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交誼舞:解禁時期的身體搖擺

八十年代的交誼舞:解禁時期的身體搖擺

1979年,改革開放第一年。這年的除夕夜,消失多年的交誼舞第一次出現在大會堂的聯歡會上。

舞會上,一對青年男女優美地畫著華爾茲的圈,女子與男伴的距離保持在20公分開外。他們臉上盪漾的幸福感覺,被攝影師李曉斌適時捕捉進了鏡頭。女的名字叫蓋麗麗,著名演員。

青年演員蓋麗麗的優美舞姿之後不斷的被人們提起,在那個國家級別的大型舞會上,人們嗅到了舞禁初開的味道。

當時參加舞會的人很多,一些領導幹部和一些文藝團體的青年。在此之前,跳交誼舞是不被允許的,文革期間叫封資修,那次大會堂舞會是一個訊號,但這已經足夠了。

讓攝影家李曉斌驚奇的是,人們都跳得挺好,像是練過一樣。但大家還是不太習慣,舞伴裡,同性組合比異性組合顯然要多。那年10月,還是建國30週年,國慶聯歡晚會同樣在大會堂舉行,舞會逐漸成為慣例。青年軍人王朔,回家探親搞到了一張票,也去參加了。他在後來的一篇文章中興奮的描述到,到處洋溢著樂觀氣氛,晚會的節目很豐富……無數穿戴時髦的青年男女在跳華爾茲,大廳裡響徹《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這樣的圓舞曲和中國民樂改編的《喜洋洋》、《步步高》等舞曲。

但這一切讓王朔挺不習慣。他不會跳舞,並且穿著軍裝,說不出有多壓抑。他緊接著在後面寫道,我感到世道變了,我和我身上這身曾經風靡一時令我驕傲的軍裝眼下都成了過時貨。正在跳舞的人們已經穿上了高跟鞋、喇叭褲、尼龍衫,燙了頭髮,手腕上帶著電子錶,大概還有人在說英語。

回到部隊,王朔放棄了入黨申請,也不搶著打掃廁所學雷鋒了。他跟軍隊頭兒說他有路子買到日本產的彩色電視機,於是揣著3000塊錢,去廣東倒走私彩電去了。再後來,彩電沒倒成,王朔復員成了作家。

一場圓舞曲改變的不止是青年王朔,這個國家的所有人都發覺世道開始變了。那一年,北京修了新機場,機場壁畫裡還第一次出現了裸體女人;在廣州,中國第一家音樂茶座正式營業;《大眾電影》第一次在封底刊登了接吻的劇照;《讀書》雜誌創刊,開篇的文章叫,“讀書無禁區”。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眼裡,中國婦女們開始湧向百貨商店,在北京排隊最長的地方是理髮店。

這一切,在當時引起的轟動都不小。

大會堂裡舞禁初開,民間一些時髦的年輕人已經嗅到了肢體解放的味道,迪斯科悄然流行。這個名字還是後來的舶來品,在當時人們都把這種形如篩糠的運動叫做搖擺舞。公園裡開始有大膽的年輕人試著搖擺,在那個夏天的頤和園,李曉斌拍下了一對北京的時尚青年,西服,蛤蟆鏡,腳蹬懶漢鞋。他們的舞蹈引起了遊客的圍觀,板磚錄音機裡放的音樂是“阿里巴巴是個快樂的青年”。攝影師回憶,圍觀的人心情都比較複雜,看得很過癮,又挺犯怯。

那時候交誼舞僅在小範圍裡男女之間私下保持著距離,搖擺舞更是時髦到極致的年輕人才敢為之的體驗。

起先是1980年的清明節,一幫文藝青年開始在圓明園聚會。他們包括四月影會和星星畫展的青年藝術家、詩人北島、芒克以及後來的第五代導演何群。這些人去那邊玩,聊天,跳舞。

後來,吸引的人越來越多,思想比較開放的年輕人都去那裡扎堆,露天舞會已經徒具形式,年輕人們只是要一個固定的思想交流之地。在露天舞會上,圍觀的人群明顯要比下場嘗試的人多。圍觀者包括身穿卡其布制服滿眼豔羨的工人和拿著相機充滿好奇的老外。舞場中間明顯要時髦得多,已經開始有男人穿碎花襯衫和白色體恤,那基本上屬於當時最扎眼的打扮。即便過了20多年,很多人還是能夠一眼就認出來,那個穿白色體恤,低頭跳抽筋舞的是詩人多多。雖然當時他詩名遠揚,但在如今,人們記住的還是他的那身裝扮。

整個舞會的音樂伴奏皆來自於一部單卡錄音機,被年輕人們形象地稱為板磚,牌子是三洋的,價錢在260元到270元,相當於當時一個普通幹部半年的工資。

北京的時髦姑娘喜歡去櫻桃溝跳舞,那裡櫻花爛漫,且不太招搖。她們中間流行清一色的打扮,花陽傘、綠軍褲、針織毛衣,以紅色和黃色為佳。那是1980年的中國,那一年人們第一次知道了什麼是物價上漲,大家手裡沒錢,消費品奇缺。當時的年輕人樂於用詩意裝點生活,一個國家話劇院的電工,在公共廁所裡可以詩意地用毛筆寫公告:誰若把燈摘走,本人不再裝燈,讓廁所重歸黑暗。毛筆字顯然是練過的,總算找到機會表現。總之,那時候,物資還挺貧乏,青年嚮往美好。

1983年,沒有交誼舞可跳的除夕夜,春節晚會悄然亮相。李谷一是晚會正式登臺的第一位歌手,演唱的曲目是《鄉戀》。由於這首歌當時還有“不健康”之嫌,在觀眾點播、領導點頭的情況下才得以播出。那一年,化纖紡織品最為流行,全棉質地的衣物沒有市場。家庭裡,電視機還沒有成為大件,錄音機老大的地位不可動搖。洗衣機已經走進千家萬戶,人們的雙手已經被徹底解放出來了。

1984年,街上流行紅裙子。那一年的夏天,長安街上兩個騎腳踏車身穿紅色連衣裙的女子,被攝影師李曉斌記入了鏡頭。前面一個女子的裙子長度已經縮短到了膝蓋以上,那是當年最時髦的打扮,來自於一部時尚電影的跟風。電影的名字叫《街上流行紅裙子》,講的是上海紡織女工,比賽穿漂亮衣服的風潮。電影為那個年代的現實生活貢獻了若干時尚新詞,比如“斬衣”、“斬裙”,“斬得落花流水”,斬在當時差不多是炫耀、顯擺的意思。

片子一公映,立時成為時尚的標籤,紅裙子插著惡魔的翅膀,風靡全國。每個追趕時髦的年輕女子都要趕著去買一條紅裙子“斬”現風采。伴隨期間的是婦女地位的大幅提高,那一陣子,男人給婦女揹包,給婦女打傘,男人抱孩子,成為風潮。紅裙子解放了肢體和思想,交誼舞的解禁重又提上了議程。

1986年,王蒙復出,當了文化部長,這個酷愛交誼舞的作家,上任之初,就幹了一件大事:讓交誼舞解禁。

贊 賞

已有586人打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