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脈:興也職場八卦,困也職場八卦

脈脈,這個總是衝在網際網路“吃瓜”前線,爆出各家企業“猛料”的平臺,或許沒有想到,自己也成為了這類事件的主角。

紅星資本局注意到,6月22日,有媒體報道稱,脈脈在端午節後,開啟了一輪比例為30%的裁員計劃。

對此,脈脈方面很快回應,公司近期對員工做了結構性調整,整體最佳化比例小於15%。脈脈表示,2021年脈脈擴張較快,人員規模較去年年初增加近一倍。此次結構最佳化,是對擴張節奏的一次調整。

回顧脈脈的發展,2013年10月,脈脈以為使用者構建“二度空間”人脈為吸引點、以“匿名社群+實名認證”為內容引擎正式上線,吸引不少大型企業員工加入。

創始人林凡在2021年初接受媒體採訪時表述:“拼多多60%的員工都是脈脈的日活使用者;位元組跳動有8000名研發工程師,其中6000名活躍在脈脈的職言、同事圈裡。”

脈脈的匿名社群功能,也讓脈脈有著“網際網路茶水間”、“網際網路吐槽大會”、“大廠噩夢等稱號”。

如今脈脈已經成立近9年,作為中國最大的職場社交平臺,遲遲沒有上市;而此次裁員風波背後,企業又是否面臨挑戰與危機?

脈脈:興也職場八卦,困也職場八卦

第一部分:

脈脈的職場社交平臺進化史

聊到脈脈的職場社交進化史,領英(LinkedIn)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領英成立於2003年5月,總部位於美國,平臺主要為使用者維護自己在商業交往中認識並信任的聯絡人,俗稱“人脈”。

2011年1月,據公開資料,領英在全球使用者總數已超過2億人,是全球最大的職場社交平臺。2011年5月20日,領英成功在紐交所上市。

當時的領英還沒有向中國市場開放,而脈脈嗅到了這個潛在機會。

2013年10月脈脈正式上線,但與領英不同的是,脈脈創新性地允許使用者以匿名的形式分享內容,也就是匿名社交。

脈脈創始人林凡表示:“當時考慮很簡單,我們發現,中國的職場裡大家普遍壓力都比較大,使用者有非公開表達的需求。”

在脈脈成立後沒多久,2014年2月領英也成立了中國子公司,推出了領英中文版,同時中文版上線3個月就新增了300萬用戶,而彼時搶跑的脈脈僅積累了80萬用戶。隨後,領英還開發了年輕化職場社交軟體“赤兔”,也上線了匿名交流區。

在脈脈與領英的初期對戰中,脈脈弱於自帶光環的領英。

為了應對競爭,脈脈開啟差異化路線。2014年脈脈將口號從“中國版領英”改變為“工作版微信”。軟體的最新版本推出了群聊和私信功能,弱化招聘工具色彩,重心進一步向“職場社交”傾斜。

而另一方面,

領英進入中國一段時間後,開始出現嚴重“水土不服”。

首先,領英在頁面設計上,不少網友吐槽並不符合中國使用者的操作習慣;其次,

領英進入中國後依然以郵箱為社交聯絡的基礎,而不是中國使用者習慣的手機號。

前領英中國總裁沈博陽曾表示:“2014年領英剛創立的時候,(紅杉中國創始及執行合夥人)沈南鵬問我,你覺得領英App最需要的功能是什麼?我說需要支援手機號註冊。”

開通手機號註冊功能,領英居然用了兩年。可以看出領英在中國的“水土不服”,主要源於企業內部的管理矛盾。

對手的“慢”,給了脈脈更多機會。

據易觀千帆資料顯示,

2019年6月,脈脈的月活資料為740.5萬,領英僅剩88萬。而在2020年6月份,脈脈使用者總數突破1.1億。

如今,我們再看脈脈的成功,總結下來可以概括為:

首先透過強有力的硬廣不斷提高品牌認知度;

其次透過基於關係鏈(手機通訊錄、微博),透過資料探勘脈脈會自動計算使用者的關係鏈,不需要像領英那樣從0開始建立社交關係;

最後,脈脈的“職場八卦”(職言)板塊讓原本習慣娛樂化社交的中國人逐漸接受了職場社交的概念,增強了使用者的粘性。

其實近幾年,脈脈被討論得最多的也是它的“八卦屬性”,許多網際網路大事件都與脈脈相關,比如美團收購摩拜、熊貓直播被傳賣身、陸奇離職百度等。企業的內部事件,透過脈脈提前曝光,逐漸被“吃瓜網友”放大為一個大新聞。

第二部分:

“招聘+會員+廣告”

成為脈脈營收的三駕馬車

要了解脈脈的賺錢模式,我們可以先參考領英。

領英財報顯示,企業的營收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人力解決方案收入、營銷解決方案收入、高階訂閱服務收入。

據領英2015年年報(領英於2016年被微軟收購),三項收入佔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62。76%、19。44%、17。8%,招聘業務是企業的主要營收來源。

脈脈:興也職場八卦,困也職場八卦

與領英類似,

營收

2021年初,脈脈創始人林凡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最早最大的收入是廣告,其次是會員、招聘。不過2020年招聘起得很快,已經變成1:1:1了。

