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不俗卻砸出收視“天坑”的《風起隴西》,又輸給了曲高和寡?

“砸出央八的收視天坑”、“撲王、撲馬”……伴隨著《風起隴西》開播以來,接連兩晚創下收視低谷,吐槽這部古裝諜戰劇,彷彿成為自媒體的一門顯學。

口碑不俗卻砸出收視“天坑”的《風起隴西》,又輸給了曲高和寡?

《風起隴西》的收視表現確實不佳。首日酷雲收視率最低僅0。51%,次日最低收視達0。43%,整體未達0。5%,從結果上說,“砸穿央八收視底盤“的說法好像沒錯,陳坤一連多部作品收視未達預期,也是事實。

口碑不俗卻砸出收視“天坑”的《風起隴西》,又輸給了曲高和寡?

但從什麼時候開始,收視不佳,就不配被稱為好劇了?

又從何時開始,一部口碑好劇的收視成敗,可以簡單把原因歸結到——演員行/不行,扛劇/不扛劇?

口碑不俗卻砸出收視“天坑”的《風起隴西》,又輸給了曲高和寡?

如果一定要這樣說的話,請允許我搬出另一部曾“砸穿湖南衛視收視大盤”的古裝大劇。這部古裝大劇的收視率,當年同樣不到0。5%。

就是《大明王朝1566》。

口碑不俗卻砸出收視“天坑”的《風起隴西》,又輸給了曲高和寡?

雖然如今它已經以豆瓣9。7分封神,但它的高評價,是播出多年後姍姍來遲的結果。

當年為寫這個劇本,劉和平整整耗費了三年光陰,導演張黎拍這部劇,又是一年。

據說原本央視想要播出此劇,但湖南衛視看到後如獲至寶,砸下重本搶先拿下本劇,並作為2007年湖南衛視的開年大戲播出,但劇集不僅收視率跌穿湖南衛視收視底盤,更在當年遭遇了劇集沉悶、故事節奏太慢等多重質疑。

劇集播出前湖南衛視還放出訊息,準備拍攝續集《大明王朝1587》,也就是著名的萬曆十五年,主創還找張黎劉和平,可惜的是,正劇慘撲,續集自然沒了下文,《大明王朝1566》也成了國產歷史劇再難逾越的高峰。

口碑不俗卻砸出收視“天坑”的《風起隴西》,又輸給了曲高和寡?

看看當年觀眾對於《大明王朝1566》的評價,有沒有感覺到和對《風起隴西》的評價有些相似?

但這些年,遭遇收視冷遇的古裝大劇只有這兩部?公認品質過硬的《鶴唳華亭》《天盛長歌》等,不也曾有過類似的遭遇?

口碑不俗卻砸出收視“天坑”的《風起隴西》,又輸給了曲高和寡?

如果要為這些收視冷、口碑硬的古裝劇找出一個共同點,我的結論是:高階感。

可高階感古裝劇撲街體質真是玄學?這些古裝大劇,是不是都輸給了曲高和寡?“砸穿收視底盤“,又到底該不該怪主演不扛劇?

有關古裝劇的三個疑問,該解開了。

1、口碑不俗卻收視遇冷的《風起隴西》,又輸給了曲高和寡?

如今被群嘲“糊穿地心,連央媽都拯救不了“的《風起隴西》,原本是被平臺寄予厚望的。

這是一部同時集齊了強IP、強主創和三國題材的古裝大劇,加上央八這個強播放平臺,沒有理由不對它寄予厚望。劇集播出後,口碑也的確不俗。有觀眾說,“算是近年來古裝劇的精品了”。

但收視和網路熱度是另一回事。

首先,根據酷雲實時收視資料,《風起隴西》開播第二天繼續打破央視八套收視最低點,僅錄得不到0。5%的平均直播關注度。在當晚播出的劇集中,不僅落後於央1的《新居之約》,還不及北京衛視的另一部歷史大劇《山河月明》,以及湖南衛視的《好好說話》。

口碑不俗卻砸出收視“天坑”的《風起隴西》,又輸給了曲高和寡?

而根據貓眼專業版全網實時熱度榜,已經播出六集的《風起隴西》熱度排行第四,落後於同日優酷獨播的《重生之門》、騰訊古偶《且試天下》、以及軍旅題材《特戰榮耀》。在愛奇藝的站內熱度是接近7000。

總的來說,網播情況好於電視端,但綜合來說,以上資料是不達多方預期的。

問題是《風起隴西》又絕對不是一部爛劇,在製作層面上,甚至完全可以說它是國內古裝劇中最拔尖的那部分。那麼《風起隴西》的問題出在哪裡?

