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控制慾超強,我該怎麼辦?

父母控制慾超強,我該怎麼辦?

近年來,《開端》、《小歡喜》等熱播影視劇表現的父母超強控制慾,多次成為坊間熱議的話題。因為,這就是許多中國家庭的真實寫照。

我們請來心理諮詢師和專家,解析控制慾強的父母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影響,如何處理與他們的關係,並給出建議:衝破控制的獨立之路,應該如何走。

父母控制慾超強,我該怎麼辦?

“我一個朋友都沒有,你們整天把我困在屋子裡!”

熱播劇《開端》裡的“二次元青年”盧笛,終於鼓起勇氣,當面控訴自己的父母。

父母控制慾超強,我該怎麼辦?

《開端》劇照

這份指控更多是指向母親。整部劇中,盧笛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氣氛組配角,她對已經長大的兒子,就像對待一個無能的嬰兒,兒子的衣食住行和所有秘密,她都要知道。

而在前兩年熱播的《小歡喜》中,金牌教師宋倩嚴格管理著備戰高考的女兒英子,她對女兒極強的控制慾和高壓政策,讓英子逐漸抑鬱,一度想要自殺。

父母控制慾超強,我該怎麼辦?

《小歡喜》劇照

這些對原生家庭的控訴,除了在一部部影視劇中被演繹,也在遍佈中國城市的餐廳咖啡館裡被談論,在數以千萬計的自媒體中被書寫——聽一聽子女們的症狀與創傷:愛無能、完美主義、拖延、焦慮、抑鬱、社交恐懼、沒有存在感、物質成癮……

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在成年之後所經歷的所有愛恨情仇,其實在幼年都已經經歷過了。”心理諮詢師孫培麗說,“人類是早產兒,有很長的生命成長期,我們需要全然仰賴家庭這個基地和父母的照顧與支援,才能生存下來。一個家庭,除了養育,要承擔倫理、道德、法律、情感等責任和慾望的管理,還要容納家庭中的複雜動力。”

而在成功學和消費主義的影響下,中國父母對孩子功成名就的高期待和高焦慮,也導致了高控制。

著名製片人黃瀾,曾製作過《我的前半生》《虎媽貓爸》等廣受好評的家庭劇和情感劇,對於中國家庭有著深刻的觀察,她的感受是:“在中國,控制慾強的父母,太多了。事實上,沒有控制慾的父母,倒是很少遇到。”

父母控制慾超強,我該怎麼辦?

《虎媽貓爸》劇照

黃瀾分析,

控制慾強的父母給孩子的傷害,有兩種:一種是孩子學會了控制,屬於“施虐者認同”

;他們會習慣性地跟父母學習,慢慢變成了像父母一樣的人。

另一種是非常討厭被控制,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屬於“受害人心態”

;“他們一聞到誰身上有控制慾,就會相當的害怕,本能地想逃避。現在有很多進入職場的年輕人,遇到一個有控制慾的領導,像父母一樣指揮他們,他們就會想逃跑。”

可以說,高控制是中國家庭一個非常突出的特質。父母與子女間,控制與反控制的拉鋸戰,幾乎貫穿我們的生命歷程;即使成家立業了,可能還在拉鋸,有些人甚至要與原生家庭拉鋸一生。

父母控制慾超強,我該怎麼辦?

黃瀾

“對控制慾的批判,我是百分之百贊成的”

父母控制慾超強,我該怎麼辦?

我的父母都是很正直的人。父親會鼓勵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非常感恩他幫我開啟看世界的格局。我母親在和世界的聯結、和他人的聯結中帶著一種勇氣和無畏的精神,向她學習,我現在也習慣迎難而上。但同時,我父親對我比較嚴厲,我母親喜歡“挫折教育”,他們不太能容忍我的缺點,總是想糾錯,在我看來,這就是一種控制。

在這樣的教育中成長,我會覺得,如果我優秀,你們就會喜歡我;如果我失敗,你們就不會安慰我、原諒我。如果要得到你們的喜愛,我只能變得更好,變成你們希望的樣子。

我在時時刻刻地扮演強者,討好家長和社會。這就是成長在控制慾較強的家庭的孩子容易變成的樣子。

久而久之他們對我的嚴格要求,會被我自己內化成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工作上我要求自己必須達到某些目標,達到了還會要求自己繼續前進,給自己很大的上進的壓力,精神常常很焦慮,身體也很容易疲憊,睡眠不安、腰椎間盤突出。在親密關係中,也會不自覺地把對自己的要求投射給身邊的人,讓對方倍感壓力。

