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你到底喜歡啥樣的?”

“我說,你到底喜歡啥樣的?”

“我說,你到底喜歡啥樣的?”

“你到底喜歡什麼型別的男生?”

我原本以為,25歲的我面對這個問題時,答案應該脫口而出。

可我愣了半天,憋出一句:

“我...看感覺吧。”

華子又問我:

“你談戀愛一般都不超過兩年吧?”

我還在回想上段感情什麼時候結束,

他就補充道:

“一般看感覺的戀愛,都不長久。”

“我說,你到底喜歡啥樣的?”

“我說,你到底喜歡啥樣的?”

不過,還真被華子說中了。

我談得最久的戀愛,為期

1年零9個月

對外宣稱因為異地而分手,但還有很多分不清對錯的理由。

我也總是把這一切歸結為——

感覺不太對了。

我的愛情似乎總是以“感覺”而開始,又因“感覺”而結束。

華子精準總結:

“你每段戀愛都談得稀裡糊塗的。”

“我說,你到底喜歡啥樣的?”

確實,當我思考自己到底喜歡什麼型別的男生時,

腦子裡閃過無數瞬間。

我因為對方的網易雲列表和我高度重合而心動;

因為對方好聽的聲音而心動;

因為對方能和我絲滑聊天而心動。

所以當華子問我這個問題時,

我很難找到一個詞,囊括這些所有特質。

“我說,你到底喜歡啥樣的?”

“我說,你到底喜歡啥樣的?”

這些因為“感覺”而開始的戀愛,時間從

1個月到1年不等

有些沒能捱過曖昧期,上頭下頭都很快。

回想這幾段感情,我們的喜歡好像僅僅建立在看得到的表面上。

而我,往往把這些“表面”作為依據,去把對方拼湊成一個理想男友的模樣。

這首小眾的歌他也喜歡唉,那我倆審美應該差不多?

既然審美相同,跟他也不至於沒話說吧?

我總是在一開始,就理所當然地去美化對方。

直到不經意間,當我為某條社會新聞憤憤不平時,他邊打遊戲,邊心不在焉地安慰我。

那一瞬間,我有種“原來人類悲歡並不相同”的頓悟感。

我後知後覺,

“哦,原來這不是我要的愛情。”

“我說,你到底喜歡啥樣的?”

我開始變得遲疑。

繼續“憑感覺”心動的同時,多了一絲警惕。

因為這種琢磨不定,我很久都沒有踏入一段正式的關係之中。

華子建議我,可以正兒八經地把自己的要求列出來。透過具體的梳理,看清內在的情感訴求。

在他的引導下,我開始仔細回憶過往的戀愛經歷。

從基本情況、長相、性格、能力、三觀等方面出發,寫下每任物件的關鍵詞。

對我而言,男孩們的外貌、穿搭、身材好像並無太多關聯。但那些讓我感到舒服的關係中,交集多半是

“包容、沉穩、尊重、有趣”

我意識到——

原來這些“感覺”背後,還蘊藏著很多維繫愛情的具體要素。

對於華子的那個問題:

“你喜歡什麼型別的男生?”

我的答案,也變得逐漸清晰。

“我說,你到底喜歡啥樣的?”

“我說,你到底喜歡啥樣的?”

但我想,對大部分人來說,戀愛還是始於感覺。

從不同維度判斷寫下的標準,並不是我們找物件時的“框人工具”。

要是沒有最初的心動,就算他滿足一切要素,那也只是找個還不差的人搭夥過日子。

只是,當我理清自己對愛的期待之後,不會著急去佔有。

我慢慢地學會,不再自以為是地去腦補他完整的模樣。而是在那股吸引力之中,儘可能早地,去和對方建立起深度的連線。

有時也會適當地暴露,自己對愛的需求和理解。

透過這樣的方式,去找到這場“愛情化學反應”發生的充分條件。

“我說,你到底喜歡啥樣的?”

之前,我也習慣性抱怨“戀愛好難”。

開始戀愛好難,維持戀愛更難。

想要收穫一段長久的愛情,好像摻雜了很多運氣的成分。似乎沒有一套清晰的方法論,能夠教會我們愛與被愛。

所以我們都習慣,把一切都交給“感覺”。

但當我根據過往把它們具象,我才發現,“感覺”也能被清晰地表達——

它可以是一種舒服養眼的感覺;

一種讓人安心的感覺;

一種被呵護的感覺;

亦或是被尊重的感覺。

或許,這種具象依然不能夠讓我們直接收穫愛情。

但至少,它們成為了感情裡不可或缺的參照點。

我們藉此看清自己對愛的期待,並沿著這些要素勾勒出愛的版圖。

在版圖內,我們能隨心新增其他座標,慢慢繪製自己愛的地圖。

有了地圖,

我們才不至於迷失方向。

寫在最後

這周,我們釋出了一道

《愛是_____。》

的填空題,

在近700條的留言裡,我看到了很多種“愛”的模樣。

愛是奮不顧身,愛是瞻前顧後;

愛是每天說愛你,愛是從不說愛你;

愛是你滿世界瘋狂找那個人的訊息,愛是你不願看那個人的任何訊息。

這些“愛”看似矛盾,但都真實存在。

這是因為,每個人對愛情的態度和感受並不相同。

而心理學家J。A。Lee則以“戀愛成分理論”為基礎,總結了:

悸動之愛、激情之愛、親密之愛、理智之愛、依戀之愛、理想之愛,6種愛情型別。

正如我們在「愛情配方實驗室」

(點選藍字即可跳轉活動)

的社交活動中所說——

愛情型別相似的人,感情契合度也會更高。

我們被過往的環境、經歷所影響,塑造出自己對愛的期待。

參考親手繪製的地圖,或許能讓我們遇到那個什麼都“剛剛好”的人。

在這段旅途中,我們會逐漸明白:

愛從來不是無中生有,

愛需要彼此去挖掘、去創造、去定義。

當然要和對的人

一起浪費時間

文 案 阿若

插 圖 《內在美》

審 稿 又一、龍克斯、阿光

“我說,你到底喜歡啥樣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