首先,是期待值管理。

目前觀眾吐槽的點空前一致:節奏慢,畫面暗,劇情看不明白,三國故事怎麼講起職場諜戰了?

傳統歷史劇觀眾則會更在意臺詞的問題,“我總覺得這一切背後,都有燭龍的影子,不抓住燭龍,你我都得完蛋““那就抓到燭龍咯,問他咯。“

口碑不俗卻砸出收視“天坑”的《風起隴西》,又輸給了曲高和寡?

“不許拉山頭,搞小圈子,查一個,辦一個,潛伏的內鬼,給我洗牌”。這些對白顯然過於現代化口吻了。

但這些到底是劇集的問題,還是期待值管理的問題。

國內漫長的歷史劇發展史,也培養起了觀眾的觀劇習慣。標準化的歷史劇也能讓觀眾的期待值處在一個穩定的水平上。

而《風起隴西》一大不足就在於始終無法透過管理期待值來取悅觀眾。

口碑不俗卻砸出收視“天坑”的《風起隴西》,又輸給了曲高和寡?

比如對白,比如片尾曲,選了一首新褲子的歌,開口就是“我不要熄滅在風中“,但傳統歷史劇觀眾愛聽的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風起隴西》真正的目標觀眾,是具有一定的諜戰劇和歷史知識積累,希望劇集有深度,探討人性,要在商業和娛樂元素之間取得絕佳的平衡的觀眾。

口碑不俗卻砸出收視“天坑”的《風起隴西》,又輸給了曲高和寡?

事實證明,這部分觀眾對劇集是總體滿意的,但央八的收視底盤有很多是中老年觀眾,這部分觀眾對劇集的期待,顯然很難滿足。

於是這些觀眾對劇集的吐槽,劇集收視率的慘淡,佔據了主流的聲音,劇集的正面支援的聲浪也就這樣被壓了下去。

所以如果說劇方真的做錯了什麼,那就是沒有想清楚,劇集應該有一個怎樣的期待值。

第二個問題,是“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什麼意思呢?就是劇集實際的目標觀眾和目前的收視群體,愛好不同,收看習慣不同,想要的也完全不同。

所以劇集的許多優點,在不喜歡的觀眾眼中,卻成為最大的缺點。

比如,有觀眾說劇情看不懂,不好看。

但前面六集的故事真的沒法拍得更好看嗎?真的是劇情缺乏吸引力?

必須承認,劇集開場的節奏,確實比較慢。

口碑不俗卻砸出收視“天坑”的《風起隴西》,又輸給了曲高和寡?

但這種慢節奏,又不是心機式的注水。而是在慢的同時,完成了一場三國諜戰場的鋪陳,交代了眾多的人物,也留下了不少鋪墊與細節。

甚至,是為觀眾完成了一場歷史的科普。

比如,間軍司是什麼?司聞曹又是啥?

又比如,觀眾覺得劇情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不知道在講啥。講諜戰就講諜戰,怎麼又拍了那麼多李嚴干涉司聞曹,和諸葛亮權謀智斗的戲?

口碑不俗卻砸出收視“天坑”的《風起隴西》,又輸給了曲高和寡?

但這恰恰也是故事最妙的地方,故事中情報機構換了天,聶遠飾演的情報機構一把手不但權力被架空,還遭遇了自己人的誣陷,接下來也可能會命懸一線。

這其實就讓觀眾更進一步沉浸在環境的真實裡——不僅是一個三國諜戰無間道的環境,更是一個現代人普遍遭遇的職場環境。

這種種看似無心實則用心的細節筆墨,賦予了《風起隴西》不同於一般三國曆史劇的故事根基。也就是馬伯庸最擅長的,將懸疑推理與歷史相結合。

以“抓內奸”這個諜戰的經典主題切入後,故事融合了蜀國朝堂紛爭、三國局勢等更多古裝權謀內容,顯然是想要穿越迷霧重重的歷史長河,編織一個邏輯縝密的設謎和解謎的棋局,尋找歷史的回味。

口碑不俗卻砸出收視“天坑”的《風起隴西》,又輸給了曲高和寡?

