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了一封太太的辭職信,洗衣做飯帶娃和陪睡,你支付多少薪水?

朋友A就一直在糾結要不要向先生說BYE BYE。

A的先生本來是部門主管,自從公司部門裁撤之後,名為擔任顧問,其實多半時間宅在家。夫妻兩人都上班時,A忙著工作、忙著照顧孩子,結婚二十幾年,雖然累但也相安無事。

收到了一封太太的辭職信,洗衣做飯帶娃和陪睡,你支付多少薪水?

現在不需要為孩子忙碌,A卻覺得愈來愈不滿。

不甘繼續當不花錢女傭

A說:「我加班累得半死,他打電話來,不是來關心老婆還活著嗎?而是說你‘順便’買宵夜回來。」跟他抱怨工作累,他回答:「你這樣有什麼好累的?」接著開始分析A做事情方法不對,A感覺就像再被補一刀。

最後,A學會最好就是閉嘴。

收到了一封太太的辭職信,洗衣做飯帶娃和陪睡,你支付多少薪水?

年節到了,婆婆要先生回家幫忙大掃除,先生迭聲說好,馬上轉頭要A請假,回老家他像尊佛一樣不動如山,任她一人跟著婆婆做東做西。

「在他家他愛面子我忍一忍,我自己家請人打掃總可以吧!他說太浪費,過兩天又說家裡亂七八糟影響運勢,然後問說怎麼還不動手整理?」

A下結論說:「我橫豎就是個不花錢的女傭,想到還要服侍這樣的的人三、四十年,能不絕望嗎?」

夫妻同苦要比同甘容易

A的案例並不罕見。孩子還小時,生活焦點在孩子身上,常無暇顧及另一半,但是當子女漸獨立時,焦點又再度回到彼此。

日本的心理學者河合隼雄曾描述過,當有外在挑戰時,夫妻背對背共同禦敵,戰況解除時,被迫轉身面對彼此,有時驚覺原來自己攜手的物件是這個樣子。這就是為什麼,夫妻之間共苦比同甘來得容易。

收到了一封太太的辭職信,洗衣做飯帶娃和陪睡,你支付多少薪水?

「我要這樣下去嗎?」鮮少夫妻在婚姻過程中,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懷疑,而且隨著年紀增加,這樣的聲音並沒有降低。能在年輕時的激烈愛憎中驚險過關,卻又不保證中年不卡關。

只能說,歲月是把殺豬刀,生活把人磨的坑坑疤疤。這折騰是雙方的,只是呈現樣貌不一樣。當我們見到對方狼狽,照見的也是自己的不堪。

當年欣賞對方的質樸、低調、溫和,不知不覺走味,質樸成了上不了檯面的粗糙、低調是無法融入人群的孤僻,溫和是懦弱沒主見。是當年自己瞎眼嗎?是對方變了嗎?還是自己變了?

爭論誰是誰非變成惡性迴圈

收到了一封太太的辭職信,洗衣做飯帶娃和陪睡,你支付多少薪水?

婚姻生活是兩個人營造出來的,花太多心力在事上爭論誰是誰非,疏忽維繫親密關係,如此一步步陷入惡性迴圈。典型的例子,一方攬了多數的事情,自認犧牲付出,付出的同時又期待對方感激,當沒有得到相對應的感激時又感到失落。失落堆疊發酵出怨懟,積累久了或變冷淡、或指責。如果往深處看,其實這些行為潛意識是想要獲得對方的注意,悲劇的是這種讓人不舒服的表達方式,結果把對方推得更遠。

「我要這樣下去嗎?」這是個好問題,當我們這樣問的時候,表示對現況已有不滿,對自己負責任一點的說法是:「我不想要這樣繼續下去!」先不要直接跳到要去、要留的兩個極端選項裡,而是尋找突破點讓關係改變,脫離關係困境。

結論:如果這一環節沒有打通,離開了,也只會陷入另一個迴圈。在《媳婦的辭職信》這本書在社群裡受到討論,作者是重視傳統的韓國家族長媳,她用自己的經歷說婚姻裡選擇不當媳婦,拋下婆家束縛,家庭關係反而變佳。作者斬斷社會的價值觀所帶來的箝制與壓力,如果仿效這做法,寫封太太的辭職信,會發生什麼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