不是一種小機率情況了,所以關於它的探討意義還是很大的。

幾位辯手中,我個人覺得黃執中和邱晨說的都不錯,執中提到了一個更深的專業詞叫親密關係恐懼。

很多人在親密關係中不願意走到最後一段正是因為害怕,害怕失去,所以不敢接近,導致最安全的方法就是與你保持一定的距離。

但這也是迫於無奈,因為深陷親密關係恐懼症裡,找不到解決方法,就只能在安全距離內,不是不願意再進一步,而是最不能失去的人最不能靠近。

越恐懼,就越會停滯不前,你就像是摔落在恐懼牢籠裡的鳥,被那種無力感深深束縛。

這種時候,那瓶名為消除恐懼水的藥物就是能讓你重新飛出牢籠的助力,借力飛翔,這並不是可恥,只有消除了恐懼,你才能真正追求自己的內心。

而本期的嘉賓陶虹老師也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她說,如果你不想在恐懼的操控下考慮婚姻,或者說你想多一種人生體驗,你其實可以喝那瓶水,當然,婚姻也並沒有什麼標準,也沒什麼必須,順應自己內心就好。

陶虹首談90後恐婚:請允許自己活成少數人

後面邱晨講的也贏得了不少觀眾的認同:現在這個社會對於我們恐婚的情緒從來不聞不問,不願意幫我們解決恐婚的問題,卻只問我們能不能消化自己的情緒,這根本就是在甩鍋。

最關鍵是,很多人認為恐婚就是一種病,選擇不結婚就是缺乏那一點點正當性的,如果不結婚不是錯的話,那麼很多人怕結婚,就不會是事兒了。

當你自己不想結婚,就可以不結,為什麼非要逼自己一定要逆著意願來?

換個邏輯就是,那些想要你結婚的人,又曾做過什麼努力?比如父母迫切子女步入婚姻,那長輩們是否有想過去降低一些結婚的繁文縟節。

又比如伴侶想要我們的關係走進婚姻殿堂,那他又是否嘗試過理解下我們對婚後什麼養育孩子,婆媳關係,父母養老等的問題的糾結呢?

如果是這個社會,這個世界想要提升結婚率,那社會是不是可以嘗試降低一些年輕人的經濟負擔和對未來生活的焦慮?

如果都沒有,只是讓恐婚的人改變自己,還說他們恐婚是一種病,這不就是不勞而獲麼?

邱晨認為所有不解決實質性問題,卻想要我們自己消化情緒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而且我們也要站在伴侶的角度想,如果你靠一瓶水才敢和他結婚的話,這難道又何曾不是一種羞辱?所以她的觀點是不喝那瓶水。

陶虹首談90後恐婚:請允許自己活成少數人

不管是對親密關係恐懼的拆解,還是對於恐婚多視角的剖析,我都覺得可圈可點,這也正是我喜歡《奇葩說》的原因,輸出觀點,引出思考。

本期裡面還有個小插曲,一位人民大學的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說在個人主義的時代,每個人都以為自己很強大,所以你不需要結婚。

但等你到了50歲,你對婚姻,對陪伴的渴望就會鋪面而來,婚姻就是大多數人最合理的選擇,畢竟人到了55歲,活成像那些成功人士那樣有錢又灑脫的機率並不大。

馬東聽到後立即反駁了回去:我們自己都不知道55歲會活成什麼樣,所以我們並沒有辦法去代表大多數人。

教授繼續給予迴應:雖然自己不能代表大多數,但有社會資料的統計,有機率的呈現,就算你35歲以前會認為自己不是大多數人,但過了55歲,你很有可能就是大多數人。

當天,節目結束後,我朋友跟我說,他覺得教授說的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我也特意去看了教授的微博,留言裡面也有很多網友表示贊同。

但是,我倒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已經在允許自己去活成少數人,而且活成少數人不一定就會很慘,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自己去尋找出路。

當然,教授所說,婚姻是大多數人最合理的選擇,這沒什麼毛病,因為就是既定的事實,很多人結婚也是因為餘生需要個伴兒,父母的想法亦是如此。

所以很多家長都會對孩子說,“找個對你好的就行了”,“你們兩能好好的相處下去就行了”。

因為人生就是這樣,每個階段都是千篇一律,完成學業,掙錢,結婚,養育子女,盡享天倫,這就像一個標準模板,也是完美人生的一種概括。

但如今扭曲的點就在於,如果你沒按時結婚生子,到了該找物件的年紀你說自己單身快樂,你就是奇葩,是不被理解的,甚至恐懼婚姻就會被說成你有心理疾病。

還有人覺得,女生的思想獨立和經濟獨立所造成的女權主義,是不可取,甚至是可笑的,但實際上,女性承擔了太多社會壓力和來自社會的惡意。

先不說生孩子究竟有多痛,生完孩子,你回到工作崗位,就要開始兼顧家庭與事業。

很多人在採訪那些成功的職場女性時,都會問一個問題,“你如何做到事業與家庭兼顧的?”

張泉靈就曾回懟過一個記者,“如果我今天是一男的,你還會這樣問我嗎?”

