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之變後,南都小朝廷對清軍、順軍都已經非常畏懼,不敢北伐

明朝官員長期對清朝的實力與野心認識不足,把皇太極令大樹自僕的長遠戰略當成了目光短淺,以為清朝不過追求子女財帛。

又一直存在畏敵如虎的情緒,尤其是松錦大戰之後,幾乎是談東虜而色變。大部分明朝高官把農民軍視為自己的死敵,而把清軍視為回紇、沙陀。早在楊嗣昌活著的時候,就已經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方略,並深得崇禎的認可。

松錦大戰後,崇禎更是派出了馬紹愉和清朝議和。甲申之變後,南都小朝廷對清軍、順軍都已經非常畏懼,不敢北伐,因而把全部希望寄託在了清軍和順軍同歸於盡上。

甲申之變後,南都小朝廷對清軍、順軍都已經非常畏懼,不敢北伐

因為失去了北京朝廷,所以輿論壓力也小了,可以放心大膽地議和。就如同當年崇禎議和出時賣在塔山浴血奮戰的將士們一樣,南都朝廷寧肯出賣北方抗清軍民,也要維護自己的偏安。

南京朝廷“借虜平寇”之策,基本上就是崇禎時期政策的延續。劉澤清當年在開封之戰的時候就是李自成的手下敗將,後來在壬午之變中被清軍圍困在東昌,對這兩個對手的實力都有很清醒的認識。

甲申之變後,南都小朝廷對清軍、順軍都已經非常畏懼,不敢北伐

甲申之變時,劉澤清拒絕進京勤王,逃到了南方,山東一帶的明軍殘部在南逃之後,大部分都加入了劉澤清麾下。經歷了登州之亂和清軍的殺掠,山東明軍早就已經千瘡百孔,基本上不具備什麼戰鬥力。

所以劉澤清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打不過清軍,也打不過闖軍,甚至連高傑都打不過。當時山東的情形十分複雜,濟寧回兵等勢力打著明朝的旗號,而宮文彩、馬應試等人則打著大順的旗號。

甲申之變後,南都小朝廷對清軍、順軍都已經非常畏懼,不敢北伐

還有很多地方武裝僅僅是反抗清朝,對於投明投順並無定見,還有趙應元這樣一支順軍的野戰部隊。劉澤清如果想反擊山東,他新收編的雜牌部隊不頂用,只能派自己為數不多的嫡系前去,但是在山東的大混戰中,這支原本就不是很強的部隊很容易被擊敗。

所以劉澤清只是在山東南部燒殺搶掠,增強自身實力,根本不思恢復。後來清軍出動八旗兵去打趙應元,接著連豪格和阿巴泰都來了,劉澤清也就徹底當起了縮頭烏龜。

甲申之變後,南都小朝廷對清軍、順軍都已經非常畏懼,不敢北伐

到了1645年,劉澤清面臨的對手是自山東南下的清軍準塔部。但是他的左翼,由於高傑部的崩潰,已經徹底暴露在了多鐸面前。劉澤清部本就是臨時聚合的烏合之眾,根本不具備和清軍作戰的實力。

故而劉澤清的第一反應就是逃跑以保全自己的嫡系,於是率部出海。被他留下當炮灰的柏永馥等人自然不肯送死,直接投降了清軍,而劉澤清部出海之後,困在海濱鹽鹼之地,沒有糧草,最後也只能投降。

特別宣告: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絡。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