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沒法寫,看他是如何吹捧三國高手便知

《越女劍》的故事被設定在春秋時期,《天龍八部》被設定在北宋哲宗時代,接著是“射鵰三部曲”講述南宋理宗到元末明初時期的故事,再往後的《笑傲江湖》、《俠客行》、《連城訣》、《鹿鼎記》等作品都是明清之後的作品了,而金庸的各部作品其實是存在關聯的,也就是說金庸筆下這“武林史”還有大斷的空白其實沒有創作。

比如兩漢,比如唐朝,但呼聲最高的還要數三國時期的故事,畢竟這個時代人才濟濟,若是將這段故事武俠化,必然會更加精彩,可為何金庸沒有這麼做呢?

一、武俠化的歷史橋段

金庸不寫三國時代的故事難道是因為戰爭題材的故事不適合寫成武俠小說?顯然這樣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在《越女劍》一書中金庸就展現了武俠和歷史元素融合的魅力。

的確沒法寫,看他是如何吹捧三國高手便知

書中范蠡為了幫助越國擊敗吳國是一直想方設法提升越國武士的戰鬥力,而放羊的少女阿青在一次與人的爭鬥中被范蠡發現,繼而范蠡主動接近這少女,展開了後續的故事。

阿青在不知不覺間愛上了范蠡,而范蠡始終只是為了得到阿青的劍術而已,最終范蠡讓越國武士偷看阿青舞劍的影子,學成了劍法,完成了“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戰績,而氣急敗壞的阿青想找范蠡討個說法,卻在見到了貌美的西施後不忍下手,只是劍氣傷到西施的心口,又對應上了“西子捧心”的典故。

可以說金庸是以武俠的方式將“三千越甲可吞吳”和“西子捧心”的典故重新詮釋了一遍,頗有幾分浪漫色彩,比原本枯燥歷史有趣多了,所以金庸要以三國題材來創作故事也沒有任何問題,只是看他編得精彩與否罷了。

二、創作三國故事的契機

既然可以創作,為何金庸沒創作呢?事實上金庸曾經想過要創作一部三國題材的作品,只是後來這個想法被扼殺在了搖籃之中,他給出的理由是“怕讀者反響不佳”。

的確沒法寫,看他是如何吹捧三國高手便知

在《金庸、池田大作對話錄》中,金庸曾向池田大作透露過這一想法,原文道:“羅貫中因為是山西太原人(以前一般認為是我的同鄉杭州人,但北大教授周兆新先生近來令人信服的考證他是太原人),所以特別偏袒他的同鄉山西關公。痛貶曹操,那也罷了;(笑)連東吳人物也一併貶低,在我年紀大了之後,常常感到不服。孫堅、孫策、孫權那些人是我的浙江同鄉富陽人(漢時為富春縣,郁達夫的故鄉),我甚至想過要寫一部以東吳為主體的《三國演義》,主角自然是周瑜和陸遜、陸抗,次主角是孫策、孫權、顧雍(此人是大政治家)以及美人大喬、小喬。然而這是和全國民間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作對,後果必定不佳,很快就放棄這個意圖。”

等於說在金庸看來羅貫中有些過於偏袒蜀漢了,所以他本想以東吳視角來展開故事,但在筆者看來,金庸怕的並不是讀者的反饋,而是怕自己的武俠體系崩壞,因為他早已經將三國時期的名人寫進了自己的故事,並且設定得過於離譜。

三、金庸筆下的華佗

談及金庸武俠體系中最厲害的角色,或者說是最受武林人士推崇的人物,莫過於少林祖師達摩,然而在《倚天屠龍記》中金庸卻將一位三國人物排在了達摩之前,那人就是華佗。

的確沒法寫,看他是如何吹捧三國高手便知

原著道:“突然之間,謝遜罵起武林人物來,自華佗創設五禽之戲起,少林派達摩老祖,嶽武穆神拳散手,全給他罵得一文不值。”

他在這裡將華佗與達摩、岳飛排在了一起,當然,並不能說華佗比達摩、岳飛強,他這是按時代背景排的,但很明顯,在他的武林體系中,華佗也是十分關鍵的一環,是他的五禽戲讓武林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的確沒法寫,看他是如何吹捧三國高手便知

那麼問題就來了,一個在三國時期都算不上是“武將”的角色華佗都被塑造得如此之強,那麼三國時期那些知名的武將豈不是要被吹上天?只怕真的寫出來就不是武俠的故事,而是仙俠的故事了,實力體系很容易崩壞,所以金庸不寫三國故事也就說得過去了,就讓那個時代處於“傳說”之中,也是極好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