如果你選擇當全職媽媽,太多太多的人就會說一句,“不就是讓你照顧下孩子,做下家務嘛,這有啥難的?”

陶虹首談90後恐婚:請允許自己活成少數人

我看著我同齡的朋友,懷孕6個月之後,在家要自己做飯,做家務,身體因為孕期產生不適的時候,自己去的醫院,問其老公,人家就一個字:忙。

但結婚,懷孕之前,她可是個很有能力的職場女性,大學畢業後做過不少工作,在市場營銷方面也有卓越的成績。

上週我還接到另一個朋友的留言,問我可不可以寫家庭情感道德方面的文章,因為她的閨蜜整整19年的青春餵了狗,高中那會兒就跟著男方了,從戀愛到結婚,再到生娃,付出了很多很多,最後卻得到了一個離婚的結局。

還有職場上,現在很多公司的招聘資訊上會寫只要30歲以下的女性,或者是35歲以下的,還有些是28歲,這些歧視從來就沒減少過。

面對種種困局,女性才開始在一灘渾水中尋找出路啊,因為我們受傷的成本太高,所以我們為何不能去選擇另一種活法?這怎麼能說成是女權主義?

當代人的恐懼從來不是無緣無故,雖然恐婚的因素很多,比如原生家庭,比如現實壓力等等,但更多的就是環境導致的。

十幾歲的時候,想到婚姻真的會覺得好幸福,好溫馨,好美好,但現在讓我想象一下婚姻,我真覺得沒啥期待的。

二十幾歲的時候我就一個人出去工作,這麼幾年,風風雨雨都經歷過了,獨立成了習慣,孤獨已經不再像魔鬼,而是我們已經學會和孤獨相處了,那麼,我可以這樣活30年,為什麼就不能這樣活50年?

老無所依確實有些慘,贍養父母確實擔子很重,病了、累了沒個人依靠確實很無助,但這成為不了我們必須找個人結婚的理由。

現在那麼多人拼命掙錢,不就是為了以後就算一個人過也能有經濟保障麼?

一個人去醫院不是50歲以後才會發生的,二十幾歲的時候也一個人去過;

照顧父母,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你談個物件,你要贍養的是4個人,和你一個人照顧兩個人,不是一樣的概念?

病了沒人顧著?可不可以花錢請護工,便宜的照顧不好,可不可以請貴的,能支付得起費用就行。

再說事業,不生娃,不結婚,沒束縛,是不是有更多可能?可不可以去跨界挑戰自我極限?實現自我價值有何不好?去世界浪有何不可?

陶虹首談90後恐婚:請允許自己活成少數人

從內心來講,我就是一個恐婚的90後,我恐懼婚姻,是因為承受不了背叛和失去,也就是親密關係恐懼症吧,畢竟你該如何去確定,那個人真的會愛你到老?

但是我並不覺得我很慘,反而是那些被催著結婚,催著生娃的同齡人,她們很多人的付出和獲得是嚴重失衡的。

不管到沒到30歲,絕不能因為你害怕以後沒個人可以依靠,沒人陪你分擔生活重擔而結婚,這種想法很扭曲。

當然,在我看來,選擇結婚有一部分肯定是因為愛,有一部分則是因為就算往後的日子,你們可能離婚,關係可能會破裂,然而你依然想要體驗這段婚姻,這才是到了該結婚的時候。

而不是現在很多人說的,談了兩三年,你們該結了;你倆年紀也不小了,也該結了;人生,從來沒有該不該,只有我願不願意。

有人會說,每個人都是這種想法的話,那我們就會進入完全老齡化社會。

放心吧,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那些剛剛好的愛情隨時都在發生,那些新生命每天都在產房裡誕生,每天也都人在眾親友的祝福聲中走向婚姻。

我想說的是,於千千萬萬人中相愛,並順從心意的結婚,這其實也是一種機率,如果它在你的身上還沒發生,或者機率較小,你不要慌,不要自卑,不要抱怨,活著有很多方式,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活法,雖然一個人會有些難,但我們始終要相信自己。

如果你對婚姻感到恐懼,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兒,恐懼會讓人更謹慎小心一些,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畢竟餘生幾十年,怎麼能因為別人催,怎麼可以因為所謂的“到了時候”就去結呢?

徐靜蕾,范曉萱都是不婚主義和丁克族,她們與伴侶的感情依然很好,依舊被寵成了孩子,所以婚姻從來不是必須,也不是適合所有人的,如果你是那少數人,不必忐忑,活出自己的精彩就好。

當然,成為大多數也沒什麼不好,好好戀愛,結婚,生兒育女,也有它存在的意義。不過,當那一切都沒有,或者你並不想那麼做,那就按自己實際的想法去過。

恐婚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你迫於外部壓力而去將就和湊合,成為大多數人和成為少數人的唯一判斷是你快樂和你幸福。

陶虹首談90後恐婚:請允許自己活成少數人

遇見你·剛剛好

微博:@任聰Ada

我是Ada,很高興認識你

陶虹首談90後恐婚:請允許自己活成少數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