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禪詩揭示人生大境界,第一首即是妙句,王和尚解詩,細讀驚豔

三首禪詩揭示人生大境界,第一首即是妙句,王和尚解詩,細讀驚豔

1。宿山寺唐·賈島

眾岫聳寒色,精廬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雲。

絕頂人來少,高松鶴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聞。

賈島是中唐名詩人。談起他,我們一般有兩個印象。其一:郊寒島瘦,這是蘇軾對孟郊和賈島二人詩風的評價,孟郊的詩多悽苦,甚至略帶寒酸;

賈島的詩則清瘦硬朗,詩意有時則略乾枯。

其二,賈島苦吟詩,他有詩說”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這主要是說他寫詩刻苦用功,而

他的詩句也非常錘鍊,看似不經意,其實內涵很深

。這兩點可以看出賈島的詩風特點。

賈島是一個和尚,他宿山寺,寫出的詩句就更值得品讀。首聯”

眾岫聳寒色,精廬向此分

“,起筆即點出所宿之處。

突出其高和冷,有”高處不勝寒”之意

。精廬即精舍,和尚休息打坐之處。眾山高聳,山色顯得冷峻清幽,於眾山環繞之中,有一座寺廟。這樣的起筆,乾脆利落,交代環境,且有一點象徵意味。

三首禪詩揭示人生大境界,第一首即是妙句,王和尚解詩,細讀驚豔

二聯“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雲

”堪稱名句了。上句“寒色”已經點出此時應該是秋末或者冬天,下句“疏木”即是照應。星斗閃爍,流星劃過,可以從樹木的隙間看到。

這一句寫得很生動形象,很有畫面感

。下句”走月逆行雲“,我喜歡其中的”逆“字。雲朵盤旋,月亮穿行在雲層之中,

這個”逆“字既形象又有象徵意義。可見高僧避世絕俗的心懷。

這一聯都屬於仰視,也是突出其高和安靜。

王和尚之前說過,律詩要是中二聯都寫景的話,一定要有所側重和區別。二聯寫自然之景,三聯就敘述人事,且帶有象徵意味了。

這就是“比”。“絕頂人來少,高松鶴不群”這一聯前句寫人,後句寫物。因為寺廟處在高山之巔,故而來人很少,這就寫出寺中人遠離塵囂,離群索居之事。而此處的鶴巢於高松之上,矯矯不群。

看似寫鶴,其實是在寫人。這一聯就把寺中人的氣質和品格寫出來了。

三首禪詩揭示人生大境界,第一首即是妙句,王和尚解詩,細讀驚豔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聞”

尾聯宕開一筆,寫得直白,卻符合情理。前三聯都在鋪排環境,結尾點出人物,也是水到渠成。寺廟的和尚已經八十歲了,一心向佛,不問世事,這一聯滿滿的是稱讚與羨慕。

既寫出老僧德高壽長,也寫出他內心的純粹,對外事外物不關心,這種境界實在值得敬佩。

這首詩很簡單,諸位要留意二聯寫景的妙句,和三聯寫景中的比興之意。

寫詩寫景一定要寫得形象生動,且要符合詩意表達。

比如這首詩的中二聯,就突出其高峻、純粹和不俗,這種描寫和詩中高僧的形象非常切合,故而顯得渾然一體。

三首禪詩揭示人生大境界,第一首即是妙句,王和尚解詩,細讀驚豔

2。老僧宋·釋景雲

日照西山雪,老僧門始開。

凍瓶黏柱礎,宿火陷爐灰。

童子病歸去,鹿麋寒入來。

齋鍾知漸近,枝鳥下生臺。

這首詩寫得非常有趣。標題是“老僧”,

主要刻畫老僧的孤獨和慈悲心

。起句即很有趣“

日照西山雪,老僧門始開

”,太陽都升起很高了,老僧才起床開門。老僧無所事事,更無閒情掛心,也不必遵守什麼清規戒律,尤其是冬天寒冷,更沒必要早起了。

這一句有瀟灑,有孤獨,也有無奈。

二聯屬於細節刻畫了,具體寫老僧生活的悽惶,

“凍瓶黏柱礎,宿火陷爐灰”

,天寒地凍,無人照料,盛水的瓦罐都結冰了,和柱子鍋臺凍在了一起;燒了一夜的爐火,只有在爐灰中泛起星星之光。

“陷”這個字用得非常精準。

這一聯刻畫得非常細膩,有冬天農村經歷的朋友一定能看出其妙處。並且,

這一聯寫得冷清,孤獨,讀這一聯能感受其中的寒意。

三首禪詩揭示人生大境界,第一首即是妙句,王和尚解詩,細讀驚豔

這首詩的前兩聯,都在刻畫老僧的孤獨和環境的嚴酷,其實也在拋一個懸念:為何他如此孤獨冷清呢?三聯前句給出了答案:

