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集書法之大成,500年來,只此一人而已!

趙孟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書法史上承前啟後的書法家、成為前後五百年唯一的一位書法集大成者,實際上和趙孟在歷史上特殊的位置有關,可以說是時勢造英雄,其中既有偶然的因素,但是更多的是必然。

趙孟頫:集書法之大成,500年來,只此一人而已!

一、必然因素——二王體系中承前啟後的書法大家(1)元代的“董其昌”在上一篇文章裡,我介紹了被譽為明代“趙孟”的董其昌,實際上趙孟也可以被看作是元代的“董其昌”,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趙孟和董其昌一樣,是二王體系的代表性的傳承人物,只不過一個生活在元代,一個生活在明代。清代有沒有繼承了二王書法遺韻、稱得上書法大家的人物呢?

趙孟頫:集書法之大成,500年來,只此一人而已!

實際上我認為清代雖然有些書法家涉及到了二王書法的某一方面,但是並未真正領悟到二王書法的真諦。比如劉墉的書法。那麼近代、現當代,可以稱得上繼承了二王書法遺韻的書法家有沒有呢?實際上也很少,幾乎是沒有的,就算是有,也只能學習到王羲之某一個方面。對於當代人而言,如果只是純粹的學習王羲之的書法,想要傳承二王書法的遺韻,實際上是比較難的,能學到王羲之的一小部分其實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趙孟頫:集書法之大成,500年來,只此一人而已!

這當然不是說二王書法是很難學的,而是說如果我們學習書法,只是盯著一處的話,是取得不了多麼大的成就的,一定要有戰略高度。(2)趙孟和董其昌的“戰略”顯然,趙孟和董其昌都很懂得戰略,懂得如何去取王羲之書法的神韻而又能不落窠臼。可以說,趙孟和董其昌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子。因為這篇文章重點討論趙孟,所以我們重點說說趙孟。

趙孟頫:集書法之大成,500年來,只此一人而已!

趙孟的方法是復古的路子,完全是追隨王羲之的腳步,筆筆取法王羲之,沒有一筆是出自他自己的手筆。但是,真的是這樣的麼?真的沒有一筆是他自己寫的麼?我認為不是的,恰恰相反,趙孟高明的地方就在於他已經成為了另外一種意義上的王羲之,他寫了王羲之還在世的時候就已經寫了的書法,但是趙孟也能寫王羲之已經去世之後的書法,他從一個藝術家靈魂的高度對王羲之做到了完全的融合,每一筆都是合拍的,合“法”的。

趙孟頫:集書法之大成,500年來,只此一人而已!

這樣所取得的效果,就會讓人們很自然的聯想:這個人雖然寫的不是王羲之的書法的,但是假使王羲之在世,恐怕也就只能寫成這樣子了吧!順便說說董其昌,董其昌應該是走的另外一條路,一條巧妙的路,他注重的不是死學王羲之的書法,而是去學王羲之學習的方法,這樣其實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趙孟頫:集書法之大成,500年來,只此一人而已!

二、偶然的因素——時代大環境(1)書法的傳承危機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政治上採取三六九等的等級制,而且滿腹經綸的文人士子失去了用途和進階的途徑,因此可以說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受到了很大的挑戰。這樣的危機實際上在中國書法史上一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唐末到五代十國,這一時期混亂的朝政、天下割據,文化幾乎消亡殆盡,尤其是書法、僅有楊凝式一人算是可以取法並且欣賞的。

趙孟頫:集書法之大成,500年來,只此一人而已!

這樣的後果就是宋代幾乎花費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恢復了往日書法的盛況,出現了蘇黃米蔡等書法四大家。到了元代初年,宋朝末年,金人、蒙古人等混戰的局面下,文化傳承很難說是順利的。這是第二次。幸好宋朝宗室後裔中趙孟書法堪稱一絕,善書畫,音樂詩詞等藝術無不精通。從某種意義上,他和宋朝的蘇軾是同一個類行的,屬於全才型書法家。

趙孟頫:集書法之大成,500年來,只此一人而已!

第三次是清朝末年,清廷備受外敵欺侮的情況下,書法要麼被當作宣傳政治改良主義的附庸工具(百日維新),要麼受到非議,幾乎面臨廢除漢字的局面。但所幸,書法仍然挺過來了。而趙孟就是這樣一位承前啟後的書法家,所以說,解決了書法傳承危機的趙孟,相對於在他之前的書法家而言,自然是屬於書法的集大成者,對於他後來的書法家而言,他就是開創者。

趙孟頫:集書法之大成,500年來,只此一人而已!

(2)文人士子的風向標趙孟除了是一位書法家之外,他實際上還有多重身份:他是宋朝皇室的後裔,從血緣世系的角度來說,這實際上代表了政治上的身份;他是亡國後裔,同時他又是宋朝士大夫,代表了他是亡國之臣;他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這是從才華上來說的,他又是當時廣大士子才人心目中的標杆,是一種象徵,他是亡國之後的文人階層,文化界的領袖。

趙孟頫:集書法之大成,500年來,只此一人而已!

對於元朝統治者而言,把這樣的才子拉攏過來,給予官位和名聲,實在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情,首先趙孟一介文人書法家,不會對政權造成威脅,其次任用他,既表現了蒙古統治者對於漢文化的認可和尊重,又是對文人才子的示好,同時更利於吸納人才,維護統治穩定。

趙孟頫:集書法之大成,500年來,只此一人而已!

因此元朝統治者曾多次派人去請他出山,但是很多次都被趙孟拒絕了,原因也很簡單,他出仕有百弊而只有小利,雖然可以為漢人爭得話語權和地位尊嚴,但是元朝統治者是不會對其授予重任的,只有虛名。其次,在當時封建文化理念中,像趙孟這樣以多重複雜的身份去到元朝做官,實際上,按照迂腐的傳統儒家的觀點來看,是既不忠也不孝的大逆不道之舉,只會引來非議。

趙孟頫:集書法之大成,500年來,只此一人而已!

但是最後一次,面對好友程鉅夫的邀請,他欣然答應,而後就開始了他內心中極度煎熬的一段時光,自稱自己“誤入塵網”,猶如“籠中之鳥”。幾百年後,一位叫傅山的人,幾乎面臨了和趙孟一模一樣情景,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他,選擇了堅決不仕清,因此對於趙孟大加諷刺。

趙孟頫:集書法之大成,500年來,只此一人而已!

但是不管怎麼樣,做了官之後的趙孟還算是一個兢兢業業認真負責計程車大夫,也讓書法在統治者那裡得到了認可,因此僅就書法傳承來說,趙孟已經是功德無量了,何必苛求其他的方面呢!這就是關於“趙孟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這個問題的闡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