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燁的迷霧 最好的鞏俐

婁燁的迷霧 最好的鞏俐

婁燁的迷霧 最好的鞏俐

婁燁的迷霧 最好的鞏俐

婁燁的迷霧 最好的鞏俐

有多少人認為《蘭心大劇院》是“鞏俐從影以來最好的表演”,就有多少人對此說法嗤之以鼻。這並非基於鞏俐本身表演的好壞,而關乎你對《蘭心大劇院》這部作品接受與否。

今天,這部最初計劃於2019年12月底上映的婁燁作品在撤檔近兩年後全面公映,而豆瓣7。2分的評價或許並不足以給大多數普通觀眾以“看還是不看”的明確指引。黑白畫面、戲中戲、反型別敘事……因為鞏俐的存在,《蘭心大劇院》或將成為婁燁近年作品中最受大眾關注的一部,同時,也是最受爭議的一部。

1 複雜神秘 “百年不遇”

《蘭心大劇院》未公映已有豆瓣評分,主要原因是它早在2019年9月初便已入圍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並在威尼斯舉辦了全球首映禮。當時,編劇兼製片人馬英力首次宣佈影片將於2019年12月7日在中國內地上映。然而影片在上映當日突然宣佈撤檔,時隔接近兩年,方才與觀眾正式見面。

《蘭心大劇院》根據虹影小說《上海之死》及橫光利一小說《上海》改編,主要講述的是1941年,著名演員於堇返回“孤島時期”的上海後所發生的事。表面看來,她是回滬排演舊情人——導演譚吶的新戲《禮拜六小說》,但實際上她另有使命。暗流湧動中,盟軍遠東情報人員、南京汪偽特工、重慶軍統等各方紛紛設局,刺探她迴歸的真正目的。在短短六天時間裡,九個人物在敵明我暗的重重諜影下展開生死對抗……

為什麼選鞏俐?事實上,婁燁在選角之初就決定減少演員在貼近人物時的難度。他認為,一定要“找一個真正的大明星”,而不是去“演一個大明星”。最終,他找到了被片中扮演莫之因的王傳君形容為“氣場兩米八”的鞏俐。

演一個大明星,對一個大明星來說何難之有?鞏俐認為,還是很難。她說:“我演過30多部電影,還沒演過這樣的角色。”角色本身的設定要會五國語言,而為了拍攝,她起碼要能說流利的日語和法語臺詞,此外她要學開槍以應付激烈的槍戰戲,甚至還要學習催眠術——在影片的片尾字幕中,甚至明確出現了“催眠師”的指導崗位。

更難的還是角色的複雜度:肩負神秘使命的女間諜,名噪一時的大明星,同時還是一名前妻、情人、養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鞏俐甚至用“百年不遇”來形容於堇,稱這個角色的“複雜度”和“神秘感”都令她深深著迷。

2 自由表演戲中有戲

對於沒跟婁燁合作過的人來說,婁燁“一切以表演為主”的拍攝模式也需要時間來適應。跟他合作過四次的張頌文便透露,在婁燁的片場,你甚至很難看到除了攝影師以外的其他部門的工作人員。在婁燁的要求裡,演員不需要“死背”劇本,只需要進入劇本設定的空間,然後自由地表達。在這個過程中,演員無需操心自己的表現,攝影機自會捕捉他們的每一個微妙的細節呈現。

這樣的排演方式,在《蘭心大劇院》的“戲中戲”裡體現得頗為明顯。趙又廷扮演的話劇導演譚吶彷彿成了婁燁的“分身”,特寫鏡頭下,他敏銳的雙眼迅速掃完片場的所有細節。一聲“開始”之後,片場裡所有人便自然地流動起來:有人跳舞,有人聊天,有人喝酒,而在一個小角落裡,於堇扮演的秋蘭正在靜靜地抽菸。既是導演也是演員的譚吶在這部話劇中飾演她的追求者,他上前詢問:“秋蘭小姐?”秋蘭懶懶抬眼,冷漠迴應:“對不起,你認錯人了。”

這段戲中戲,譚吶排了很多次,於是,於堇和他的對手戲也進行了很多次——每一次,兩人的表演都不一樣。而在婁燁這個“幕後大導演”指揮的鏡頭裡,趙又廷和鞏俐的狀態也次次不盡相同。據鞏俐透露,這段戲,婁燁給足了他們時間,而他們倆聊了又聊,最終把彼此都給聊困了。在這個過程裡,兩名演員還需要不停地自我警惕:我們是於堇和譚吶,不能聊著聊著,就變成鞏俐和趙又廷了。

婁燁對於表演的開放度到了哪個程度?他要求每個演員甚至工作人員都去想一個《蘭心大劇院》的結局。趙又廷便透露,他認真地想了三四個結局,雖然跟現在的結局不同,但他真心覺得自己的想法對結局有貢獻。有意思的是,鞏俐的感受跟他相似。兩人都深刻地感受到對人物命運的參與感,這或許正是婁燁最開始佈置這項“作業”時所希望達到的目的。

3 手持攝影時空模糊

《蘭心大劇院》的反型別,從整部影片的色彩上就能體會到。全片黑白色,只有聲效沒有配樂,作品的嚴肅性和文藝感撲面而來。對此,觀眾若沒有做好心理準備,甚至打算來看一部上海灘版爽片《007》,勢必大失所望。

手持攝像方式同樣對部分觀眾有“勸退”效果。這一點在婁燁2018年的作品《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上映時便引起過話題——該片搖晃的鏡頭語言把一些觀眾給晃暈甚至晃吐了。也是從那部作品開始,“看婁燁片最好坐後排”成了影迷之間善意的友情提醒。

