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美術館雙展開幕:探尋廣東藝術百年發展的線索與精神

一切創作技巧和手段都是為內容服務的

文、圖/羊城晚報記者 朱紹傑 實習生 陳曉楠  通訊員 曾睿潔(除署名外)

辭舊迎新之際,廣東美術館推出兩大跨年展覽。

12月24日,“GDMoA年度藝術家學術提名展(2021)”和“美在廣東——中國美術館與廣東美術館藏粵籍藝術家作品展”在廣東美術館開幕。

廣東美術館雙展開幕:探尋廣東藝術百年發展的線索與精神

展覽開幕式

兩大展覽相互呼應,從傳統與當下兩個視角相向而行,探尋廣東藝術百年發展的線索與精神,將持續至2022年2月27日。

活化典藏:展現廣東美術的時代精神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和美術館學趨勢的雙向引領下,“以多元方式活化典藏”成為廣東美術館不斷探討的重要課題。自2017年起,廣東美術館與中國美術館在學術研究和展覽合作方面展開持續交流與合作,多次以巡展、邀請展的形式給觀眾帶來精彩的展覽。

廣東美術館雙展開幕:探尋廣東藝術百年發展的線索與精神

展覽現場

本次“美在廣東——中國美術館與廣東美術館藏粵籍藝術家作品展”展出廣東藝術家及曾在廣東生活工作過的各時期藝術家共130餘件作品,彙集了中國美術館藏與廣東美術館藏的100餘件作品。

這些作品來自居廉、李鐵夫、高劍父、司徒喬、關良、林風眠、李樺、古元、黃新波、胡一川、關山月、黎雄才、楊之光、湯小銘等主要藝術活動在廣東地區的藝術家,以及部分特邀藝術家,力求全面再現廣東美術的歷史景觀。

20世紀以來,廣東繪畫開始了其從傳統形態向近代以及現代形態轉化的過程。廣東美術因其自身深厚的史學底蘊及風格鮮明的革新精神,在近現代中國美術格局中佔據重要地位。本次展出的豐富影象表現了廣東藝術家在各個時期獨立思考與勇於實踐的精神。

廣東美術館雙展開幕:探尋廣東藝術百年發展的線索與精神

李鐵夫《劉素薇肖像》

本次展出的中國美術館藏《劉素薇肖像》,是“中國油畫第一人”、廣東油畫家李鐵夫的珍稀傳世代表作之一。該作作於1942年,畫中女性形象鮮明,即便放在今天都毫不落伍過時。

作為20世紀上半葉活躍在廣東的畫家,李鐵夫的這件作品成為華南地區的現代文化象徵。對於他這一代的畫家而言,美術已經不再是雅室清玩,而是社會變革的手段和改造社會的工具。

廣東美術館雙展開幕:探尋廣東藝術百年發展的線索與精神

楊之光《青工的舞蹈》

在展廳中,一幅楊之光的《青工的舞蹈》引人注目。楊之光女兒楊紅表示,這幅1956年的作品一直鮮少露面。

作為寫意人物畫,這幅作品筆法瀟灑、造型準確、色墨交融、刻畫生動,恰當表現了光影,增強了人物的體積感與豐富性,形成作者以西融中的獨特畫風,堪稱這位嶺南畫學大家在舞蹈人物畫實踐中的代表作。

更為值得注意的是,該作體現了廣東美術工作者的時代精神:不追求“高大全”“紅光亮”等當時的時髦畫風,反而將勞動者的時代性彰顯得更為生動準確、更為精神煥發。

互融互通:新技術催生文藝形式創新

近年來,各種藝術門類互融互通,各種表現形式交叉融合,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慧等催生了文藝形式創新,拓寬了文藝空間。

王紹強表示,科學技術的進步帶來很多觀念與表達上的新突破,這與20世紀嶺南畫派“推陳出新”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相符合。

廣東美術館雙展開幕:探尋廣東藝術百年發展的線索與精神

展覽現場

近年來,廣東美術館在近現代美術史的學術研究體系中不斷深化,在廣東美術、沿海及灣區美術發展、當代藝術等領域進行展覽體系的升級,持續關注未來的藝術生態和發展。

由此,本次推出的GDMoA年度藝術家學術提名展(2021),以嶄新的評選與策展機制展開對廣東乃至全國的藝術生態觀察與研究,聚焦當今中國多元化發展的藝術語境,挖掘具有探索精神和表現力的藝術創作者,在學者、大眾、藝術家等多方互動中構建出一個跨越式交流平臺。

展覽展出多位活躍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包括曹斐、顧小平、郭工、姜吉安、李邦耀、李昌龍、李勇政、裴詠梅、丘挺、王音、徐鋼、徐文濤、楊茂源、尹秀珍、曾健勇、詹蕤、張方白、張偉、張小濤、鄭達、鄭國谷等人的作品。

參展作品中形式豐富,種類橫跨架上繪畫、雕塑等傳統形式到裝置、影像、概念等“後現代”形式。

一切創作技巧和手段都是為內容服務的。作為影像藝術最早的探索者之一,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的曹斐在早期創作中,就深切關注工廠中的工人,並以他們作為作品的主角。

廣東美術館雙展開幕:探尋廣東藝術百年發展的線索與精神

曹斐《亞洲一號》

曹斐本次參展作品《亞洲一號》是一部虛構電影,講述了在智慧裝置控制的亞洲一號倉庫內,僅有的兩名男女員工之間充滿未來感的愛情故事。曹斐為此深入網際網路購物產業的核心,在網際網路電商企業倉儲和物流基地拍攝完成了“亞洲一號”。

在曹斐看來,《亞洲一號》是講述“珠三角工廠”的延續。如果說曹斐的早期創作可能是無意識的,在機緣下進到工廠創作,那麼到了《亞洲一號》,藝術家便更具有主動性。

“回溯2016年至2017年,智慧物流、人工智慧、虛擬現實、大資料等都變成當時最重要的關鍵詞,《亞洲一號》的出現便剛好觸及了當時中國製造業所面臨的轉型升級。”曹斐說。

責編 | 李 力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