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後有這幾個症狀的要注意了,很可能是你陰虛內熱,要趁早調理

盜汗是指入睡後“偷偷”出汗的一種病症。“盜汗”之“盜”字用得十分巧妙。“盜”即“偷盜”,多在夜間偷偷摸摸地行事。古代醫學家用來形容人睡後,汗液偷偷地洩漏出來,簡直是惟妙惟肖。在漢代名醫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一書中,就已經有了這個十分形象的病名了。

盜汗的程度各人輕重不同,醫生為了明確地分清盜汗的程度,大致上分3種情況。

輕度:多數在後半夜或天將亮時(-般在清晨5時許)或在一覺醒來之前1~2個小時開始出汗,出汗的量較少,或僅僅覺得全身或身體某些部位稍有汗溼。醒後則再無汗液洩出。

中度:多數在人睡後不久汗液即洩出,甚則可使睡衣溼透,醒後汗出即止,揩乾身上的汗液後,再次人睡即不再出汗。常伴有面部陣發性烘熱感,烘熱發作則不停地出汗。醒來後感覺口乾舌燥。

重度:入睡後不久或剛閉上眼睛,汗液即大量湧出。汗出後常因溼冷而惕醒,醒來後汗液可暫時收斂。然而再次人睡時再次汗出。汗液常帶有淡淡的威味,或混有汗臭味。出汗的量比較多,常常不僅衣褲盡溼,還浸溼被褥。

盜汗多屬陰虛內熱,秋冬季較為常見。中醫認為“汗為心液”、“汗血斥源”,如果長期盜汗,陰血津液被大量耗傷,就會嚴重損害身體健康

02

針灸方法

用2寸針刺人後溪穴,對準掌心,緩慢進針至勞宮穴,以區域性沉脹,向手掌四周擴散為度。留針,每隔5分鐘捻轉1次,共留針30分鐘。

事先將適量五倍子研成細末,密貯,備用。每晚睡前取適量,用醋調成黏稠狀,填滿臍窩,紗布覆蓋,膠布或繃帶固定即可。

03

組合之妙

後溪穴屬手太陽小腸經,通督脈,有清心寧志、清熱止汗之功,為治汗證之要穴,為歷代醫學界所推崇。如《百症賦》載“陰郄、後溪,治盜汗之多赤白肉際。

出。”清代(1742)名醫吳謙著《醫宗金鑑》載“寢汗等證,先砭後溪穴,開通脈道,無不愈矣。”

神闕穴屬任脈,為經脈之中樞、經氣之江海,與人體十二經脈相連、與五臟六腑相通,有著“臍為先天之本“臍為生命本源”的重要地位。現代研究也表明,臍部的面板非常薄弱,且血管神經網路豐富,十分適宜於敷貼藥物,既有四通八達之利,又有容易吸收之效。

五倍子滋陰斂汗,用以敷灸神闕穴為自古以來盜汗之經驗方。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五倍子中所含的鞣酸對蛋白質有沉澱作用,可使面板黏膜中的組織蛋白凝固,形成一層被膜起收斂作用,從而達到止汗的效果。

04

臨症一的

臍(神闕穴)是個“古老”的穴位。查證有關資料,早在殷商時期,太乙真人就用燻臍法治病;彭祖也用蒸臍法療疾。晉代葛洪《肘後方》則率先總結和提倡臍療,開創了藥物填臍療法的先河。此後,臍療歷經各朝代的發展,直至晚清進入了發展的鼎盛時期。

敷灸神闕穴屬於經皮給藥的範疇,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第三代給藥法。國外研究證實,經臍部給藥的生物利用度是前臂給藥的1~6倍。

盜汗還需要注意與“自汗”相鑑別。醒覺狀態下出汗為“自汗”,睡眠中出汗方為“盜汗”,治療大不相同,千萬不可混淆。

頂部