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回撤到底要怎麼看,才有價值?

基金圈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回撤最大記錄是用來打破的,也遲早會打破。這種事每年都會大生,今年格外猛烈,無論公募還是私募,無論規模大小,可能都沒逃過這個宿命。

泥沙俱下,無論是專業投資者還是散戶,都承受了幾十個點的回撤。當面對這個現象,投資人確實做不住了,買基金不就是圖專業人幹專業事省點心嗎?不就是看重管理人的回撤控制能力,賺錢能力。可現實是今年不少基金投資者買了個寂寞,不但不能賺錢還有的虧到膝蓋斬。

所以這個買基金永遠繞不開的一個核心指標最大回撤到底有沒有用?到底該怎麼看才有實際基金選擇的決策價值?

作者:風雲君的研究筆記

私募都有哪些控制回撤的方式

最大回撤是一個非常好的反應風險控制能力的指標,反饋的是基金經理對於風險的把握能力。不過僅用基金的最大回撤來衡量一隻產品的優劣是不全面的,基金的最大回撤受到所經歷的市場環境、基金經理投資理念等多方面影響。

其次私募控制回撤的方式非常有限。有一些風格比較極致的私募甚至不控制回撤,依靠選股和長期來過渡回撤,傳統的私募回撤方式主要有三種。

1、降倉位;比如當產品淨值回撤超過X%,預警並根據市場情況調整倉位;產品淨值回撤超過X%,則全面控制倉位。這是很多價值型或者成長型私募在控制風險時會用到的方式,也是最直接有效的一種方式。

2、擇時;當提及擇時,很多人會想到 “低買高賣”,“抄底逃頂”,也可以這麼理解,但是後視鏡來看:底是割肉割出來的,而不是抄底抄出來的。很多投資高手都專注於標的本身勝過市場本身。市場上一些比較成功的私募如淡水泉,景林都選擇不去做擇時,逆向投資也好,好公司,好生意也罷,都是專注於標的的價效比,做長期投資。

3、對沖;對沖裡面常見的是股指期貨的對沖。構建一個多頭組合,在行情不好時賣空股指。持續保持股指期貨對沖就變成市場中性,而選擇性的對沖則與擇時有點類似。市場中性對沖掉β之後,會損失掉收益。而β性收益在權益類投資中甚至可能佔大頭。所以對沖操作起來沒那麼簡單。

對沖裡面還有一種方式是多空倉。意思就是做多一部分股票,做空一部分股票。表現上是做到對市場的中性,實際上是對選股能力的放大。巴克萊多空倉基金指數的年收益率變動範圍,在-15%~50%之間,波動範圍遠大於其他型別的基金。再者目前衍生工具的不足,這些對沖方式展開頗受掣肘,就算全部放開,在保持收益的情形之下,運作對沖減少風險,也是很難的。

當投資的基金髮生最大回撤的時候,怎麼做才是有意義的?

首先看回撤是否是基金風格漂移;剛才有提及,私募基金淨值出現較大的回撤,並不能完全歸咎於風控體系出現問題,要結合當時的市場環境與基金經理的投資理念來看。在遇到極端市場行情的時候,精選個股的基金會比較吃虧,他們不像趨勢派的基金經理那樣能敏銳的探知市場情緒並進行相應的操作,從而淨值會暫時地出現大幅回落。

但拋開市場的β因素,我們需要分析,那些標榜精選個股的基金經理,有沒有在極端行情和回撤壓力下風格漂移,言行不一,從而導致基金進一步回撤或者錯過原本精選個股恢復後的上漲行情。拿一個基金舉例:以RB為例,他們的投資邏輯是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同時全行業均衡配置,不做單壓板塊的事情,體現在持倉上就是晶片、新能源、消費、網際網路等。

如果投資者認可他們的投資風格,然後去看15%的回撤是否符合他的持倉分佈,比如Q1持倉主要在電動車、晶片、化工、軍工。以晶片etf為例,今年以來下跌差不多30%左右。再看該基金的回撤範圍在預期範圍內,甚至相對比較小,那就是對的上的,那就是風格和理念沒有發生漂移,確實主要是市場因素的結果。

相反,如果對不上,就需要仔細看下所選基金是否發現風格漂移,或者基金經理知行不合一,那就需要考慮是否要贖回了。

其次看反彈能力;超跌之後,基金經理所選股票到底是被錯殺還是基本面不佳決定了基金今後的命運。雖然對於精選個股的私募基金,淨值回撤較大是硬傷,但卻不是致命傷。真正的致命傷是承受了精選個股的大回撤,卻未享受到精選個股的大漲幅。波動不是風險,選錯股票才是真正的風險。

如果持有的基金在大幅下跌之後的一段時間,市場行情已經迴歸,但是該基金的淨值還是不動,再觀察了一段時間後,發現還是沒有起色。則錯過了一波反彈行情,也需要審視下,該基金的選股能力是否靠譜。比較對於精選個股的基金來說,選股能力就是一切。

股民福利來了!十大金股送給你,帶你掘金“黃金坑”!點選檢視>>

開啟App看更多精彩內容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