但對於許多觀眾來說,這樣的劇情,實在是太不爽,甚至壓抑了。

說到底,古裝諜戰劇是需要觀劇門檻的。

但傳統歷史劇,卻是最不需要觀劇門檻的。小時候父母不讓看電視,唯一讓看的就是《三國演義》。

但很多傳統歷史劇觀眾很難完全理解《風起隴西》的精彩,甚至會把主創眼中的蜜糖,視作砒霜。

這也是劇集第三個最核心的問題:劇集的電影化審美與傳統電視觀眾審美不一致。

導演路陽是一個審美很高階的導演,他追求的,是用拍電影的手法拍電視劇。

口碑不俗卻砸出收視“天坑”的《風起隴西》,又輸給了曲高和寡?

而馬伯庸原著的小說後記裡,馬王也直言替換人名地名,“這就是一部標準的西方間諜小說”。

也就難怪導演路陽會以一種冷峻、灰暗手法去講這個故事,以至於劇集的質感更接近間諜片。而且這種間諜片,還不是《007》這種改良過的好萊塢大片,而是傳統的歐美間諜片。

口碑不俗卻砸出收視“天坑”的《風起隴西》,又輸給了曲高和寡?

這也是導演為什麼用大量灰暗偏寫實的主色調、大量的長鏡頭去拍這部劇,因為這正是傳統諜戰電影常用的手法。

導演甚至在劇中使用了大量的燭火,去取代電視劇的大平光。但結果就是照射到演員臉上的只有微微的燭光,整部劇的色調就顯得非常陰暗,每個人看著都灰濛濛的。

口碑不俗卻砸出收視“天坑”的《風起隴西》,又輸給了曲高和寡?

年輕一點的觀眾可能還好,對於年齡大一點的觀眾,連陳坤和白宇都看不清可能立馬換臺了。

再比如,劇集處處都是勾心鬥角,人人都要機關算盡,哪怕是一句最簡單的臺詞,或許都別有深意。

口碑不俗卻砸出收視“天坑”的《風起隴西》,又輸給了曲高和寡?

不同人物在波詭雲譎的局勢中,你方唱罷我登臺,彼此之間的撕扯和張力,讓劇情變得非常有嚼頭。

但有嚼頭的東西,吃起來也費勁。

這就是為什麼有大量男性受眾肯定了該劇在題材、畫面質感、服化道方面的用心,但劇集的口碑依然不是那麼好。

因為劇集的好,不是許多觀眾審美中的好。

口碑不俗卻砸出收視“天坑”的《風起隴西》,又輸給了曲高和寡?

它解密的,不是滾滾長江東逝水的精彩,而是三國無間道角逐的疲憊;它著力的,不是浪花淘盡英雄的浪漫,而是經典英雄羅曼蒂克的消亡。是大爭之世裡,小人物的悲歡。

是不相信妹夫叛變,結果被大刑伺候,被派去鋤自己妹夫的奸,臨行前還要喝下毒酒的荀詡。

口碑不俗卻砸出收視“天坑”的《風起隴西》,又輸給了曲高和寡?

是身在敵營,每天虛與委蛇擔驚受怕,還要被自己人鋤奸的陳恭。

歸根到底,這個故事沒什麼爽感,也缺乏傳統歷史劇的趣味。

但卻有一種路陽電影常見的淒厲的浪漫。

觀眾當然可以因為“看不明白”的理由拒絕觀看《風起隴西》這類劇集,創作者卻不能以此為理由,而不去拍這樣的作品。

口碑不俗卻砸出收視“天坑”的《風起隴西》,又輸給了曲高和寡?

敢吃螃蟹者,就要做好曲高和寡的準備。

2、“砸穿央視底盤“,真是因為陳坤不抗劇?

第二個問題,“砸穿央視底盤”,真的是陳坤不扛劇?

很多人吐槽,翻看近幾年陳坤的影視作品,一個大大的“撲”字幾乎如影隨形。

但這到底是陳坤的魔咒,還是陳坤的選擇?

發現沒,在吐槽者舉例的四部劇集中,就有兩部是近年口碑好收視遇冷的劇,另一部,是陳坤倪妮合作的《天盛長歌》。

口碑不俗卻砸出收視“天坑”的《風起隴西》,又輸給了曲高和寡?

又一部有著電影化製作、高階審美,但被吐槽劇情看不懂,節奏太慢的古裝大劇。

為什麼總是陳坤?