童子病歸去

。原來,照顧他的童子因病而歸去,留他一個人獨守僧房了。這也從側面寫出此地生活條件的嚴苛,

年輕力壯的童子都受不了這種寒冷和孤獨,何況老僧呢。

下句就更有趣了:

鹿麋寒入來

。不但童子怕冷,就連麋鹿在夜裡也冷得受不了,只好鑽到僧房裡取暖。想象這個畫面:

老和尚夜裡和麋鹿蜷縮在僧房中,相互取暖,這種畫面有多麼悽慘吧。

另外一點:和尚也是有道之人,有道之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侶魚蝦而友麋鹿“

,這種景象即讓人心生憐憫,又顯得和諧而美好。

如果”鹿麋寒入來“這一句還看不出老僧德行的話,那麼尾聯“

齋鍾知漸近,枝鳥下生臺

”就確定無疑了。齋鍾,指和尚吃齋飯前要敲鐘。這個老僧雖然孤獨一人,雖然環境淒涼,還保留著敲鐘的習慣。就連樹上的鳥看到老和尚走出僧房,就知道吃飯時間已到,故而紛紛從高臺上飛下來。

三首禪詩揭示人生大境界,第一首即是妙句,王和尚解詩,細讀驚豔

生臺:寺院施捨飯食供禽蟲啄食的臺案。從這一聯能看出兩點:

其一,老僧與眾鳥和諧相處,連鳥兒都知道老僧的生活習慣。其二,雖然老僧生活條件如此艱苦,他依然在餵養鳥兒,這就是他的慈悲之心。

這樣看,老僧的品格與德行就不言而喻了。

這首詩的環境刻畫,細節描寫以及詞句間流露出的德行品格都值得細細品讀。

這個老僧生活的艱難,起居的隨意,愛物的慈悲之心,都值得細細推敲。

因此這首詩,細讀韻味悠長,讀來有趣有味。

三首禪詩揭示人生大境界,第一首即是妙句,王和尚解詩,細讀驚豔

3。宿山寺唐·張蠙

中峰半夜起,忽覺在青冥。

下界自生雨,上方猶有星。

樓高鍾獨遠,殿古像多靈。

好是潺湲水,房房伴誦經。

這一首詩妙句很多,值得細品。作者夜宿山寺,

寺廟在山峰之上,寫其高。

作者在半夜醒來,行走在寺院之內,感覺身在半空一般,”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這句既寫出寺廟所處之高,也寫出他近觀宇宙,貼近青天的瀟灑之情。

諸位可能注意到了,古人寫寺廟,多著眼於其高。為何?

高能體現寺廟的絕俗,體現僧人的境界,也體現作者內心的嚮往或者欣喜

,概而言之即不俗。

”下界自生雨,上方猶有星“

,這一聯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表面看是寫寺廟之高,高到與下界完全是兩個世界,手法略帶誇張。

其內涵則是寫寺廟的超拔絕俗。

從高處下望雲氣蒸騰,人間似乎已經落雨,但是在寺廟卻是另一個世界,繁星點點,一片清澈。這一聯寫景畫面感極強,而其內涵也生動準確。

三首禪詩揭示人生大境界,第一首即是妙句,王和尚解詩,細讀驚豔

三聯繼續刻畫”

樓高鍾獨遠,殿古像多靈

“,閣樓高峻,鐘聲遠揚,”獨”字值得細品。寺廟在高處,空無依傍,也無屏障,夜晚一片靜寂,了無別聲,故而鐘聲顯得悠揚而空靈。這是一座古廟,廟中的神像,似乎通靈一般,冷眼看著塵世與作者。

要注意,從起句的“起”開始,作者就在夜晚遊寺,下看有雨,上看有星;經過高樓聽到鐘聲,走到大殿瞻塑像,這是作者的行蹤。

尾聯

“好是潺湲水,房房伴誦經”

也是妙句。作者半夜而起,以為別人都在睡覺,其實不然,僧人們勤奮且虔誠,各自都在房間中坐禪唸經,那細微且連綿的誦經之聲,好像潺潺溪水連綿不絕。

這個比喻很形象生動,也暗示佛法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更暗含作者身處寺廟被佛法環繞,猶如身在溪中身心俱淨。

這一聯與前三聯的安靜形成對比,卻戛然而止顯得特別有力。剎那間,整個寺廟和夜晚都不再安靜,而是在虔誠的誦經聲和佛法的籠罩下顯得生機勃勃。

三首禪詩揭示人生大境界,第一首即是妙句,王和尚解詩,細讀驚豔

值得指出的是,這首詩看似寫景,

其實句句有關佛法和境界,

大多寫有關寺廟的詩都喜歡用這種寫法。

把佛法領悟和寫景結合起來,顯得含蓄生動,且形象可感。

這一點,需要喜歡寫佛道相關詩的朋友留意。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