我覺醒得比較晚。嚴格的教育激發我為了證明自己而不斷努力,因為成績優秀,的確考上了好的大學,在工作上也獲得了優秀的成績。回眸自己人生的時候,也有很多傷痛和委屈。我發現成功背面也刻著痛苦——焦慮抑鬱失眠的成功人士,太多了。

為了脫離來自原生家庭的控制和影響,我經歷了幾個階段。早先的時候,不覺得這是個問題。在和自己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用父母當年教育我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孩子完全不接受,那個時候我才開始質疑父母對我的教育,會把一些生活中的反思和不滿寫進專欄文章裡。我媽媽不開心:“你在全國人民面前說我控制你!”但我覺得,傾訴和表達情緒,是特別必要的,只有把負面情緒吐出來以後,我反而釋然了,也開始學著理解我的父母,我們迴歸到了一種理性平和的狀態。

對控制慾的批判,我百分之百贊成。

從自己的經驗來說,表達控制慾對你的傷害,這是你的權利。

表達的過程中帶著憤怒、傷痛,都是正常的。只有經歷了這個階段,才能放下情緒,去了解控制慾形成的心理過程,豐富對人性的觀察、完善對社會的思考,最後你會嘗試去寬容,漸漸達到一種和解。我覺得這個路程是要慢慢走過來的,勇敢邁步就是好的。

父母控制慾超強,我該怎麼辦?

“我們可能有一個誤區,認為父母不應該控制。這是錯的。在孩子全然依賴我們才能生存的生命早期,父母是需要完全負責的。”心理諮詢師宮學萍認為,控制對應的就是自主,就是我自己做決定,同時也由我自己承擔做決定的責任。“作為父母,我們需要隨著孩子的成長,將自主的空間一步一步讓渡給孩子。”

父母控制慾超強,我該怎麼辦?

精神分析家黃愷提醒,當我們反思“高控制”時,也要看到一個很重要的事實:很多高成就的人,就來自於控制型家庭。“父母需要向孩子傳遞律法與規則,一定會造成控制的感覺。

我們分析子女對父母的控訴會發現,並不是父母的教育本身有問題,更多的是父母在管教時過分嚴厲,其中攜帶著大量非理性的和情緒溢位的部分,如憤怒、敵意、攻擊、威脅以及侮辱等等。

正是這些,讓孩子自尊受損,自信被打擊,甚至留下創傷。”

1。 最有共性的控制專案:學習

學習,是大部分中國家庭和父母都會傾盡時間、精力以及財力去抓的重要事情。

“這非常有意味。當父母對孩子說,你要好好學習,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發現並意識到,原來我不是為自己學習,而是為我爸我媽;而當父母一次次表露出對好成績的欣喜和對壞成績的焦慮,孩子當然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愛是有條件的。”宮學萍說。

父母控制慾超強,我該怎麼辦?

《小歡喜

》劇照

“雖然很多孩子學習成績很好,但到了大學,很多人就不知道怎麼辦了,因為他們已經滿足了父母的慾望,卻沒有找到自己的慾望,人生就沒意義了,就可能滑向抑鬱,得空心病。”分析家黃愷說,並舉了個例子:一位律師曾經痛恨這個職業,透過分析,他意識到,他之所以不喜歡當律師,是因為這是父親的願望;分析下去他又意識到,如果重新選擇,他仍然會當律師。“但這個時候,當律師已經是他作為主體的選擇了。”這就是為什麼,每個人都需要作為一個生命主體,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真理。

2。 隱形的控制:目光、動作、聲音以及有毒的句子

很多父母認為,這麼內卷的世界,如果我不管你,你怎麼可能發展得好,怎麼可能成功幸福?在愛與教育的名義下,對孩子的有形控制和隱形控制,也越收越緊。

有形的控制通常簡單粗暴,就是我們在意識層面接收到的那些命令、威脅與恐嚇。黃愷認為,也許更應該分析的,是那些隱形的控制,包括來自父母的目光、動作和話語等,容易被我們忽視,卻更有穿透力,甚至可能是控制我們一生的心理監獄。

