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以理化情”,感悟萬物的規則

《莊子》:“以理化情”,感悟萬物的規則

一、

一個人情緒存在的範圍就是他受苦的根源,而擺脫自己情緒的根本,就是讓自己的智慧通達事物變化的本質規則。

道家有一個思想叫“以理化情”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比如小孩子出門玩的時候,不小心把自己的鑰匙弄丟了,他到家門口找不到鑰匙,剛好大人不在身邊,他就會恐懼擔心的大哭。

但是成年人卻不會這樣,因為成年人面臨這種問題的時候,知道可以透過其他的方式來解決,比如找開鎖公司,就可以很簡單的解決這個問題。

成年人或許會因為這個事情沮喪,產生一些情緒,但是也不會著急痛苦地大哭大叫。

小孩子大哭的根本,是因為他不知道如何來解決,而成年人不會因此大哭,是因為他的智慧足以解決面前的這個難題。

把這個例子延伸到生活中也是如此,當我們因為一件事情而產生負面情緒時,通常不是事情本身真的產生了負面影響,讓我們感到痛苦,而是我們不理解這個事情背後的規則,更不知道它的解決方法,才產生了痛苦。

當你的智慧足以理解一件事物的時候,你就不會因為這件事情產生情緒,這就是擺脫痛苦的最好的方式。

馮友蘭先生說過一句話叫做:聖人由於對萬物自然本性有理解,他的心就再也不受世界變化的影響。用這種方法,他就不依賴外界事物,因而他的幸福也不受外界事物的限制。

對於這個觀點,馮友蘭先生還引用了斯賓諾莎的一句話:心靈理解到萬物的必然性,理解的範圍有多大,它就在多大的範圍內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後果,而不為它們受苦。

當我們把這個道理引申到更高的層面去看的時候,也是如此。

比如關於死亡,這也是有關於哲學的終極問題,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憂慮死亡,畏懼死亡,甚至被這種情緒干擾了自己的生活,而讓自己特別痛苦。

但是當一個人如果能夠理解了死亡之後,就會減少因此產生的恐懼,而這也是道家思想之中非常出彩的一點。

《莊子》:“以理化情”,感悟萬物的規則

二、

《莊子》之中有一句話叫: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

老子去世之後,秦失去弔唁,哭三聲就出來了。

老子的弟子就問他:“你不是先生的朋友嗎,既然是朋友,這樣弔唁可以嗎?”

秦失頗有些責備地對他說:“可以的,我最初以為他是俗人,現在我不這樣認為了,剛才我去弔唁的時候,看到有老人哭他,如同哭自己的孩子;有少年哭他,如同哭自己的母親。眾人來此弔唁老子,必定有老子不期望他們稱讚而稱讚的話,必定有老子不期望他們哭泣而哭泣的人,這就是違反自然,背離常情的,忘記了人的自然稟賦,古時候的人稱之為逃避自然的規範。偶然來到世上,你們的老師應時而生,偶然離開人世,你們的老師順依而死。安於天理和常分,順從自然和變化,哀傷和歡樂都不能進入心懷,古時候的人稱這樣做叫做自然的解脫,好像解除倒懸之苦似的。”

當你理解了一件事情之後,你的智慧熟知其背後的規則時,你本身就不會因為這件事情的表象而痛苦。

我們經常和大家聊到關於因果這個話題,當一個人出現禍患的時候,為什麼只是一味痛苦卻解決不了問題,就是因為他不瞭解其背後的因果。

而當一個人真正瞭解因果之後,即便問題出現了,他有負面情緒存在,但也絕對不會像不瞭解因果一樣,完全無知的用情緒折磨自己。

很多人理解道家思想“以理化情”的道理時,總是膚淺的,認為道家思想是背離人之常情,用壓抑本性的方式,迫使自己表現出理智的一面。

其實這個理解是完全錯誤的,沒有人可以壓抑本性,而壓抑本性也不會得到一個好的結果,真正的平靜,一定是以智慧覆蓋規則之後產生的自然結果。

《世說新語》中有一個很多人都聽過的故事:

謝安任晉朝丞相的時候,北方秦國大舉進攻,讓晉人非常恐慌,但是謝安卻非常鎮靜淡然,派他的侄子謝玄領兵抗敵。

後來經過了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之後,謝玄取得勝利,趕走秦軍。

當勝利的訊息傳到謝安那裡的時候,他正和一位老友在下棋,謝安拆開信看完,然後淡然地把信放在一邊,繼續下棋。

朋友就非常急切地問他:“前線有什麼訊息?”謝安就平靜地說:“小兒輩大破賊。”

很多人看到這裡的時候,都很佩服謝安所表現出來的沉著冷靜,但也有些人認為,謝安所表現出來的冷靜一面,或許是壓抑情緒的結果。

我們不知道當時謝安真實的心境究竟是什麼樣的,但是當我們用“以理化情”的智慧,再來看謝安的舉動時,就很容易理解。

《莊子》:“以理化情”,感悟萬物的規則

或許他在謀劃這件事情的時候,對於事情的結果,就有了一定的把握,所以才有胸有成竹的一面,而不是完全在對結果沒有任何預測的基礎上,用壓抑本性的方式去面對結果,而獲得的所謂平靜。

事情本身都有本質的執行規則,站在規則之上的人不僅能把握事物轉變的機緣,也能以自身的智慧,解決事物變化對自己產生的情緒衝擊。

作者|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