當然,脈脈的三駕馬車,各自有各自的侷限。

招聘業務來看,雖然脈脈推出了“企業號2。0“、“可以聊”等功能。但一方面,與BOSS直聘、拉勾網、智聯招聘、前程無憂等一眾老玩家對比,脈脈仍不具備流量優勢,在使用者心智養成上也比較欠缺;另一方面,

脈脈的營收也由招聘、廣告和會員付費這“三駕馬車”驅動。

,也就是說“職言”讓企業端使用者陷入兩難。

其實,2019年林凡在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曾直言:以前每次開會時候,廣告、招聘的負責人跟職言的負責人都要打架。廣告部門會認為,“因為職言這個負面,廣告主都不投預算了!”招聘業務負責人也會抱怨,“那邊公司HR在招人,但這邊還有這麼多負面,他們怎麼招?”

會員業務來看,脈脈有“脈脈會員”與“脈課堂”2種盈利模式。脈脈會員類似領英會員,可以檢視特定人群聯絡方式,C端會員費用從每個月58元到每年1880元不等,企業家會員年費為16800元。

脈脈商業戰略聯合創始人王倩曾如此解釋:

脈脈“職言”上的使用者對於企業褒貶不一的評價,也讓企業害怕在脈脈上招聘會“引火上身”

但有多少C端使用者會為了找人付費呢?或者說,成為會員後,真的能夠順利滿足使用者的找人需求嗎?

這個問題或許沒有統一的答案,但據黑貓投訴資料,截至2022年6月23日,關於脈脈的投訴一共有3799條,絕大部分使用者投訴都圍繞“自動續費”相關問題。

脈脈:興也職場八卦,困也職場八卦

廣告業務來看,廣告終究是流量經濟,而脈脈的受眾較為有限,不可能成為微博、騰訊這類的廣告大戶。同時,前面提到的“職言”上的負面評論,也會影響廣告主的投放意願。相對來看,脈脈廣告的想象空間有限。

如今,脈脈確實擁有了過億的註冊使用者,其中有不少流量來自職言的娛樂屬性,但這也同樣讓脈脈處境艱難。

“58元和1880元的會員體系是為銷售、HR這種剛性找人需求來構建的。普通使用者在平臺上每天可以加6個人,只能看到有限的資訊。但是成為會員,就可以更好地觸達目標人群,也可以看到更完整的資訊。”

如今的脈脈,更像是親手把企業和職場員工放在了對立面。而脈脈夾在中間左右為難,傾向任何一方,都會使自己的商業價值隨之崩塌。

第三部分:

脈脈轉型“職場大眾

點評”

2022年2月,脈脈推出“先看點評,再找工作”的公司點評模式,引發全民熱議,褒貶不一。

林凡的說法是:

存在商業模式悖論

但“職場版大眾點評”,真的是脈脈的新機會嗎?

對於“看點評,找工作”模式,脈脈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是因為脈脈嗅到了招聘行業的發展機會,想要側重招聘業務發展;二是想透過這種方式,緩解“職言”負面評論帶來的困擾。

但仔細一想就會發現,都做點評,大眾點評與求職平臺的商業模式並不相同,這也導致脈脈做“職場大眾點評”很難行得通。

脈脈一直很想撕掉“大廠的茶水間”的標籤,林凡說:“我們更希望我們的標籤是職場的大眾點評或者公司的大眾點評。”

對於消費類點評來講,消費者是去花錢的,也就是“上帝”,消費者自然具有更強的話語權。而職場點評則不同,求職者是去找工作的,企業和員工是雙向選擇,求職者會經歷一個“被選擇”的過程。

“消費點評,讓差評店鋪消失了;脈脈公司點評,將讓差評公司消失。”

首先是點評人的身份不同。

消費點評的衡量體系相對簡單,消費者大多圍繞環境、服務質量、價效比等展開。而對於公司,每一個求職者的個人條件不同,目標價值也不同;相關企業評價對後來者未必具有指導意義,甚至會有失偏頗。

據中國就業研究所報告資料顯示,2021年用人單位的招聘需求同比下降11.2%,而求職者的數量上升37.8%。這說明與消費點評相比,求職者作為點評人的話語權是有限的。

如果“職場版大眾點評”的商業變現模式也是如此,那麼

其次是衡量標準難統一。

最後,招聘行業一般是賺企業的錢,如果單指望使用者付費,不僅使用者會流失,企業也會因此流失。因此,招聘企業的商業化方法一般是把使用者當“商品”。

脈脈就需要與大量企業使用者進行合作推廣。屆時,平臺或會為部分企業操縱惡意差評、虛假好評,並以此進行不正當競爭。脈脈就

“實名認證+匿名社群”這一模式,讓脈脈成為登頂中國最大的職場社交平臺;但與此同時,它也陷入了自己編織的困境之中。

脈脈很想撕掉“網際網路八卦間”的標籤,但它又怕撕掉標籤後也削弱了自身價值。

回到變現上,脈脈仍然在“打工人”和“企業主”的雙重壓力之下進退維谷。

紅星新聞 記者 俞瑤 劉謐

編輯 陶玥陽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脈脈:興也職場八卦,困也職場八卦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