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說實話,《女心理師》是飄播前極度期待,但看完後又難以下筆的一部劇。

期待是好久沒看到楊紫的劇,且合作物件又是一直有穩定輸出的井柏然。

而難以下筆,則是因為初看觀感不佳。

說它不好看吧。

但從鏡頭風格、情節設計、運鏡排程的確能看到導演花了心思。

說它好看,有些內容又實在讓人覺得過於突兀。

隨著最近劇情漸入佳境,飄理順了主創的拍攝邏輯。

才終於敢說,《女心理師》對心理師職業和影視劇的結合展現,是值得被觀眾看到的。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女心理師》的不討喜,在於開場的節奏。

鏡頭俯拍,從一層雲霧中穿過,然後就是一連串長鏡頭,有排程,有串聯,有技巧。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就是沒有資訊量。

直到看完,唯一的記憶點,就是男主錢開逸飛撲救人。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且救完人後,男主毫髮無傷,圍觀群眾竟然也對其視之不理。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播到這,讓人一頭霧水之餘,又懷疑這部劇是否過於懸浮。

接下來男女主的亮相更是離譜。

一個是一臉自信地笑對電話另一頭的自殺者。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一個則直接抓著繩子從高樓蹬下。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不知道的還以為是都市奇俠。

抱著職場劇期待的觀眾已經點選了左上角的“x”,退出了影片網站。

但作為一名職業吃瓜人,飄還是堅持了下來。

等到第一個單元案件完結,才咂麼出味道來。

女學生尤娜幾次三番嘗試自殺,被問其原因。

她聲稱自己一直被汙衊欺負同學小哲、偷小哲東西。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她覺得十分委屈,所以想透過自殺證明自己。

從目前的資訊量看,基本可以認定為同學之間的校園霸凌案件。

但在諮詢過程中,賀頓憑藉心理師的敏銳觀察力,發現尤娜在父親提起小哲時,情緒明顯激動起來。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因此,她覺得這件事跟尤娜父母有關,於是就聯絡了她們。

原來,尤娜父母早就已經離婚了,只是繼續住在一起,還約定好沒有告訴尤娜。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結合尤娜最近的表現,他們發現原來尤娜知道了兩人離婚的事情。

而針對小哲,只是因為尤娜發現爸爸跟小哲媽媽關係特別好,還送了小哲一套新西服。

尤娜覺得是爸爸出軌了小哲媽媽。

矛盾焦點找到了,尤娜的心結也就找到了解開的辦法。

那為什麼說,看完第一個案件飄才咂麼出味道呢?

其實透過這個案件,我們就能看出本劇的兩個側重點。

一個是劇情向。

另一個,是潛移默化地點出專業性。

就像一團迷霧,尤娜和小哲的矛盾,如果從普通人的視角,都會以為是校園暴力。

但賀頓能覺察出尤娜父親的問題,其實就說明了心理師高於常人的觀察力。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而在接下來的心理治療當中,比如尤娜剛打電話到自殺干預中心,賀頓的語言導向,看似平常,其實背後都有極其專業的心理學知識。

在聊天過程中,賀頓讓尤娜給自己的自殺傾向打分。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這背後的邏輯,其實是來自“認知心理學”。

人體右腦的前額皮質,負責引發慾望和衝動,而左腦的前額皮質正好相反,是控制情緒和慾望的。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賀頓讓尤娜給自己打分,就是在用邏輯思維,增加尤娜左腦前額皮質的活躍性。

從而喚起她自身的自控力,和理性思維。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相比於其他都市懸浮劇裡的職業刻畫,這種對心理學元素舉重若輕的展現更凸顯職業重要性。

順便,透過這一案件,還讓賀頓結識了男主錢開逸。

職業性和劇情推進兩不誤,並且這個案例其實也從設定上展現了這部劇的底色——

比如當尤娜問心理師爸媽會不會和好時,她並沒有假意敷衍。

而是十分誠懇地回答說“不會”,然後進行安慰。

其實從這細節就能看出,這部劇並沒有像很多狗血劇一樣。

刻意製造“出圈”熱題,吸引觀眾討論,也沒有虛假建構一個完美結局。

而是真實表現生活中的心理疾病是由什麼引起,心理師的作用是什麼,該怎麼治癒。

僅這一點,贏了大部分的國產都市劇。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很多人吐槽《女心理師》作為一部都市職場劇,鏡頭風格更像是懸疑劇。