“法國精神分析家拉康說,這些都是無意識的語言,父母的慾望就透過目光、動作和話語等表達出來了,它們就成了孩子的慾望來源;孩子希望能夠滿足父母,但是孩子又發現,根本滿足不了,因為那是無底洞,這樣,就可能出現反向形成,有的孩子會抓狂,有的會逆反,有的會壓抑或者抑鬱,我們可以說,這些都是隱形的控制。”

我們還調查了父母們常掛在嘴邊的句子,摘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句話:“你要聽話!”請精神分析家們解析它的威懾力。

“當父母跟孩子說‘你要聽話’,其實是在說:我比你更清楚這個世界,我比你會做決策,比你厲害,所以你必須聽我的話。”

宮學萍認為,在心理學角度,順從、聽話,正是心理疾病之源。

父母可能根本意識不到,他們在對孩子幹這麼一件事:你的人生就這麼大了,你就在這個邊框內蹦躂吧。這樣,孩子就被這個邊框給自我設限了,再難突破和翻盤。父母得到了一個省心的乖孩子,但這個乖孩子卻同時失去了生命活力和創造力。”

精神分析家黃愷認為,聽話確實是中國絕大多數父母都會對孩子提出的要求,但這是對孩子本性的壓抑,孩子會為了得到父母的開心而活著。“再下一步,就是你聽我的話會得到獎賞,孩子又會為了父母的獎賞而選擇聽話。大多數孩子沒有不聽話的選項,因為不聽話帶來的後果很嚴重,很可能有懲罰。這種懲罰如果僅僅是對身體的懲罰,有些孩子是可以承受的,不能承受的是得不到父母的愛,後面還有一個最嚴厲的懲罰,就是被父母拋棄,這對孩子是災難性的、毀滅性的。”

3。 母親與孩子:太過融合的愛

在我們的文化和情感中,將“偉大”這個詞獻給母親,總是引起深刻的共鳴。這讓我們意識不到,這可能是一種更隱形的控制:在媽媽與孩子之間,有太過融合綿密的愛,子女即使成年了,都很難走出媽媽的慾望。

電影《黑天鵝》中,尼娜的媽媽,就是一個無私奉獻、非常控制的媽媽。作為一名曾經在舞臺上熠熠生輝的芭蕾舞演員,尼娜媽媽的理想之翼折斷了,於是在尼娜身上覆制自己,投注所有的愛、時間和陪伴給女兒。媽媽的慾望覆蓋了尼娜,尼娜生命的主體性被禁錮在媽媽的目光和話語之中。

父母控制慾超強,我該怎麼辦?

《黑天鵝》劇照

母親以犧牲自己為代價給付的愛,對於很多孩子來說,這筆債務是很重的,孩子會感到痛苦和焦慮

:你為我付出這麼多、犧牲這麼大,但我沒辦法成為你要的那個理想的樣子,你給我的,我還不起,怎麼辦?”精神分析家鄒琴說,“這是很多子女在分析中說的話。他們是抑鬱的,會有一種幻想和衝動:你把命給了我,我現在把命還給你……”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了一些悲劇,那些再也無法承擔這筆情感債務的青少年,最後以命相抵。

母親與孩子之間,還有一種過分融合的愛,尤其是母親對兒子。精神分析家鄒琴常常接待青少年分析者。“很多母親不允許孩子有任何她不知道的秘密,她要跟兒子融合。”鄒琴說,這會讓孩子窒息。“母親要為孩子引入父之名,要有一個父親去把母親和孩子分開,拯救孩子,幫助孩子離開母親過度融合的愛,去為自己奮鬥,去為自己創造。”

父母控制慾超強,我該怎麼辦?

