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是語言學家總結的經驗

育兒路上門檻多,說不定寶寶就在哪裡摔跤。有位家長問:

孩子的日常敘事表達能力比較差,她說話沒有邏輯性,非常混亂。而且在詞語的選擇上,對詞意的理解也有問題,請問家長日常生活中有什麼辦法幫助孩子改善嗎?謝謝各位

這些是語言學家總結的經驗

新詞彙的湧現需要父母的啟發,其新意義的產生是來自寶寶的參與和迴應

孩子在詞彙增長期,多數都會遇到這個問題,有的寶寶認知能力強,透過自我泛化學習能力,突飛猛進。但有的寶寶理解能力差,在這個階段停留好久,影響了語言的發展。

語言的自我組織過程,一定有規律可循,如果家長找到了密碼,就能幫助寶寶迅速提高語言理解能力。

1、例如:(媽媽不小心踩死一隻螞蟻,在寶寶旁邊觀看):

寶寶:那是什麼蟲子呢?

媽媽:螞蟻。

寶寶:踩到它,不活了!(這個詞彙使用錯誤)

解密1:

寶寶主動發起疑問,對“螞蟻”的認識完全是基於這種偶然事件,在交流中把“螞蟻”一詞納入到自己的語言符號系統中。

“不活了”是對“踩死”的闡釋。但是對行為描述的語法是錯誤的,這是因為寶寶只能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用語言符號來解讀。這個時候,媽媽就要詳細給寶寶解釋,“不活了”應該表達成“活不了”。

這些是語言學家總結的經驗

2、例如(爸爸從醫院拔火罐回來,寶寶看見爸爸在換衣服)

爸爸:看爸爸背上是什麼東西?

寶寶:(有點吃驚)燒電!

爸爸:燒電啊?

寶寶:哇⋯爸爸背上有好圓圓的圖畫!

解密2:

這是寶寶把拔火罐留下的痕跡跟她看到被電和火燒過的情形聯想在一起了,當爸爸對“燒電”意義進行質疑時,寶寶以為自己說錯了,立刻解釋為“圖畫”,這跟她在生活中接觸過的繪畫經歷有關。

有時候,“新詞彙”或“新的過程結構”就產生了新的認知,但是寶寶沒經歷過這個過程,會自創詞彙來表達,而且這個自創的詞彙多數停留在語義層面,需要家長給予解釋和糾正。

這些是語言學家總結的經驗

3、全家一起看春節晚會時

媽媽:寶寶明天就過年啦!過年又長一歲嘍!

寶寶:過年我要長大了!我可以放炮煙花啦!

媽媽:什麼?炮煙花?

寶寶:我喜歡漂亮的煙花!

媽媽:過年你最想要什麼呢?

寶寶:最想要炮大花。

媽媽:炮大花?

寶寶:嗯⋯

解密3:

新詞彙出現的前後次序錯誤,是很多寶寶經常犯的錯誤。這與熟練度有關,一年放一次煙花,寶寶努力在大腦中回憶這個詞,經常出現誤差,媽媽要給予引導。給寶寶解釋為什麼叫煙花,為什麼叫鞭炮。讓寶寶記憶深刻。

這些是語言學家總結的經驗

4、叫寶寶吃飯時。

媽媽:趕快過來吃飯,聽見沒有?

寶寶:好的

媽媽:快過來吃飯!

寶寶:魚嘞?

媽媽:沒有嘞,吃完了。

寶寶:昨天你燙兩個魚,沒有吃完!

媽媽:吃完了。

解密4:

寶寶為什麼會說“燙魚”?一定是看到燒魚的過程,想象“魚放在鍋裡會感覺燙”,所以把過程“做魚”對映為“燙魚”。這是詞彙描述功能的錯誤代償。媽媽要給寶寶解釋這兩個詞語的使用場景。

這些是語言學家總結的經驗

6、寶寶下午從幼兒園回來:

媽媽:今天吃多少飯?

寶寶:吃兩飯(同時伸出兩個手指)

媽媽:吃兩碗飯是嗎?

寶寶:嗯,兩碗飯

解密6:

在數量詞的模式匹配中,很多寶寶會經常用類比模式,即“數詞+名詞”的模式,這是因為他們缺少對“量詞”的理解和認知。多數情況下,寶寶學會的第一個量詞是“個”。這就需要平時媽媽給予量詞方面的引導。

這些是語言學家總結的經驗

7、爸爸在洗漱時,使用一次性剃鬚刀

寶寶(看見了):這是幹什麼用的?

媽媽:這是剃鬚刀,刮鬍子的。

解密7:

下次寶寶在看到剃鬚刀時,可能會說成“刮鬚刀”,這是因為媽媽第一輸出語言詞彙時,過於簡單了。寶寶聽到後,直接把前後語言符號進行匹配使用。家長在與寶寶交流時,儘量使用完整的語法。如果媽媽說得完整,寶寶會藉助已有的認知和經驗,迅速理解並掌握詞語的含義和使用。

這些是語言學家總結的經驗

人類幼崽的語言天賦極高,你永遠想象不到他們會如何發明新詞彙,有時候他們只通過認知的“冰山一角”,就可以想象出整體,甚至發展出語言通識邏輯,這是種寶貴的自我泛化學習智慧。這一點就連語言學家都未能解釋清楚。

但是這些聰明僅限於正常健康的孩子,如果有的寶寶天生髮育遲緩,那麼他們在語言理解和自我泛化學習方面就顯得極其笨拙,很難達到觸類旁通。

所以,平時和孩子說話,父母一定要多想想,使用哪種語言,對寶寶幫助最大?我們脫口而出的語言,是否對寶寶的理解有幫助,是否足夠形成準確的認知?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