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列艦被淘汰,難道不可以改成資訊化的戰列艦?

1980年代初美蘇爭霸進入到最後一個高峰期,當時美國的里根政府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和海軍600艘戰艦計劃,要在外太空(SDI計劃)和海洋兩個方面向蘇聯施壓,因為太空計劃和海軍都是花錢太多的地方,美國想憑藉強大的經濟實力壓垮蘇聯!

戰列艦被淘汰,難道不可以改成資訊化的戰列艦?

海軍600艘計劃當中就有一項是改裝當時還在服役的4艘“衣阿華級”戰列艦,圖片裡是第一種改造方案,就是將艦艉的三聯裝406毫米主炮拆除,安裝近百個垂直導彈發射器,使4艘戰列艦的對陸攻擊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當然電子裝置水平也要跟上時代步伐。

戰列艦被淘汰,難道不可以改成資訊化的戰列艦?

第二個方案是進一步提高催著發射器數量,艦空和反艦、對陸攻擊的導彈數量提高到200枚左右,再加上給406毫米主炮配備發射距離達100公里的次口徑炮彈,這樣就構成了30~1500公里的對陸上目標打擊能力,圖片裡的第三個方案就是進一步拆除後甲板裝備,鋪設較大面積的垂直起降甲板,可同時起降5架“海鷂”戰鬥機或者直升機,戰列艦有了垂直起降戰鬥機後對海對陸攻擊能力進一步提高。

但這些方案均沒有實施,原因就是費用太高了,至少要2~5億美元才能完成,在1980年代初2~5億美元可是一個巨大數字,而且改造完了之後後勤保障和維護要比原來增加很多,與其這樣不如建一艘巡洋艦,1970年底末建造的DDG47“提康德羅加號”巡洋艦也才5。1億美元,實在是不划算。

戰列艦被淘汰,難道不可以改成資訊化的戰列艦?

後來對4艘戰列艦進行最低限度的升級,也就是增加了“戰斧”對陸攻擊巡航導彈、“魚叉”反艦導彈和“密集陣”近防炮,當然雷達、電子對抗裝備也進行了升級,改造完成後“密蘇里號”和“威斯康辛號”參加了海灣戰爭,第一階段的“沙漠風暴”行動當中兩艘戰列艦首先發射“戰斧”導彈打擊伊拉克。

戰列艦被淘汰,難道不可以改成資訊化的戰列艦?

海灣戰爭結束之後,蘇聯也解體了,美軍的600艘計劃也沒有完成,4艘戰列艦再也沒有參加其他戰爭直至退役,戰列艦這個艦種也徹底的退出了歷史舞臺。

戰列艦被淘汰,難道不可以改成資訊化的戰列艦?

等待拆除了“拉扎耶夫號”(伏龍芝號)核動力重型巡洋艦。

從海軍發展的趨勢來說,戰列艦和重型巡洋艦已經不宜在發展了,因為它們不但造價太貴了,即便上單艦作戰能力強悍,但並且沒有數量優勢也控制不了多大的海域面積,比如說:花上46億美元建造一艘“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雖然理論上的戰鬥力比“伯克ⅡA級”強大,但“伯克ⅡA”的造價17。4億美元,一艘“朱姆沃爾特”等於三艘“伯克ⅡA”,一艘艦的戰鬥力和海域控制面積怎麼可能比得上三艘艦?

所以說,大艦未必就是好,戰列艦也是這樣的就算是將它提高到21世紀的標準,它也打不過航空母艦戰鬥群,平面作戰的裝備不可能打過立體化作戰的裝備。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