質疑者認為所謂扛收視的一個邏輯就是——看電視=看明星。

明星火收視就高,其他不重要。所以陳坤的劇集接連失利,當然就是陳坤不扛劇。

但事實上,收視是題材、口碑、IP、導演、檔期和宣發等眾多因素的集合。在其它因素給力的情況下,演員效應是錦上添花。

《天盛長歌》到底為什麼收視撲街?真是因為陳坤嗎?換個頂流主演,劇集的收視就穩贏了?

我想真正的原因是,作為一部權謀大劇,劇集在情緒上太不酣暢淋漓,太憋屈了。

口碑不俗卻砸出收視“天坑”的《風起隴西》,又輸給了曲高和寡?

當主創主動選擇了古裝劇的高階審美,對於上了年紀的大爺大媽們來說,故事太難懂,對於想看古偶的觀眾來說,劇不夠甜。

所以為什麼總是陳坤?答案是陳坤總是挑中這種型別的劇。可為什麼總是陳坤挑中這些作品?答案是陳坤的審美與之一致。

可這種審美和選擇是錯嗎?

如果認定了,資料和流量=王炸。能扛收視就是王道。誰能出爆款,誰就是行業頂尖。那陳坤是錯了。

但如果有些演員就是不迎合風口,不相信這場堆砌資料神話的狂歡。

那我看到的反倒是:陳坤接連主演了兩部古裝劇中少有的精品。

口碑不俗卻砸出收視“天坑”的《風起隴西》,又輸給了曲高和寡?

我當初決定看這個劇,是因為陳坤。而最終收穫的,倒不僅有陳坤。

從這個意義上說,陳坤沒有錯,選擇了這部劇的央視更沒有錯。

拍出好的作品,選擇好的作品,永遠不是錯。

3、高階感古裝劇撲街體質真是玄學?

但為什麼近年來這種高品質的古裝劇,屢屢遭遇“街亭之敗”。

如果說這個國產古裝劇的故事中有個內鬼,那麼,“燭龍”是誰?還是說,這一切真是玄學?

我的答案是:因為這些充滿高階感、電影化的古裝劇,領先了觀眾半步。

口碑不俗卻砸出收視“天坑”的《風起隴西》,又輸給了曲高和寡?

事實就是,所有成功的古裝劇都是有套路可循的。

《慶餘年》作者貓膩曾總結,爽文的人物設定有兩條不同走向:“一種讓讀者代入‘屌絲’,跟著主角逆襲。一種代入‘貴公子’,多爽。少年崛起和人生贏家,都比較受歡迎。”

只要古裝劇懂得遵循過去的爆款成功公式,就更容易被觀眾買賬。

但所有高口碑低收視的高階感古裝劇,恰恰是不按套路出牌的。

一方面,是這些作品讓國產古裝劇始有了“高階感”,在畫面呈現上開始有了追趕英美劇和電影的趨勢。

口碑不俗卻砸出收視“天坑”的《風起隴西》,又輸給了曲高和寡?

但另一方面,這種創新也往往帶來審美隔閡——

陳坤、倪妮主演的《天盛長歌》,被質疑節奏緩慢,即便拿下豆瓣8。1高分,卻也無奈為芒果臺近十年來的“收視倒數第一”。

羅晉主演的《鶴唳華亭》,開局就因“精良服化道”俘獲人心,但隨著劇情的不斷反轉再反轉,觀眾受不了劇集以“虐”為核心的劇情展開,也讓該劇錯失爆款。

口碑不俗卻砸出收視“天坑”的《風起隴西》,又輸給了曲高和寡?

正午陽光的《清平樂》,試圖勾勒出一幅北宋君臣的歷史人物群像,但也被質疑劇情節奏慢、主角人設崩塌,最終也是收視“清貧”收場。

為什麼優質古裝劇的好口碑並不能每次都引發收視逆襲?

因為人們過於強調口碑和票房之間的關聯,可能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絕大部分觀眾去看古裝劇的動機,並不是為了要看一部「好」劇。

而是想看一部好看的古裝劇。

《琅琊榜》能逆襲,不僅因為它好,還因為它夠好看。而上述收視失利的古裝劇呢?觀眾知道它的服化道很好,製作很好,演員演技很好,但仍不打算去看它。只有當劇集口碑顯示它「非好看」,口碑才會實實在在地拉動收視增長。

口碑不俗卻砸出收視“天坑”的《風起隴西》,又輸給了曲高和寡?

