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情需要獎勵,這對孩子有幫助嗎?小心掉入扇貝效應的“坑”

歡歡幾乎每天都會幫助家裡人打掃衛生,為媽媽分擔家務。可是這兩天,媽媽

發現

歡歡變得懶散了起來,也不愛幫媽媽收拾家務了,甚至連房間都懶得收拾了。

媽媽不解的問歡歡“

我什麼這幾天都不幫助媽媽一起做家務了呢?

歡歡卻哼了一聲說道“你以前不是說每天幫你做家務,你就每個星期都帶我去遊樂園嗎?可是這個星期你都沒有帶我去玩,所以我就不想幫你了。”

做事情需要獎勵,這對孩子有幫助嗎?小心掉入扇貝效應的“坑”

聽到歡歡說的這些話,媽媽愣住了。本想是透過獎勵讓孩子熱愛勞動,學會幫父母分擔。怎麼演變成了歡歡達到去遊樂園為目的才做家務呢?

最開始媽媽的出發點不是這樣的呀,媽媽也不解,怎麼演變到這種地步了,是哪裡出錯了嗎?

扇貝效應是什麼呢?跟白鼠實驗有關?

在很久以前美國科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白鼠實驗中中,如果每20秒對白鼠強化一次,

在強化後白鼠的反應會停頓,然後反應速度增強,在下次強化到來之前反應率達到最高峰,說明他學會根據強化的時間做出反應,所以白鼠的行為效率趨勢就跟扇貝的一樣,所以稱之為扇貝效應。

做事情需要獎勵,這對孩子有幫助嗎?小心掉入扇貝效應的“坑”

這就是扇貝效應。

在孩子身上就具體表現為:

在固定的時間內對孩子給予一定的獎勵,能夠讓孩子形成新的行為。而如果父母停止了對孩子的獎勵,那孩子就會失去對一件事情的熱情。

就像歡歡一樣,媽媽停止了對帶她去遊樂園的獎勵,那他就不想再打掃衛生整理房間了。

如何避免扇貝效應呢?你要這樣做

歡歡媽媽忘記了帶孩子去遊樂園,從而停止這項獎勵,導致歡歡不再做家務。

所以當沒有獎勵的時候,孩子就開始不做那些對他有幫助的事情,這種情況是不好的

,那我們該怎麼去杜絕呢,難道還要一味的給獎勵嗎?

做事情需要獎勵,這對孩子有幫助嗎?小心掉入扇貝效應的“坑”

孩子剛開始收拾房間的時候,可以適當的有一些強化物作為獎勵,

而當孩子收拾房間成為習慣的時候,我們就需要不斷地推持給予強化物。

這種獎勵的時間,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地推遲,直到孩子不再需要這些強化物也會去做這件事情的時候,那就算是成功了。

但在給孩子延遲發放強化物的過程之中,我們也可以給孩子時不時帶來一點意外的驚喜,而不是一直強調說是給同一種東西。

一成不變的形式反而會引起孩子的疲倦,讓孩子開始不再對這種事情有新鮮感,只有我們作到了經常不一樣,孩子才會為了得到我們不同的獎勵,從而糾正自己的行為養成習慣。

做事情需要獎勵,這對孩子有幫助嗎?小心掉入扇貝效應的“坑”

在我們要給予獎勵的時候可以時間不相同,比如最開始是一天發一次,後面我們可以換成每一週發一次,再後面一個月發一次,我們把發放獎勵的時間慢慢地延長。

久而久之,孩子就知道他的獎勵並不是固定的,所以他會一直保持下去,因為他期待下一次的獎勵就不會放棄。

這也有助於他保持一種良好的習慣,教會孩子持之以恆。

獎勵式教育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壞的影響?

一成不變的獎勵,反而會延長孩子的惰性,一定要注意強化物的多樣性,一定要有不同的獎勵。

如果長時間都是同一種獎勵的話,孩子就會覺得無所謂,反正我已經得到過了,然後導致孩子失去新鮮感,孩子也會感到厭煩,到最後這個獎勵也就達不到強化的作用。

做事情需要獎勵,這對孩子有幫助嗎?小心掉入扇貝效應的“坑”

就像是歡歡媽媽那個例子一樣,就算他記起了每週帶女兒去一次遊樂園,可是遊樂園的吸引力能持續多久?遊樂園裡的專案也就那幾個,每週都去一次,遲早是會玩膩的。

所以孩子也會失去的遊樂園的興趣,

從而也會慢慢地不想在收拾房間,這也讓孩子有了惰性

。強烈應該是多樣性的,就像這個星期去遊樂園,下個星期去海洋館,再下個星期去動物園。

這樣孩子就會期待下一次去的地方,從而一直努力堅持下去。

其實除了驚喜,還有驚嚇也可以起到強化作用

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經常會有周考、月考和期末考試,

這些固定的考試往往都會使學生產生扇貝效應

,因為大多數的學生都會在考試前臨時抱佛腳,通宵達旦地背筆記,就是為了能在試卷上加點分數,但其實這種方式是錯誤的。

因為這類方法,記住的知識點,沒有經過理解,所以這個知識點也會很快的忘掉。

做事情需要獎勵,這對孩子有幫助嗎?小心掉入扇貝效應的“坑”

而為了打破這種扇貝效應,很多老師都會給學生來一些驚嚇,就比如在很多的中學老師會突然給學生們來一場臨時測驗,這樣才能夠測出學生的真實水平,還能檢視學生的臨場發揮能力。

因為在這種突如其來的測試下,只有在你腦子裡保留的、理解過的知識才有用。

所以給孩子經常來一些驚嚇,就很有可能改變他們臨時抱佛腳的行為,讓他們真正的懂得這件事。

其實,教育孩子的方法都大同小異,也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