衝破原生家庭的控制,更多是在心理層面上去進行的自我拯救的行動,需要勇氣,也需要智慧。

1。在心理上與父母進行切割

這意味著,要有一個心態的變化,從一個渴望爹媽認錯的“孩子”,真正變成一個“

無論我爹媽怎樣,我都可以好好照顧自己,擁有愛自己和承擔自己能力的成年人

”。

我們的文化不太允許控訴父母,但事實上,直面我們原生家庭的一些錯誤,與父母在心理上做一個“債務清算”,是非常必要的一步,這是獨立的開始,也是準備承擔自己責任的心理儀式。“很多子女有對父母保持忠誠的情感需要,同時會因為自己擁有對父母的憤怒、攻擊和毀滅的衝動而心存內疚,認為與父母在心理上進行切割是一種背叛。一個教育學家說過一句話,父母是座牆,你不管翻出去、撞出去還是闖出去,這座牆你是一定要翻過去的。”宮學萍說,你從原生家庭要逃離的,是一個孩子的身份;這沒有錯,不需要為這部分內疚。在有了更多的成長以後,我們才可能有能力陪伴父母進入人生下半場,有力量有勇氣去支援他們哀悼衰老。

2。與父母和解,不需要戲劇性畫面

很多人認為,衝破原生家庭的束縛,首先要與控制我們的父母先和解。很多影視劇和情感類的綜藝節目中,會有父母子女擁抱和解、淚灑當場的畫面,這很戲劇性,可以渴望,但別作為一個目標去追求。

父母控制慾超強,我該怎麼辦?

開端

》劇照

“在這樣的和解畫面中,我們可能有一個期待,就是父母變了我才能變,其實很多的父母根本做不到,我們不能去追求和刻意製造所謂的面對面的和解。”宮學萍建議,

如果父母有相當的心智程度,這個和解可以一起完成,但它更多是從孩子自己的內心去完成,完全不用通知父母一聲。

很多深受傷害的子女,幻想著要與父母正面交鋒,卻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父母已經快速衰老。“可能他心中的爹媽還是壯年的樣子,現在我也壯年了,我跟你勢均力敵了,我們決戰吧。但其實,突然有一天爸媽就進ICU了,或者突然有一天看到父母在生活面前驚慌失措,比如,連火車站的按鈕怎麼按都不會,就會非常憤怒,我還沒有反抗,你們怎麼就老了?有點荒涼的感覺。”宮學萍說。所以,放棄對戲劇性和解與戰鬥畫面的想象吧,我們能夠期待和把握的,是我們與自己的關係,有改變的願望,並且去行動,我們就走上了自我救贖的英雄旅程。

3。大膽地逃離,去體驗,遇到一個人或一群人

“我有時候開玩笑說,一個人,如果原生家庭不好的話,就要有找其他親戚或朋友的能力,你要睜大眼睛去把身邊那些能給你滋養、給你愛、給你新世界的人抓住了,這很重要。你要去能咂摸出愛的味道的地方去尋找,不要在家裡再嚼那些甘蔗渣了,真的嚼不出來。一個人,要掙脫原生家庭的控制,要超越父母給框定的限制,就要一道外面的光帶著去超越。”宮學萍建議,好女孩上天堂,壞女孩走四方,勇敢地大膽地逃離,去更遠的地方,更大的時空中,去滋養自己,去體驗,去愛,去遇到一個人或一群人,發展自己。

重要的是,要過的生活、要見的人、要說的話、要走的路,全是“我自己想”的。

父母控制慾超強,我該怎麼辦?

黃愷

放下做完美父母的期待,隨著孩子的成長賦權給他

如果是在高控制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有一天為人父母,會否成為新一代控制型父母?

這當然很可能。父母如何控制他,他今天就如何控制孩子。但這並非不可改變。事實上,已經在反思原生家庭對自己的控制並渴望衝破束縛的子女,在成為父母后,反而很有可能成為給孩子賦權的、不一樣的父母。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沒有標準答案,只有適合當下‘這一個’孩子的養育模式。”黃愷建議:

1。為人父母者,要去覺察自己那些額外的情緒,對自己的情緒、情感和命運負責,

不要把不是當下場景的情緒和自己的問題轉嫁到孩子身上。

2。很多子女會有一種被父母作為工具人的哀傷,這也提醒為人父母者,

要把孩子當成一個人來看待,一個獨立的主體的人來看待。

3。放棄做一個完美父母的幻想——

完美父母眼裡永遠有一個不存在的完美孩子,這樣家中這個孩子就不會被真正看見和接納

,所以我們只需要做六七十分的父母就是“完美”。

本文原載於《時尚芭莎》4月刊

編輯/李津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