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術在歷個朝代中都有過哪些相術?相術在歷史上的發展是怎麼樣的?

高皇嘗集畫工傳寫御容,多不稱旨。有筆意逼真者,自以為必見賞,及進覽,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於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進。上覽之甚喜,命傳數本以賜諸王。蓋上之意猶在,他工不能知也。——《菽園雜記·卷十四》

自古以來,隨著現代思想的更新變化,讓許多封建迷信的思想隕落,但是依舊還有一些仍被人們保留了下來。其中相術就屬於其中的一支,它是透過觀察人的長相就能夠得知該人的經歷以及未來的發展運勢。儘管聽起來十分的不可思議,但是歷史表明相術在歷個朝代中都有過這樣精通相術的異能者,他們因為預知十分的準確而被廣為熟知,其中最為著名的非明朝郭山甫最為著名,他曾見到一個乞丐先是愣住,而後卻想盡辦法將女兒嫁給他,最後享盡榮華富貴的故事讓人驚歎連連。

相術在歷個朝代中都有過哪些相術?相術在歷史上的發展是怎麼樣的?

相術過人,初遇重八

話說這郭山甫是何人,能有如此大的能耐?其實原來郭山甫是個普通的相術人,但是後來他卻成為了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妃子生父,按現代的話來說他是朱元璋的老丈人。從《明史》中得知郭山甫是個十分善於看面相之人,而且看人是一看一個準,因此當時十里八鄉的百姓都喜歡來找他看面相。

相術在歷個朝代中都有過哪些相術?相術在歷史上的發展是怎麼樣的?

作為一個精通相術之人,他自然也是能夠看到自己的兩個兒子和女兒的未來,他透過相術看到自己的兩個兒子將來必定是能夠當上將領的,而女兒更有可能是成為皇妃的命。儘管當時許多人聽了都覺得這老頭在做夢,但是事實的確如此。當時正值亂世,許多百姓流離失所為了活命大家紛紛遠走他鄉尋找安全的地方,但是郭山甫卻是個例外,他不僅不隨大流逃難,反而是悠閒地呆在家裡。

相術在歷個朝代中都有過哪些相術?相術在歷史上的發展是怎麼樣的?

他在家附近散步時撿到一個穿得破破爛爛,像乞丐的人在他家附近閒逛,於是他便想要上前去將他驅趕,但是當他見到該人的面容後愣住了,還趕忙上前將他迎到家中。回到家中後還把家裡的好酒好肉全都拿出來款待他,還對該人的面容進行了一次一看,可謂是越看越欣喜,因為郭山甫透過相術發現他的面相十分的罕見,並且絕非一般人,斷定此人日後必定大有作為。

前途無量,託付子女

於是他便對著該人驚歎到“看您的面相是個難得的富貴之人,將來的前途指定是無可限量的”在交談中得知該人叫朱重八,任職於紅巾軍中的一個小首領。得知此人正效力於紅巾軍,於是郭山甫便趕忙叫來兒子郭興和郭英,並對兄弟倆說到:“你們倆的長相將來都必定是封侯之人,而他就很有可能是你們倆的貴人,你們二人跟緊他便是了。”儘管父親的話難以相信,但是還是照做了。對於兄弟兩人的加入,朱重八自然是高興的,因為當時他正想著擴大自己的勢力,正愁沒人願意加入。

相術在歷個朝代中都有過哪些相術?相術在歷史上的發展是怎麼樣的?

郭山甫安頓好兒子之後,還想起家中小女尚未出嫁,便詢問朱重八是否願意娶自己的小女,但是此時的朱重八已經娶馬皇后為妻了,就婉言拒絕了郭山甫的好意。得知了該朱重八已有婚配後郭山甫仍不死心,還繼續說願意將小女許配給朱重八做小妾。

相術在歷個朝代中都有過哪些相術?相術在歷史上的發展是怎麼樣的?

當時小女得知父親的這番舉動自然是十分生氣地,因為自己好歹也是個黃花大閨女,嫁給一個像乞丐的人就算了,居然還要讓她去做小妾自然是不願意的。看到女兒的不滿,郭山甫隨即就對著自己的女兒說:“只要你嫁給他就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做小妾又何妨?”儘管她依舊不願意,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時代背景下她也只能同意。

相術在歷個朝代中都有過哪些相術?相術在歷史上的發展是怎麼樣的?

乞丐變皇帝,滿門富貴

事實證明,郭山甫的相術的確是十分的準。這位當年紅巾軍的小首領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明朝皇帝朱元璋,朱元璋上位後,郭山甫的兒女也順理成章地被封為郭寧妃,成為了地位僅次於馬皇后的皇妃,而且在馬皇后逝世後,她還成為了獨掌六宮大權的人,一生的確如父親所言嫁給他以後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相術在歷個朝代中都有過哪些相術?相術在歷史上的發展是怎麼樣的?

而她的兩個哥哥郭興和郭英也因為跟隨朱元璋多年,立下了馬功勞,在朱元璋上位後成功地分別被封為地方諸侯,這在當時也算是高官厚祿之人了。作為皇妃的父親,郭山甫更是直接被封為了應國公,就這樣郭家整個家族都因此出了不少公侯,這讓郭家在歷史上繁榮昌盛了許久。

相術在歷個朝代中都有過哪些相術?相術在歷史上的發展是怎麼樣的?

結語

可見,郭山甫的相面技術的確是令人佩服,能夠因為一面之緣就讓整個家族的命運得以改寫。而歷史上提起朱元璋的長相就是一大槽點,這樣看來要不是郭山甫懂得相術,怕也是難以發現朱元璋這個潛力股。相術是封建迷信的產物,不值得推崇,但其實這也是時代的產物,對於它的存在我們自然不能以現代眼光去揣測。更何況心慈則貌美,一個人的心境在外表上也能有所體現,透過觀察一個人外表來知曉他的內在也有一定合理性。

參考文獻:

《明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