這也讓一開始抱著嗑楊紫和井柏然cp的觀眾落差極大。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女心理師》的導演柯汶利,其實就是《誤殺》的導演。

懸疑感,完全是他的擅長。

只是

因為

當電影裡出現這種懸疑運鏡風格,觀眾始終沉浸其中,能夠接受並共情。

但電視劇用這種手法,則需要一定的接受過程。

可這並不能說明導演沒有用心拍攝這部劇。

前幾天,一條#女心理師細思極恐的伏筆#的影片進入熱搜。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其實就已經證明了《女心理師》的內容是極其紮實的。

這邊,飄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再度回看時,發現的一些伏筆。

文章開篇,飄說自己第一次看開頭那段長鏡頭時,覺得是純屬炫技,毫無資訊量。

但當再度重看時才發現,導演的心思,都藏在那些人背後的迷霧中。

就比如和同學爭吵的高中生。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其實就是對應著和小哲爭吵的尤娜。

而坐在露天咖啡館的老人,鏡頭劃過他,我們能聽到他在說:

“不行,他不能出國,我不需要聽他的意見,他得聽我的意見。”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其實就對應著劇中第二個案例,因為兒子出國導致驚恐病的父親。

再比如老人後面暴飲暴食的女孩,對應著後文暴食症女孩。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爭吵的籌備婚禮的男女,對應著後文婚禮當天吵鬧的新婚夫妻。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巧合的是,他們每個人背後都有一團迷霧。

因此,我們也就明白了,每一個身後有迷霧的出場人物,都是劇中單元案例的主角。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而這個長鏡頭,其實也就是整個電視劇的大綱。

觀眾初看以為的迷惑操作,在後文都有了解釋。

但要說最令人意想不到的伏筆,其實是男主的出場。

飄一開始說男主錢開逸飛撲救人,不僅毫髮無傷,而且無人搭理,太過懸浮。

但看到網友的分析,才知道。

當女孩被120救走後,他平攤在地面。

這個姿勢,並不像剛救完人,反而像大字型癱在床上才睡醒。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更關鍵的是,雖然圍觀群眾喊的是120。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但此時背景聲居然是119救火的聲音。

直到第14集的結尾,我們才知道,原來男主的父親是消防員。

他一直對消防員這一身份十分眷念,還自學了種種消防技能。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男主在救助女主時使用的心肺復甦手法

所以開篇這段救人戲份,只是男主消防員情結的一個夢而已。

而同樣,男女主在救助自殺高中生的開掛亮相,在後文也有著合理解釋。

男主當然是因為他的消防員技能。

而女主,則是因為她自身也有一些心理問題,需要被治療。

在和導師的聊天中,她說自己“沒有溫度”,無法同情來訪者,導師也說她只是在用“力”、邏輯和專業知識治療患者,而不是用“心”。

所以,這些我們初看不知所謂的情節,其實在後面都有解釋。

只是因為伏筆太多,呼應太遠,才讓人觀感不佳。

除了伏筆,《女心理師》的懸疑風格還體現在鏡頭。

在女主的治療過程中,有很多蒙太奇和超現實的鏡頭展現。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就比如當賀頓在透過讓老人選擇自己最重要的小人,放在格盤上的方式,來進行治療時。

畫面一轉,賀頓和老人,以及老人的妻子孩子都出現在了格盤上。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這一設計,其實是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到老人和妻子孩子的對立關係。

再比如在和恐婚的莎莎聊天時,讓莎莎直接進入自己畫的房間之中。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也是讓我們更能設身處地感受到莎莎的內心所想。

這些鏡頭設計或許一開始觀眾還不能接受。

但慢慢的我們會發現,其實每次這種鏡頭的出現,都是女主在用心理學來感知這個世界。

因此,我們也就明白了,這些鏡頭其實更像是一個界限。

只要他們出現,就意味著女主開始專業操作。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觀眾也就更能沉浸其中,感受到導演的表達。

但話說回來,風格再花哨,

一部影視劇是否優秀,更重要的還是劇情。

超現實鏡頭的使用,是為了讓觀眾更清晰理解心理治療的過程。

可若是沒有紮實的心理學治療知識,再精彩的運鏡也是虛妄。

幸好,在這一點上,《女心理師》做得也是十分充分。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劇組去北師大心理學部體驗心理諮詢的合照