而相比《風中有朵雨做的雲》,《蘭心大劇院》在時間和空間結構上對普通觀眾的挑戰顯然更高。譬如影片一開始,直接進入的便是譚吶排演的“戲中戲”。這段戲的排練年份是1937年,但隨著“戲中戲”排演的結束,時間便直接跨越到了1941年珍珠港事件發生的前一週。這中間的四年,於堇的離開和歸來,劇情都沒有給予清晰的解釋,只是透過各種人物之口進行了碎片式交代。

比時間上的模糊更耐人尋味的,則是《蘭心大劇院》在空間乃至人物關係上的去邊界化。《星期六小說》是一部即將在蘭心大劇院公演的話劇,這意味著整個舞臺頂多只有三面佈景,還有一面必須留給觀眾視野。但隨著影片鏡頭跟隨人物流轉,你漸漸會忘記這本應該是一個舞臺,若你留心注意,就會發現整個舞臺原本應該空白的“第四面”也不知在何時早已被佈景填滿。

此外,於堇和譚吶是一對舊情人,於堇回到上海完成任務,同時想把譚吶帶走。而在《禮拜六小說》裡,於堇和譚吶扮演的角色關係跟兩人的現實關係也是相互對應的。這便進一步打破了影片在敘事上的界限。

這些婁燁在時間、空間、人物關係上所玩的“花招”,到底是為觀眾增高了觀影門檻,還是添加了觀影樂趣,或許還得等影片大規模公映後才有答案。

4 看到鞏俐 忘記鞏俐

編劇馬英力曾經表示,將《蘭心大劇院》拍成“黑白片”,是想打破人們對舊上海“燈紅酒綠”的刻板印象。這種去符號化的傾向還體現在整部影片裡每個人物的塑造上——就像婁燁過去的大多數作品一樣,他更著重於人物在某時某刻的狀態和情緒,而不是他們的身份。

這也是部分影迷認為鞏俐在《蘭心大劇院》中奉獻出其“從影以來最佳演出”的原因。因為在婁燁的幫助下,鞏俐更多用自己的表演,而不是靠劇情的“告知”,展現了在大時代洪流中一個渺小但關鍵的女性的命運。她的人生被處處裹挾,但最終抓住了唯一也是最後一個機會向“棋子”的命運說不。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一個人物對自己的人生觀或世界觀進行過任何口頭說明。觀眾只能跟隨人物的選擇,旁觀他們的猶豫或果決,感受那段歷史裡的多方視角和狀態。這也是鞏俐自己的感受,她曾表示,自己曾“一時恍惚”,不知道這“到底是一部故事片還是紀錄片”。

趙又廷也曾表示,他拍攝《蘭心大劇院》時一度很迷惘,但最終他發現,拍婁燁的電影,真正“對的方向”就是忘記“對的方向”。從成片來看,這一點鞏俐顯然掌握得更為爐火純青。不需要談論整部戲裡她有幾場令人難忘的哭戲或槍戰戲,因為作為一個有歷史、有故事、有背景的明星兼間諜,1937年和1941年的於堇已經被婁燁的鏡頭完整地定格在《蘭心大劇院》裡。同樣被定格的,還有今年56歲但仍有更多表演可能性的鞏俐本人。

有觀眾表示,幾乎從第一場戲開始,便已經忘記了眼前的人是鞏俐。當初影片在威尼斯電影節首映時,英國電影雜誌《Total Film》曾如此評價《蘭心大劇院》和鞏俐:“中國第六代導演婁燁的全新作品,集動作、浪漫、間諜、背叛於一身。這是鞏俐多年來最出色的一個角色。”

鞏俐自己則希望觀眾能給這部略有門檻的電影一個機會。她在接受採訪時說:“我們拍這個電影,就希望觀眾能靜靜地看一部純粹的電影,找到電影本身的樣子,而不是逛商場時順便看個電影。”

據《羊城晚報》

【觀眾評價】

Shawn:喜歡上海雨天氤氳的氛圍,但是節奏太緩慢了……不太喜歡。

嘉涼:其實不喜歡婁燁轉戰商業型別片,因為這壓根與他的電影語言的氣質不相符。這次,氤氳潮溼的氛圍有了,朦朧曖昧的情愫有了,逐夢一樣的搖晃鏡頭有了,是我們熟悉的婁燁元素,但這只是一層皮。被包裹的諜戰成分有些牽強且漏洞百出,戲中戲也沒有帶來亦真亦假、虛實不辨的空間時間錯亂感。

frozenmoon:這是電影,而不只是用影像的形式講故事。它有屬於光與影的野心,重視敘述語言和敘述本身,比《風中有朵雨做的雲》要強很多。

素人:從第一個鏡頭、第一個聲響起感官就被調動起來。細緻豐富的聲效和畫面細節帶來完完全全的沉浸感。鞏俐的演出讓人難以自拔,很難不被這個謎一樣的女人“蠱惑”。在婁燁的鏡頭裡看著她的眼睛,好像什麼都能看到,又像什麼都讀不懂,若隱若現,撲朔迷離。

笑意:色彩與背景音樂這些對於情緒調動至關重要的因素都被控制到極簡。正因為如此,黑與白之間的灰、清晰且有層次的環境聲,連槍聲和大衣的質感都是別緻的。最讓我回味的是影片中的人情味,沒有大喜大悲的渲染,人物內心的波瀾卻能夠清晰感知。鞏俐作為女人的愛與柔軟,與她面對敵人咬牙槍戰的堅決,都讓角色無比真實豐滿。(評論摘自豆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