這也是所有高階感古裝劇最致命的收視軟肋:它們無法向更多觀眾證明,自己是好看的。

最後回到當年的《大明王朝1566》。

當年劉和平寫劇本,把海瑞和嘉靖的畫像掛在工作室裡,每天寫作前都要燒香。不但精研《萬曆十五年》,還求教劉澤華、馮爾康兩位老師。最後是,“先有了史學界的學術成果,才有了《大明王朝1566》。”

劇本寫完,劉和平請張黎來做導演。兩人一開始就決定拓把劇情往高了拔,從歷史反思和文化思想深度上入手。

隨後,老戲骨不斷加入,王勁松說,當時大家早早把劇本吃透,誰要是在片場過臺詞,“那是會被瞧不起的”。

口碑不俗卻砸出收視“天坑”的《風起隴西》,又輸給了曲高和寡?

倪大紅演80歲的嚴嵩,全程都在戲裡,即便是準備時間,他也像個老人坐在片場,不動如山。

黃志忠為了讓形象更加貼合海瑞,天天跑1萬米,12天內瘦了19斤。

最後王勁松、黃志忠、倪大紅、陳寶國、王慶祥、張志堅們用神級表演把所有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還在網站做主持人的大鵬忍不住總結:“中國最會演戲的都弄到這部戲裡面了。”

口碑不俗卻砸出收視“天坑”的《風起隴西》,又輸給了曲高和寡?

但劇集收視還是撲了。

收視撲街後,許多媒體的總結是,由於湖南“娛樂立臺”,大部分是年輕受眾,所以沒人看。這個說法我是很懷疑的,《人民的名義》播出的時候,湖南臺主要受眾就不是年輕觀眾了嗎?但劇集創造了收視神話。

問題顯然不在平臺受眾這裡,劇集遇冷,原因很簡單,就是觀眾不愛看。

口碑不俗卻砸出收視“天坑”的《風起隴西》,又輸給了曲高和寡?

劇中所展現的歷史厚重和人心幽微,那些小見大地折射出中國古代社會的憂思,那些留給觀眾一看再看、再三玩味的解讀空間,年輕觀眾看不下去,中老年曆史劇觀眾照樣看不下去。

這才是問題的根本。

所以這些領先觀眾半步的古裝劇到底有沒有價值?

口碑不俗卻砸出收視“天坑”的《風起隴西》,又輸給了曲高和寡?

人們常說,那些花錢買流量演員的劇,那些視觀眾智商於無物的劇,那些以圈錢為唯一導向的劇,那些給垃圾演技送金條的劇,註定會被觀眾們遺忘。

也許是,但在被遺忘之前,其中的許多還是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收視成功。

反倒是那些用心做出的好劇,也讓劇集有了門檻,對觀眾的知識儲備和審美提出相當高的要求,結果收視上它們失敗了。

人們總說這些好劇會被觀眾記住,但事實是真到觀眾審美能夠理解《大明王朝》的那一天,已經忘記要看這部劇了。

如果爛劇贏得了收視,而口碑佳作贏的是未來,誰贏誰輸呢?

但你不能說,這些收視失敗的劇集,是沒有價值的。

《風起隴西》前六集中我最愛的一個段落是,一一群在山中被圍的蜀國精銳,為掩護陳恭手下脫身,決定拼死一戰。

口碑不俗卻砸出收視“天坑”的《風起隴西》,又輸給了曲高和寡?

在決戰前,金隊長抬起頭說:“天氣不錯,今日殉國,有死無生。”然後這群戰士們,叫喊著“興漢滅賊”,一個個慷慨就義。

口碑不俗卻砸出收視“天坑”的《風起隴西》,又輸給了曲高和寡?

任何一部普通的歷史劇,不會給這樣一群連名字都沒有的小人物,一個如此動人的段落,但《風起隴西》一定會。

而能拍出這份動人的劇,一定是有意義的,即使,它的收視慘遭撲街,不知能否逆襲。

真正的古裝劇創作者,就像這些古裝劇中主人公一樣,不知未來在何方,不知結果是如何,但使命所在,情懷所繫,必然不斷地踏入迷霧般的前途,無懼無悔。

也許它們註定無法打敗曲高和寡的宿命,但也無人可以否認,那份不管不顧的浪漫,迸發出的光芒。

口碑不俗卻砸出收視“天坑”的《風起隴西》,又輸給了曲高和寡?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