在拍攝期間,主創們做了很多功課,認真研習心理師的工作生活。

我們才能在劇中看到許多心理學乾貨。

就比如開頭賀頓勸阻尤娜不要自殺的聊天內容,就完全符合自殺干預的幾個步驟。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再拿女主決定自己開一個心理諮詢室,對裝修的要求來說。

就向我們科普了一輪心理諮詢室的設計要素。

原來,心理諮詢室的大小,以及牆上的鐘表、壁畫,沙發擺放的位置、方向、柔軟度都是有講究的。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此外,還包括窗簾、燈光、溫度、氣味,這些在心理學中被統稱“空間療愈”。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這些,都是劇組的用心。

雖然這部劇一開始不被大家所喜歡,但只要看到後面,絕對稱得上一部用心之作。

當下具有現實意義的劇情太少,與職業結合起來的就更少了。

而《女心理師》邁出了這一步,就應該得到鼓勵。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在查資料時,飄發現雖然這部劇拍的是心理師這個職業。

但劇組一直否認自己是職場劇,而是一部都市暖心療愈劇。

其實從這一點,我們也能看出主創的意圖所在。

他們是有社會擔當的。

他們希望透過對劇中案例的展現,對生活中一些社會問題,一類心理疾病患者進行展現與引導。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因此,就拿目前出現的幾個案例來說,其實都展現了當下社會的一些側面。

高中生自殺案。

展現的社會問題就有家庭矛盾、校園霸凌、高考後離婚潮……

老人驚恐病案。

展現的社會問題就有父子矛盾、空巢老人、創傷後遺症……

女孩暴食症案。

展現的社會問題就有原生家庭、童年陰影、控制慾……

此外,還有男女主身邊發生的私生飯、媽寶男、恐婚症等案例,都做到對現實社會有著精確的展現。

更難得的是,《女心理師》不僅給出現象,還在嘗試透過心理學的角度解釋,並治療。

高中生自殺案。

賀頓讓尤娜爸媽選擇分別指代各人的火柴,來彙總吵架原因。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尤娜父母才發現,他們的每次爭吵,都與尤娜有關。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因此才讓尤娜覺得是自己的原因,導致了爸爸媽媽的離婚。

並且認為只有當自己出現問題時,早已離心離德的爸媽才能齊心協力地在一起。

所以才會性情突變,做出各種讓常人無法理解的事情。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再比如老人驚恐病案。

賀頓讓老人在格盤擺上自己的家庭小人。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在擺放的過程中,賀頓發現,雖然是妻子和孩子,但老人都將他們擺放得離自己極其遠,而且還都是背對著自己。

這其實表明在老人的潛意識裡,他在迴避與他們交流,難以靠近他們。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所以才導致老人和兒子彼此關心,卻又彼此針對的家庭矛盾。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同樣,女孩暴食症案。

賀頓讓女孩用不同圖畫的卡片來回答她的問題,女孩選擇的每一張,其實都展現了女孩的潛意識。

她的迴歸,先罵後贊

女孩一邊懼怕媽媽的控制,一邊又希望得到媽媽的認可。

這才是她痛苦的緣由。

身處廬山之中,我們往往只知自己痛苦,但不知自己為何痛苦。

心理師的作用就是作為一個旁觀者,從患者混亂痛苦的生活中,找到緣由規律,並給以指引和治療。

火柴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尤娜父母看到尤娜在彼此關係中的處境。

小人只是喻指,為了讓老人更具象地感知到自己與家人的隔閡。

卡片借來回答,回答的是女孩內心難以訴說的呼喊。

相比於其他真正懸浮的職場劇,《女心理師》有三樣值得我們看到的地方。

一是認真瞭解了職業內容,充分地展現了心理師的工作常態,得到了業內人士的肯定。

二是將心理學知識,和影視劇的戲劇衝突做到了合理的結合。

讓觀眾在看劇的同時,還能瞭解到心理學知識。

三則是主創的社會擔當。

劇組用心挑選劇中所出現的案例,不僅是展現,更給了這些心理問題一個出口。

從這一點來看,《女心理師》絕對是一部具有現實意義的作品。

因此,它除了能讓觀眾看到國劇的新嘗試。

更在於,讓更多耽困在心理疾病裡的人們被理解,被關懷。

更進一步,則是被治癒。

所以,飄期待更多人能看到《女心理師》,同時也期待更多心理疾病患者被治癒。

能拍出來,就值得一個鼓勵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